听君一席话,感悟感悟~~~~~~看来我们在爱之一字上理解大致略同,在人物自身性格上有所差异啊,有人喜欢长痛不如短痛,有人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在这一点上我显然不如大大的乐观啊,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欣赏那种历尽折辱却仍铮铮铁骨的血性之人,但恕我柔弱的心无法眼睁睁看着受尽千帆苦却难以言表的苦楚,此乃个性使然,人本存恻隐之心,奈何有时感情凌驾于理智,有时理性战胜于情感,偏多偏少本因人而异,且无可厚非~~~~~~~大大的文笔,构思我甚是欣赏,会一如既往的关注,也愿你的独到之处能博得更多志同道合之人的喝彩~~~~~~~~小说嘛,看过了,激动过了,分享过了,感悟过了,认可自己也愿与他人共鸣,好似花开花落花飞过,人来人往人心豁,仅此共勉罢了~~~~~~~~~
回复该发言
倾国-smtlove的其他话题……
感悟之感悟~~~~~~~~~~
2 回复:感悟之感悟~~~~~~~~~~
阿凤2009-02-23 21:48:00 发表
有人喜欢长痛不如短痛,有人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呵呵,也许是我表达能力欠佳,让大人有所误解。举个例子说吧,就说小宴刚入城,胡璇没走,确实是依恋所致。但到后来数度受辱,求死已有过,不过当时小宴的回答是,胡璇并不能用死换来宁静与解脱,很可能会让他的家人沦入一场惨绝祸事——那时的死亡,只能使胡璇自己解脱,为家人带来痛不欲生。到胡璇去雷延武那里,已是他拼尽全部,复仇——绝情绝爱绝望绝命。那个时候胡璇求死,相比前次,于他自己来说,是相当有必要的价值——而我个人也认为,那是那个小弱受难得的“铁骨铮铮”的一面、不肯屈从无法翻身的命运的一面。上述两次情形相对比,可以说把死分为两种定义:逃避之死与担当之死。当然胡璇亦有求过逃避之死,但他亦肯担当而死,所以恕我真难认可,他就是为一厢情思迟迟不肯离去甘心受虐的说法呀~~当然不可否认,是我为了行文,在某些胡璇一心求死的地方让他求死不成,但我于胡璇身上注入的另一部分人生观或价值观,并非是抱着儿女情长赖活着,而是死一定要有价值,当难关渡过的时候不能轻生,死亦要有所当。任何一个国家的宗教,自尽的人都是有罪的,中国的封建礼教亦有类似说法,于生命之可贵,便真是见仁见智了。很感激于大人这种发自内心理解的交流,并以此为写文之题外乐趣,也期望大人继续观注~:)
回复该发言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