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王蒙做客湖南卫视文化节目《零点锋云》,与80后作家张悦然展开对话。
王蒙对80后作品的整体印象是没有昨天,任何国家的年轻人都能写出来,缺乏中国特色。
80后作品没有昨天,这话并不是第一次从王蒙的嘴里说出来。
在前不久THE NEXT文学之新全国信任选拔赛启动仪式上,王蒙就曾如是说过。
有些年轻人的写作是没有昨天的写作,有前天也有今天和明天,最忽略的就是昨天。
纵观80后的作品,我们都和王蒙同样的感觉。
青春文学最大的硬伤就是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刻的社会底蕴。
看看如今80后作家的作品,我们佩服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和语言的另类,可故事呢?
大多脱离不了青春的迷惘、爱情的困惑之类的题材,而且同质化严重。
真正有文学价值,读起来让人难忘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王蒙其实也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80后,同今天的年轻作家们有着类似的经历,都是少年成名。
可是从《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苏联祭》到最近出版的《九命七羊》,我们发现王蒙的作品里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或反思,或歌颂,其作品所展现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令我们读来感同深受。
这或许就是有昨天和没有昨天的区别所在,也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能紧跟时代、不至于失去活力的秘诀所在。
没有昨天或许不是80后作家的错,对于这些生于改革开放之后、没有经历过太多苦难、没有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的孩子,我们想从他们的作品里读出厚重,读出历史的韵味,的确有一定难度。
在文学的商业味道越来越浓的背景之下,那些80后作家的作品有着太多急功近利的色彩其实可以理解。
可如果所有的80后作家的作品缺乏对社会的关注、缺乏对时代的反思,沉迷于都市爱情、玄幻故事、魔幻卡通,那80后的这些作品注定行之不远,充其量成为年轻粉丝的休闲读物。
文学史上肯定也不会有这些80后作家的位置。
因为没有昨天,80后所以没有包袱,可以轻装上阵,一拳打倒老师傅,可以对冰心、巴金等老作家说三道四。
可也正是因为没有昨天,80后作家的作品多了几分浮躁,少了几分厚重。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或许那些80后作家应该感谢王蒙,因为在对80后作品的一片呼好声中,这一句没有昨天既是忠告又是期待。
当80后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了昨天,我想80后们会走得更远。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