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达尔的传记《一切都是电影:让- 吕克·戈达尔的创作一生》近日刚刚在美国出版。
由于作者理查德·布罗迪与戈达尔没有私交,书中评的部分多于传。
但这仍是一部观点独特的电影人评传。
一切都是电影戈达尔的传记《一切都是电影:让- 吕克·戈达尔的创作一生》近日刚刚在美国出版。
由于作者理查德·布罗迪与戈达尔没有私交,书中评的部分多于传。
但这仍是一部观点独特的电影人评传。
舒琪专栏 | 永远有电影本周乐事:美国影评人兼《纽约客》杂志编辑理查德·布罗迪(RichardBrody)那本预告了起码三年的戈达尔评传,《一切都是电影:让- 吕克·戈达尔的创作一生》(Everything Is Cinema:TheWorking Life of Jean-Luc Godard,纽约Metropolitan Books,2008)终于出版了!
我第一时间在网上订购,今天空运抵港,现在就在我的电脑旁边。
书沉甸甸的共720页,比五年前出版、科林·麦卡贝(ColinMacCabe)原著的《戈达尔:七十岁艺术家的肖像》(Godard:A Portrait Of TheArtist At Seventy,纽约Farrar,Straus andGiroux,2003)还要多出288 页!
无独有偶的是,麦卡贝的著作也刚被国内的新星出版社翻成了中文。
这家出版社最近一口气翻译了五本都来头十足的电影导演传记与访谈,除戈达尔外,分别是《波兰斯基回忆录》、《异端的影像:帕索里尼谈话录》、《西部里程碑:约翰·福特的生命与时光》和《弗里茨·朗:狂野的本性》,似乎有意与另一家也颇锐意开拓电影译作市场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较高下,值得留意。
回说《一切都是电影》。
一切源自2000 年布罗迪代表《纽约客》前往瑞士罗勒访问戈达尔(戈达尔与他的女友拍档安妮- 玛丽·米耶维尔Anne-MarieMiéville 在那里工作并定居已接近四十年)。
布罗迪忆述他出发前跟朋友提起访问戈达尔时,后者竟十分惊讶:原来他们都以为他早已死去。
戈达尔在1965年拍摄的《阿尔法城》(Alphaville)里,有这样的一段情节:片中的特务主角莱米是名浪漫的个人主义者,被指过时及宿命:你会比死更难受。
(因为)你将成为一个传奇。
没想这个预言终于由影片的作者自己实现了。
曾几何时,在他的处女作《断了气》(即《筋疲力尽》)里,戈达尔才透过片中的一名作家角色,豪气干云地讲过一句名言: (在死亡与不朽之间,我选择)死去,然后成为不朽!短短五年后,却似穿过人间,看透世情。
布罗迪见到戈达尔时,拿了一幅从《纽约客》里剪存的卡通给他看。
(《纽约客》最出名的,不是名家的文章,而是穿插其中的卡通)。
漫画里是一头穿上西装的独角兽,坐在办公桌前打电话。
文字说明是:这些有关我不在世上的谣言,叫我汇集资金十分困难。
很明显的,他是在自嘲。
对于戈达尔被世人逐渐遗忘的事实,布罗迪很感概。
他说得很正确:电影历史上,只有两名导演可以像戈达尔般,第一部作品就把电影的面貌完全改变。
他们是拍《国家之诞生》(Birthof a Nation,1915)的格里菲斯(D.W.Griffith) 和拍《公民凯恩》(CitizenKane,1941)的奥尔森·威尔斯(OrsonWelles)。
回复该发言
一切都是电影
2 回复:一切都是电影
占222008-06-25 19:53:22 发表
后二者的结局都是被流放国外。
布罗迪彷佛看到戈达尔的命运也会一样,他把事后的那篇访问题作:《放逐天堂》(An Exile in Paradise)。
书刚到手,才读了它的序与首二章,很难准确地鉴定它的优劣。
但从那五十多页的内容而言,起码可以说的,是作为一部评传,理查德·布罗迪似乎倾向评多于传。
这点是可以理解的。
正如乔纳森·卢森堡(JonathanRosenbaum)在《村声》周刊的书评指出,替知名电影人写传,大都会面对一个难题,就是一部电影牵涉的团队往往太大,更何况是个拍过数十部电影的人,要深入采访他们台前幕后的合作者,逐一细数电影人的终生成就,无可避免地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跟科林·麦卡贝相比,布罗迪最吃亏的地方,就是没有麦卡贝与戈达尔的深厚私交,这使得他的资料搜集再怎样丰富,最终还是缺乏了戈达尔的第一手材料。
(事实上,他在2000 年采访戈达尔时,最后是被戈达尔突然中断的跟戈达尔吃过晚饭后的第二天早上,他回到戈达尔的工作室,竟发现落地玻璃窗都被拉上了窗帘,上面贴了一张给他的字条:戈达尔说他不能继续接受访问,因为那不是一个真正的讨论’,而且焦点含糊不清’。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麦卡贝花了几近其著作四分之一的篇幅,缕述戈达尔自童年迄拍摄《断了气》为止的三十年时光(他的formative years),布罗迪却只用了不及十四分之一。
卢森堡认为,他在中段用了很大力气,企图从戈达尔作品的字里行间阅读他与第一任妻子安娜 ·卡莲娜的关系(包括性关系),未免有点那个。
我在半年前主持的一个戈达尔课程里,其实也发现过戈达尔与卡莲娜那份爱恨交缠的关系,是他早期电影的一项大课题。
所以姑且把卢森堡的评语记录在案,日后再作佐证。
布罗迪推崇戈达尔,觉得他后期胶卷的长片,成就与他新浪潮时期的奠基作不遑相让。
这样的说法倒并不多见(最大的原因应与这些作品的inaccessibility〈不够亲民〉有关不论是指其内容庞杂晦涩,抑或是指其狭窄的发行网络),但也许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布罗迪形容戈达尔在六七十年代的地位,引用了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说他是我们这时代最伟大的文化英雄之一。
Cultural Hero,真是一个久违了的名词。
我是在想:嗯,咱这时代呢?
咱的文化英雄,不论中外,又会是谁?
良久我也想不出来。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时代的问题症结所在吧!
的录影作品及几部混合了数码影像与胶卷的长片,成就与他新浪潮时期的奠基作不遑相让。
这样的说法倒并不多见(最大的原因应与这些作品的inaccessibility〈不够亲民〉有关不论是指其内容庞杂晦涩,抑或是指其狭窄的发行网络),但也许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布罗迪形容戈达尔在六七十年代的地位,引用了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说他是我们这时代最伟大的文化英雄之一。
Cultural Hero,真是一个久违了的名词。
我是在想:嗯,咱这时代呢?
咱的文化英雄,不论中外,又会是谁?
良久我也想不出来。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时代的问题症结所在吧!
回复该发言
布罗迪彷佛看到戈达尔的命运也会一样,他把事后的那篇访问题作:《放逐天堂》(An Exile in Paradise)。
书刚到手,才读了它的序与首二章,很难准确地鉴定它的优劣。
但从那五十多页的内容而言,起码可以说的,是作为一部评传,理查德·布罗迪似乎倾向评多于传。
这点是可以理解的。
正如乔纳森·卢森堡(JonathanRosenbaum)在《村声》周刊的书评指出,替知名电影人写传,大都会面对一个难题,就是一部电影牵涉的团队往往太大,更何况是个拍过数十部电影的人,要深入采访他们台前幕后的合作者,逐一细数电影人的终生成就,无可避免地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跟科林·麦卡贝相比,布罗迪最吃亏的地方,就是没有麦卡贝与戈达尔的深厚私交,这使得他的资料搜集再怎样丰富,最终还是缺乏了戈达尔的第一手材料。
(事实上,他在2000 年采访戈达尔时,最后是被戈达尔突然中断的跟戈达尔吃过晚饭后的第二天早上,他回到戈达尔的工作室,竟发现落地玻璃窗都被拉上了窗帘,上面贴了一张给他的字条:戈达尔说他不能继续接受访问,因为那不是一个真正的讨论’,而且焦点含糊不清’。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麦卡贝花了几近其著作四分之一的篇幅,缕述戈达尔自童年迄拍摄《断了气》为止的三十年时光(他的formative years),布罗迪却只用了不及十四分之一。
卢森堡认为,他在中段用了很大力气,企图从戈达尔作品的字里行间阅读他与第一任妻子安娜 ·卡莲娜的关系(包括性关系),未免有点那个。
我在半年前主持的一个戈达尔课程里,其实也发现过戈达尔与卡莲娜那份爱恨交缠的关系,是他早期电影的一项大课题。
所以姑且把卢森堡的评语记录在案,日后再作佐证。
布罗迪推崇戈达尔,觉得他后期胶卷的长片,成就与他新浪潮时期的奠基作不遑相让。
这样的说法倒并不多见(最大的原因应与这些作品的inaccessibility〈不够亲民〉有关不论是指其内容庞杂晦涩,抑或是指其狭窄的发行网络),但也许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布罗迪形容戈达尔在六七十年代的地位,引用了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说他是我们这时代最伟大的文化英雄之一。
Cultural Hero,真是一个久违了的名词。
我是在想:嗯,咱这时代呢?
咱的文化英雄,不论中外,又会是谁?
良久我也想不出来。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时代的问题症结所在吧!
的录影作品及几部混合了数码影像与胶卷的长片,成就与他新浪潮时期的奠基作不遑相让。
这样的说法倒并不多见(最大的原因应与这些作品的inaccessibility〈不够亲民〉有关不论是指其内容庞杂晦涩,抑或是指其狭窄的发行网络),但也许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布罗迪形容戈达尔在六七十年代的地位,引用了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说他是我们这时代最伟大的文化英雄之一。
Cultural Hero,真是一个久违了的名词。
我是在想:嗯,咱这时代呢?
咱的文化英雄,不论中外,又会是谁?
良久我也想不出来。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时代的问题症结所在吧!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一切都是电影
共有3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