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要去睡了,忽然看见这个名字《那些年的长安》,一下子就打动了我。名字舒缓有力,透着安详宁静与沧桑,却又有勃发的力度。《明朝那些事儿》很有名,但我却总觉得名字过于轻佻了,像是在写某些不能言的野史。而这个名字,静谧却深远。
而更值得庆幸的是,这静谧与深远的不止是名字,它几乎是贯穿了整个文的格调。像是在一个暮色烟笼的黄昏,一个洗尽铅华的女子静静在述说那些曾经的惊心动魄与荡气回肠,可是语调却是舒缓的。你聆听着,想象着,然后被打动。
那些年的历史,被人说了又说,写了又写,唱了又唱,而历史的真相却也在这些传语中慢慢掩藏。
这个文,很多地方都写的是历史,或许真假,但却都是可以看到的。最起码很多和我知道的一样,甚至连赵道生都有写到(私一直以为这是个传奇人物,呵呵)。历史文,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却又高于历史之上,这个文做到了。
说下文笔吧,私以为,很多时候能体现一个作者文笔的地方,是写景(所以喜欢方苞,被他那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萌住了)。这个文,很多地方的景色描写都华丽又不失含蓄。而且很多句子,都忍不住让人抚掌喟叹,回味在三。而更难得的是,这样的句子竟然比比皆是。“在这大漠孤烟缭绕的塞北,我望着惠范,听他滔滔不绝的说话,看着他的赤脚,被淹没在漫漫黄沙中”,比如这句,尤其是最后一句,岂止用一个“精妙”就可概括?看着有些句子,很让我想起颜歌的笔法,那时初看她的《关河》,震惊的无法言表。
顺便也说一说某些不妥之处吧。私以为那些平缓的对话,那些没有用文言修饰的词语,很好懂,也很合适,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觉得真是这些让这个文没有了语言上该有的力度。文言的精妙在于在的简洁有力,那个时代,那个远古一点的庞大王朝,用那些语言或许会更加合适。不自觉又拿《关河》来比,那个是写晋朝,也是个缁衣广袖的风雅时代,作者其中一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顿时苍凉,“彼归大荒自由无往”更生绝望。所以作为一个历史文,这样的文字还是应该多出现的。除此之外,有些历史小知识也要用到,比如“高高挽起的发髻”,某种时候具体说出是飞天髻或是堕马髻更好,而且唐风开放,衣着之类的也会是个描写点,你认为呢?
不妥无伤大雅,这个文整体感觉真的很棒,遗憾没有早些看到。
真的很难想象这样的文是一个年轻人写的,还是一个男生,但却又觉得这样很合适,年迈的人写不出那些少年轻狂,也不会用这样婉约华丽的笔调。
很幸运,看到如此一篇好文,很幸运我点开了它。
我也在连城写文,坏毛病是从来不会追文,更不会在电脑上看文,但这一篇先打破了我后一个习惯,你的下一篇会打破我前一个。
期待你更好的作品,我现在去看你的新文。
还有,俺的第一个长评啊,就这样没了~~哈哈
回复该发言
那些年的长安的其他话题……
如此幸运,如此好文!!
2 回复:如此幸运,如此好文!!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