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墓室壁画
回复该发言
唐代绘画艺术
2 回复:唐代绘画艺术
占222008-06-20 19:51:48 发表
唐代时期(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
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全国大一统,特别是唐代贞观至开元的一百多年间,政治昌盛,国力强大,版图扩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国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唐代也就成了我国墓室壁画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代墓室壁画名作纷纭,气象万千,它是中国绘画史上璀璨的明珠。
50余年的考古发掘,发现大量唐代壁画墓,其中许多有明确纪年,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在陕西西安市(当时的都城长安)及其附近诸县集中分布着唐代帝陵和皇族、贵戚及京畿大族的坟墓,这些陵墓的装饰集中了当时最优厚的物质条件和水平最高的工匠劳动,是目前国内唐代墓室壁画发现最多、画艺最精的地区。
在与陕西东西相邻的山西、宁夏境内,也不断发现唐代墓室壁画。
除此以外,最集中的唐代壁画墓群发现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
其中第217号墓的墓壁上绘有一组六幅屏风画,题材为双钩填彩花鸟,禽鸟动作生动,配以不同的植物,构图完整,这是研究中国花鸟画早期状态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这三大区域之外,湖北、广东、河北、北京等地也零星发现过唐代壁画墓。
长安地区的壁画墓大多规模较大,结构完备,有墓道、天井、甬道、墓室,在不同位置的壁画上绘制不同的内容,包括青龙 白虎、出行、仪卫、乐舞、宫女内侍等。
学者已经对它们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和分期研究:第一阶段从唐高祖时期至唐太宗中期 ,壁画布局和内容仍沿袭北朝和隋墓旧制,代表作有三原李寿墓(贞观四年,630年)和礼泉长乐公主墓(贞观十七年,643年);第二阶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位时期,唐代墓室壁的特征开始出现,但由于高宗死后武则天实际上以东都洛阳为都城,长安的壁画墓较少,代表作有长安县执失奉节墓(显庆三年,658年)和西安南郊李爽墓(总章元年,668年);第三阶段从唐皇室西返 长安的神龙二年(706年)到唐玄宗天元十七年(729年),是唐墓壁画特征的形成时期,代表作有干县干陵陪葬墓懿德太子 李重润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皆为神龙二年,706年)和间开始,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756805年),风格特征变化较 为明显,代表作有西安东郊苏思勖墓(天宝四年,745年);第五阶段约从唐宪宗元和年间到唐亡(806907年),是第四阶段 的延续和简化,表明唐代墓室壁画走向衰落。
与以上的分阶段法不同,这次展览将采用的是李星明教授《唐代墓室壁画研究》中的分期法,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特色而展开,由于图像资料有限,便着重展出知名度高,享有盛名的一些作品: 一、传承与蜕变:高祖至高宗时期
唐高祖至唐高宗时期(618-683年)的壁画已发掘或清理的相对较多,因而为我们提供较完整的人物画的实物资料。
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长安京畿地区人物画的总体面貌。
初唐人物画是在南北朝晚期和隋代的传统上发展起来的。
南北朝壁画墓的人物画一方面存在着多元化的绘画风格,另一方面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促使水平较高的南朝绘画对北朝有明显表现。
初唐绘画就在这样一个格局中演进着,并处在一种传承和蜕变的进程之中,新旧因素并存,一方面人物造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北朝隋代的式样,另一方面在线条用笔,敷色上又有新的发展,呈现出风格多元化的局面。
服饰方面,在继承隋代旧制的基础上有新变化,渐渐形成唐代服饰的常制。
我们在长乐公主墓、新城长公主墓、郑仁泰墓、李震墓、韦贵妃墓、燕妃墓、阿史那忠墓中的人物壁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长安京畿主流风格。
回复该发言
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全国大一统,特别是唐代贞观至开元的一百多年间,政治昌盛,国力强大,版图扩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国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唐代也就成了我国墓室壁画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代墓室壁画名作纷纭,气象万千,它是中国绘画史上璀璨的明珠。
50余年的考古发掘,发现大量唐代壁画墓,其中许多有明确纪年,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在陕西西安市(当时的都城长安)及其附近诸县集中分布着唐代帝陵和皇族、贵戚及京畿大族的坟墓,这些陵墓的装饰集中了当时最优厚的物质条件和水平最高的工匠劳动,是目前国内唐代墓室壁画发现最多、画艺最精的地区。
在与陕西东西相邻的山西、宁夏境内,也不断发现唐代墓室壁画。
除此以外,最集中的唐代壁画墓群发现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
其中第217号墓的墓壁上绘有一组六幅屏风画,题材为双钩填彩花鸟,禽鸟动作生动,配以不同的植物,构图完整,这是研究中国花鸟画早期状态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这三大区域之外,湖北、广东、河北、北京等地也零星发现过唐代壁画墓。
长安地区的壁画墓大多规模较大,结构完备,有墓道、天井、甬道、墓室,在不同位置的壁画上绘制不同的内容,包括青龙 白虎、出行、仪卫、乐舞、宫女内侍等。
学者已经对它们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和分期研究:第一阶段从唐高祖时期至唐太宗中期 ,壁画布局和内容仍沿袭北朝和隋墓旧制,代表作有三原李寿墓(贞观四年,630年)和礼泉长乐公主墓(贞观十七年,643年);第二阶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位时期,唐代墓室壁的特征开始出现,但由于高宗死后武则天实际上以东都洛阳为都城,长安的壁画墓较少,代表作有长安县执失奉节墓(显庆三年,658年)和西安南郊李爽墓(总章元年,668年);第三阶段从唐皇室西返 长安的神龙二年(706年)到唐玄宗天元十七年(729年),是唐墓壁画特征的形成时期,代表作有干县干陵陪葬墓懿德太子 李重润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皆为神龙二年,706年)和间开始,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756805年),风格特征变化较 为明显,代表作有西安东郊苏思勖墓(天宝四年,745年);第五阶段约从唐宪宗元和年间到唐亡(806907年),是第四阶段 的延续和简化,表明唐代墓室壁画走向衰落。
与以上的分阶段法不同,这次展览将采用的是李星明教授《唐代墓室壁画研究》中的分期法,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特色而展开,由于图像资料有限,便着重展出知名度高,享有盛名的一些作品: 一、传承与蜕变:高祖至高宗时期
唐高祖至唐高宗时期(618-683年)的壁画已发掘或清理的相对较多,因而为我们提供较完整的人物画的实物资料。
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长安京畿地区人物画的总体面貌。
初唐人物画是在南北朝晚期和隋代的传统上发展起来的。
南北朝壁画墓的人物画一方面存在着多元化的绘画风格,另一方面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促使水平较高的南朝绘画对北朝有明显表现。
初唐绘画就在这样一个格局中演进着,并处在一种传承和蜕变的进程之中,新旧因素并存,一方面人物造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北朝隋代的式样,另一方面在线条用笔,敷色上又有新的发展,呈现出风格多元化的局面。
服饰方面,在继承隋代旧制的基础上有新变化,渐渐形成唐代服饰的常制。
我们在长乐公主墓、新城长公主墓、郑仁泰墓、李震墓、韦贵妃墓、燕妃墓、阿史那忠墓中的人物壁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长安京畿主流风格。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唐代绘画艺术
占222008-06-20 19:51:48 发表
武士形象俊伟,比例协调,面部和手用笔清淡细润,晕有淡赭红色,肌肉有超伏感,衣袍线条均匀细秀,用墨较清淡,富有弹性。
侍女额发剃齐,长裙系至胸乳上,仍保留隋代某些遗风,但在艺术处理上具有较高水平,身材比例适中,脸庞丰润,面部、胸颈和手均肌肤晕有淡赭色,富有起伏感,用笔流畅洗练,服饰颜色以平涂为主。
人物比例一般为六个到七个头高,个别甚至达到八个头高,身材明显地变得高大起来,一扫北周隋代那种头大身小、稚拙拘谨的形象。
墓中侍女形态气质落落大方,内敛大气。
各墓的人物壁画之间的风格差异减小,趋同性增大,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风格,属于整个唐代大风格中的一个阶段性风格。
二、主流风格的精进:武则天至睿宗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武则天时期(684-705年)和中宗、睿宗(705-712年)。
这一时期,长安主流风格精进升华,形成武周风格。
这一时期有一些壁画墓中的人物画仍然延续初唐风格,如安元寿墓等。
武周风格较早期初唐风格而言,线条粗细均匀,行笔稳健爽利,身段苗条略呈三曲状(这种三曲状的女性形象是由于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进一步频繁而受到西域艺术的影响所致),姿态更轻盈灵动,具有一种转动舒展的韵律,并更强调线条自身的美感。
关中地区武则天时代壁画中的人物画多具有武周风格特点,我们在唐代长安京畿地区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中可以看到武周风格的完美范例。
这种武周风格的精进还表现在这种风格的辐射区域的扩大,这表明唐代的艺术惟长安主流风格马首是瞻,具有强烈的趋同性。
另外,盛唐风格在中宗和睿宗时期已渐式微,代表为章怀太子墓和节愍太子墓葬壁画。
故而在这一时期,优美动人的武周风格与宏丽醇厚的盛唐风格交相辉映,构成中国绘画艺术史上一个令人惊叹的艺术奇观。
三、盛世经典:玄宗时期
初唐和武周时期人物画造型的特点是面庞丰润,身躯一般并不肥硕,武周风格的仕女则三曲状的修长身材为特色,到了盛唐,仕女的造型不仅面庞丰腴而且身躯趋向肥硕,表明唐人的完美趣味发生了变化莫测。
这种丰肥似乎是充满惬意和消闲的优裕生活的一种表现。
这里要着重注意的是吴家样与玄宗时期壁画墓人物画风格的关系。
吴道子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进一步发掘和丰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要元素线条的艺术表现力。
他的莼菜条风格与六朝以来行笔缓慢均匀的游丝描和铁线描相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掌握也更有难度。
从盛唐壁画墓的人物画来看,吴道子中年始用的莼菜条或兰叶描并不是凭空创造的。
类似莼菜条的新型线条在吴之前已经在一些墓室壁画的作者这种高手手下出现。
而吴家样又反过来大大影响了墓壁人物画。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惠庄太子墓壁画、陕棉十厂墓壁画等。
四、延续与渐变:肃宗至唐末
这一时期从安史之乱至唐朝覆灭之间的150多年间。
中晚唐时期发掘的壁画墓非常少。
其中有高力士墓、唐安公主墓、靖陵等。
中晚唐仕女形象虽然很胖,却并没有胖呆。
晚唐有些贵妇所着长衫的袖子更为宽大垂膝,发髻蓬松高大,缀加花朵;眉形是短而宽的蛾翅眉,而非盛唐出现的宽粗眉。
五、唐代人物线刻艺术
另外,从墓室艺术范围看,线刻首当其冲成为出现在墓室中的最常见的雕刻形式。
线刻多出现在墓室的石棺椁上,如隋代李和石棺、初唐李寿石椁、唐代永泰公主墓石椁等,少量也出现在宗教与宗庙建筑之上,如唐代大雁塔门楣和门柱。
这种形式基本上类似绘画中的白描,即单纯以线条来表现物像,其线条的粗细也没有大的变化,大致相当于工笔人物画的白描稿,基本上为平面表现,没有雕塑中的立体空间问题。
回复该发言
侍女额发剃齐,长裙系至胸乳上,仍保留隋代某些遗风,但在艺术处理上具有较高水平,身材比例适中,脸庞丰润,面部、胸颈和手均肌肤晕有淡赭色,富有起伏感,用笔流畅洗练,服饰颜色以平涂为主。
人物比例一般为六个到七个头高,个别甚至达到八个头高,身材明显地变得高大起来,一扫北周隋代那种头大身小、稚拙拘谨的形象。
墓中侍女形态气质落落大方,内敛大气。
各墓的人物壁画之间的风格差异减小,趋同性增大,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风格,属于整个唐代大风格中的一个阶段性风格。
二、主流风格的精进:武则天至睿宗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武则天时期(684-705年)和中宗、睿宗(705-712年)。
这一时期,长安主流风格精进升华,形成武周风格。
这一时期有一些壁画墓中的人物画仍然延续初唐风格,如安元寿墓等。
武周风格较早期初唐风格而言,线条粗细均匀,行笔稳健爽利,身段苗条略呈三曲状(这种三曲状的女性形象是由于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进一步频繁而受到西域艺术的影响所致),姿态更轻盈灵动,具有一种转动舒展的韵律,并更强调线条自身的美感。
关中地区武则天时代壁画中的人物画多具有武周风格特点,我们在唐代长安京畿地区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中可以看到武周风格的完美范例。
这种武周风格的精进还表现在这种风格的辐射区域的扩大,这表明唐代的艺术惟长安主流风格马首是瞻,具有强烈的趋同性。
另外,盛唐风格在中宗和睿宗时期已渐式微,代表为章怀太子墓和节愍太子墓葬壁画。
故而在这一时期,优美动人的武周风格与宏丽醇厚的盛唐风格交相辉映,构成中国绘画艺术史上一个令人惊叹的艺术奇观。
三、盛世经典:玄宗时期
初唐和武周时期人物画造型的特点是面庞丰润,身躯一般并不肥硕,武周风格的仕女则三曲状的修长身材为特色,到了盛唐,仕女的造型不仅面庞丰腴而且身躯趋向肥硕,表明唐人的完美趣味发生了变化莫测。
这种丰肥似乎是充满惬意和消闲的优裕生活的一种表现。
这里要着重注意的是吴家样与玄宗时期壁画墓人物画风格的关系。
吴道子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进一步发掘和丰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要元素线条的艺术表现力。
他的莼菜条风格与六朝以来行笔缓慢均匀的游丝描和铁线描相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掌握也更有难度。
从盛唐壁画墓的人物画来看,吴道子中年始用的莼菜条或兰叶描并不是凭空创造的。
类似莼菜条的新型线条在吴之前已经在一些墓室壁画的作者这种高手手下出现。
而吴家样又反过来大大影响了墓壁人物画。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惠庄太子墓壁画、陕棉十厂墓壁画等。
四、延续与渐变:肃宗至唐末
这一时期从安史之乱至唐朝覆灭之间的150多年间。
中晚唐时期发掘的壁画墓非常少。
其中有高力士墓、唐安公主墓、靖陵等。
中晚唐仕女形象虽然很胖,却并没有胖呆。
晚唐有些贵妇所着长衫的袖子更为宽大垂膝,发髻蓬松高大,缀加花朵;眉形是短而宽的蛾翅眉,而非盛唐出现的宽粗眉。
五、唐代人物线刻艺术
另外,从墓室艺术范围看,线刻首当其冲成为出现在墓室中的最常见的雕刻形式。
线刻多出现在墓室的石棺椁上,如隋代李和石棺、初唐李寿石椁、唐代永泰公主墓石椁等,少量也出现在宗教与宗庙建筑之上,如唐代大雁塔门楣和门柱。
这种形式基本上类似绘画中的白描,即单纯以线条来表现物像,其线条的粗细也没有大的变化,大致相当于工笔人物画的白描稿,基本上为平面表现,没有雕塑中的立体空间问题。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唐代绘画艺术
6 回复:唐代绘画艺术
占222008-06-20 19:56:28 发表
唐代,在传统绘画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展子虔与李思训完善了青绿山水画,王维开创了文人山水画,张琛创立了指画山水,杨昇则发扬了张僧繇的古老设色风格;花鸟画基本已经独立成科,边鸾、韦銮、刁光胤皆是这方面的名家,走兽方面则诞生了韩干、韦偃、曹霸等画马名家,韩滉、戴嵩、戴峄等画牛名家。
人物画可以说是代表唐代最高水平的绘画,阎立本的雄厚风格、吴道子的白描画、尉迟乙僧带有西域风格的人物画、张萱和周昉的侍女画,皆代表了历代同种绘画中的最高水平。
经过历史的变迁,流传至今的唐代绘画已屈指可数。
名家的绘画作品中,公认的真迹不到10件。
但由于后人的临摹与仿造,仍有一定数量能代表唐代绘画风格的作品流传下来。
这里我们选择了140余件作品,基本能反映唐代绘画的风格与其取得的成就。
一、青绿山水画得发展
山水画独立成科得时间大致在六朝的末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可以从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与《女史箴》图中窥见一般。
在隋朝,青绿山水画基本开始成熟,《游春图》中所表现的,已经是山水画摆脱了原始的形态,中国山水画的空间与透视已基本形成。
随后,在《明皇幸蜀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山水画已更进一步得完善了,直至《江帆楼阁图》,可以说青绿山水画得基本形态已经形成。
在传世得作品中,有一批金壁山水画作品相传为李思训及其画派的作品。
然经傅熹年先生的考证,应该与这一画派无关,我们暂且收入,作为旁证。
此外,传世得唐人《雪景》图应该加以重点得关注。
这件作品相当完美得体现了早期青绿山水画得风格,且相比于李思训,更接近文人山水画的风格。
《春山行旅图》是现存青绿山水画中最具装饰性的作品,尽管其制作年代较晚,但能保留了相当成分的唐风。
二、文人山水画的创立
相传王维创立了文人山水画。
由于这类作品今天几乎已经没有可靠的真迹流传,似乎有点神秘得味道。
但从相关的几件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那种文人山水画启蒙时代的风格。
传为王维的《雪霁图》是北宋时代的摹本,较准确的反映了王维的风格,由于原作早已下落不明,只能从珂罗版中一窥其风采。
虽然不能确定唐代是否有真正的水墨画,但从现传几件王维的作品中,仍能看到相当浓烈的水墨画影子。
至于《山阴图》,到更接近唐代古朴的风格,只是其制作年代似乎已到了元朝。
杨昇的风格根据历史的记载,接近于张僧繇,现传世的大都是明代的仿作,但都有一点的参考价值,其装饰效果强烈,同时又富有意趣。
至于卢鸿的《草堂十志图》,历来争议较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图更接近与李公麟以后的画风,至于唐代是否有这类的白描山水画,还要进一步研究,这里暂且收入,以备参考。
三、唐代的人物画
唐代人物画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无论是阎立本、吴道子、周昉还是带有西域画风的尉迟乙僧,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且唐代人物画在北宋大量的遗存对两宋人物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流传至今的唐代人物画虽然总量不少,但可以确认为真迹的却非常稀少,且少数真迹的归属也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对于阎立本的画风,我们可以从传世的《步辇图》《萧翼赚兰亭图》等北宋摹本中窥见。
《历代帝王图》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且是存世极少的初唐作品,虽然不一定是阎立本的真迹,但与其风格较接近。
西域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有几件,但基本都不代表他们的画风。
传为陈用志所摹的《释迦牟尼图轴》采用厚重的色彩,带有油画般的技法,向来被认为是尉迟乙僧作品。
回复该发言
人物画可以说是代表唐代最高水平的绘画,阎立本的雄厚风格、吴道子的白描画、尉迟乙僧带有西域风格的人物画、张萱和周昉的侍女画,皆代表了历代同种绘画中的最高水平。
经过历史的变迁,流传至今的唐代绘画已屈指可数。
名家的绘画作品中,公认的真迹不到10件。
但由于后人的临摹与仿造,仍有一定数量能代表唐代绘画风格的作品流传下来。
这里我们选择了140余件作品,基本能反映唐代绘画的风格与其取得的成就。
一、青绿山水画得发展
山水画独立成科得时间大致在六朝的末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可以从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与《女史箴》图中窥见一般。
在隋朝,青绿山水画基本开始成熟,《游春图》中所表现的,已经是山水画摆脱了原始的形态,中国山水画的空间与透视已基本形成。
随后,在《明皇幸蜀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山水画已更进一步得完善了,直至《江帆楼阁图》,可以说青绿山水画得基本形态已经形成。
在传世得作品中,有一批金壁山水画作品相传为李思训及其画派的作品。
然经傅熹年先生的考证,应该与这一画派无关,我们暂且收入,作为旁证。
此外,传世得唐人《雪景》图应该加以重点得关注。
这件作品相当完美得体现了早期青绿山水画得风格,且相比于李思训,更接近文人山水画的风格。
《春山行旅图》是现存青绿山水画中最具装饰性的作品,尽管其制作年代较晚,但能保留了相当成分的唐风。
二、文人山水画的创立
相传王维创立了文人山水画。
由于这类作品今天几乎已经没有可靠的真迹流传,似乎有点神秘得味道。
但从相关的几件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那种文人山水画启蒙时代的风格。
传为王维的《雪霁图》是北宋时代的摹本,较准确的反映了王维的风格,由于原作早已下落不明,只能从珂罗版中一窥其风采。
虽然不能确定唐代是否有真正的水墨画,但从现传几件王维的作品中,仍能看到相当浓烈的水墨画影子。
至于《山阴图》,到更接近唐代古朴的风格,只是其制作年代似乎已到了元朝。
杨昇的风格根据历史的记载,接近于张僧繇,现传世的大都是明代的仿作,但都有一点的参考价值,其装饰效果强烈,同时又富有意趣。
至于卢鸿的《草堂十志图》,历来争议较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图更接近与李公麟以后的画风,至于唐代是否有这类的白描山水画,还要进一步研究,这里暂且收入,以备参考。
三、唐代的人物画
唐代人物画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无论是阎立本、吴道子、周昉还是带有西域画风的尉迟乙僧,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且唐代人物画在北宋大量的遗存对两宋人物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流传至今的唐代人物画虽然总量不少,但可以确认为真迹的却非常稀少,且少数真迹的归属也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对于阎立本的画风,我们可以从传世的《步辇图》《萧翼赚兰亭图》等北宋摹本中窥见。
《历代帝王图》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且是存世极少的初唐作品,虽然不一定是阎立本的真迹,但与其风格较接近。
西域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有几件,但基本都不代表他们的画风。
传为陈用志所摹的《释迦牟尼图轴》采用厚重的色彩,带有油画般的技法,向来被认为是尉迟乙僧作品。
回复该发言
7 回复:唐代绘画艺术
占222008-06-20 19:56:28 发表
根据最近的研究,这件作品可能是明代的摹本,但仍然是代表唐代西域画风的重要作品。
唐代的仕女画,经过张萱、周昉的创作,逐渐与盛唐气象的丰满体态相吻合,这样的画风,直接影响到了晚唐的人物画风,我们从孙位的《高逸图》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周家样的风格。
而水月观音的样式也影响了后世的佛教绘画。
然而,张萱的作品现在只能见到两件北宋摹本,和数件明清的摹本(未选入本次展览),并不能忠实的反应唐代的画风,从《游春图》和《捣炼图》中,我们更多感受到了北宋的精致,细腻的风格。
而周昉的作品,也是很有争议,只有《挥扇仕女图》可以确定为唐画,《宫乐图》虽然忠实于周昉的风格,但已是北宋的摹本。
四、唐代的画鸟走兽画
唐代的画马与画牛是相当的著名,可谓名家辈出。
然而流传至今的作品却非常的稀少,大部分都是后人妄加的名款。
但从这些后人的作品及各个时代的摹本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这些画家的风采。
画马的名家中,曹霸、韩干、韦偃是最著名的三位。
曹霸的作品已无从考证,韩干的《牧马图》为北宋内府的旧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照夜白》虽然是宋代摹本,但却非常忠实的表现了韩干的画风。
韦偃的《双骑图》可能已经是明代的摹本,但仍然忠实于唐代的画风,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作品。
李公麟的《牧放图》是临摹韦偃的,唐代的画马作品中,如此大场面的也只有这一件摹本传世,北宋名家临摹唐代名家的作品,备受历代藏家的重视。
韩滉的《五牛图》是公认的唐代真迹,声名远播,这里就不多加介绍了。
戴嵩及戴峄的作品传世较少,两件《斗牛图》似乎处于同一稿本,其年代尚有争议,但却是表现唐代走兽作品的重要遗存,一直为人所忽视。
唐代的花鸟画存世更少,几乎只能在《簪花仕女》等图中窥见一斑,这里选入的作品除了刁光胤《写生图册》尚带有晚唐的风格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遗存了,这也是非常可惜的。
这里展示的例如韦銮的《芦雁图》,年代及风格均不到唐,只能作为参考作品以备查阅。
余
言
这里有几件作品我们应当加以重视,例如《六逸图》,明显的带有六朝的绘画风格,人物形象非常的古拙,在传世的中国绘画中,几乎没有见到类似的风格,虽然此画已是宋代的摹本,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为周昉的《蛮夷职贡图》带有鲜明的中唐风格。
据《宣和画谱》记载,张萱及周昉均有数件《职贡图》流传,此图可能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一个片断,作为珍贵的唐代绘画理应倍加珍视。
刁光胤的《写生图册》代表了晚唐五代时期花鸟画的成就,此图并不是真迹,但图上有宋高宗的题诗及南宋内府的收藏印,图上的名款使用留白的形式,这些均意味着这件作品的摹写年代极有可能是晚唐和五代时期,至晚北宋末期。
此图无论作为晚唐五代的花鸟画还是花鸟画作品流传极少的北宋摹本,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应当引起重视。
本次专题展中,类似的作品还有不少,包括少数代表唐代绘画风格的日本作品。
回复该发言
唐代的仕女画,经过张萱、周昉的创作,逐渐与盛唐气象的丰满体态相吻合,这样的画风,直接影响到了晚唐的人物画风,我们从孙位的《高逸图》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周家样的风格。
而水月观音的样式也影响了后世的佛教绘画。
然而,张萱的作品现在只能见到两件北宋摹本,和数件明清的摹本(未选入本次展览),并不能忠实的反应唐代的画风,从《游春图》和《捣炼图》中,我们更多感受到了北宋的精致,细腻的风格。
而周昉的作品,也是很有争议,只有《挥扇仕女图》可以确定为唐画,《宫乐图》虽然忠实于周昉的风格,但已是北宋的摹本。
四、唐代的画鸟走兽画
唐代的画马与画牛是相当的著名,可谓名家辈出。
然而流传至今的作品却非常的稀少,大部分都是后人妄加的名款。
但从这些后人的作品及各个时代的摹本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这些画家的风采。
画马的名家中,曹霸、韩干、韦偃是最著名的三位。
曹霸的作品已无从考证,韩干的《牧马图》为北宋内府的旧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照夜白》虽然是宋代摹本,但却非常忠实的表现了韩干的画风。
韦偃的《双骑图》可能已经是明代的摹本,但仍然忠实于唐代的画风,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作品。
李公麟的《牧放图》是临摹韦偃的,唐代的画马作品中,如此大场面的也只有这一件摹本传世,北宋名家临摹唐代名家的作品,备受历代藏家的重视。
韩滉的《五牛图》是公认的唐代真迹,声名远播,这里就不多加介绍了。
戴嵩及戴峄的作品传世较少,两件《斗牛图》似乎处于同一稿本,其年代尚有争议,但却是表现唐代走兽作品的重要遗存,一直为人所忽视。
唐代的花鸟画存世更少,几乎只能在《簪花仕女》等图中窥见一斑,这里选入的作品除了刁光胤《写生图册》尚带有晚唐的风格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遗存了,这也是非常可惜的。
这里展示的例如韦銮的《芦雁图》,年代及风格均不到唐,只能作为参考作品以备查阅。
余
言
这里有几件作品我们应当加以重视,例如《六逸图》,明显的带有六朝的绘画风格,人物形象非常的古拙,在传世的中国绘画中,几乎没有见到类似的风格,虽然此画已是宋代的摹本,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为周昉的《蛮夷职贡图》带有鲜明的中唐风格。
据《宣和画谱》记载,张萱及周昉均有数件《职贡图》流传,此图可能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一个片断,作为珍贵的唐代绘画理应倍加珍视。
刁光胤的《写生图册》代表了晚唐五代时期花鸟画的成就,此图并不是真迹,但图上有宋高宗的题诗及南宋内府的收藏印,图上的名款使用留白的形式,这些均意味着这件作品的摹写年代极有可能是晚唐和五代时期,至晚北宋末期。
此图无论作为晚唐五代的花鸟画还是花鸟画作品流传极少的北宋摹本,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应当引起重视。
本次专题展中,类似的作品还有不少,包括少数代表唐代绘画风格的日本作品。
回复该发言
9 回复:唐代绘画艺术
占222008-06-20 20:01:49 发表
唐代绘画名家作品传世极少,且多靠摹本来展示其时代风貌。
自从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大量的唐代纸绢画、绘画屏风等重现世间。
虽然,这些作品都出自民间画师、画工的手笔,水平无法与当时名家相比,但保留了唐代绘画的风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阎立本、周昉等大家的艺术风格。
传世与考古发现的器物,其表面的装饰绘画,也或多或少弥补了传世绘画数量不足带来的缺憾。
敦煌藏经洞的绘画,主要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法国集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在剥离修复中,未曾面世。
日本和美国的官方与民间也有数量可观的收藏。
相对而言,国内的收藏总量较少,且以残片居多,高水平的作品罕见。
这里我们从敦煌藏经洞的唐代绘画中选出水平较高者,分题材予以展示,每件作品均注明收藏机构,以便查阅。
对于伏羲女娲的信仰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里,我们就能找到伏羲女娲的画像,均作人首蛇身。
唐代高昌国的墓葬中,出土了多件伏羲女娲像,带有明显的西域画风。
在新疆的考古发掘中,屡见唐代的绘画屏风出土,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但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唐代还有一批染色屏风传世,均在日本正仓院,这类屏风在国内已无从寻获。
此外,日本的毛女图屏风代表了晚唐侍女画的风格,极其忠实于周昉的画风,在此一并列入。
正仓院收藏了大量的唐代的乐器,家具以及各类饰品,可谓名宝荟萃。
其中,乐器与箱柜上多有彩绘。
其中包括几件琵琶与阮咸上的作品,可以弥补唐代绘画的不足。
其中,几件山水画可以反映李思训的画风,而鹰雁图则是传世极少的唐代花鸟画的遗存,且对后世的绘画有重大的影响。
各类箱柜上的花纹装饰也体现了唐代的审美观,极具参考价值。
雕版印刷在唐代开始广泛的传播,其中,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是现存有名款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其中卷首的版画,作为重要的文物展出。
回复该发言
自从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大量的唐代纸绢画、绘画屏风等重现世间。
虽然,这些作品都出自民间画师、画工的手笔,水平无法与当时名家相比,但保留了唐代绘画的风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阎立本、周昉等大家的艺术风格。
传世与考古发现的器物,其表面的装饰绘画,也或多或少弥补了传世绘画数量不足带来的缺憾。
敦煌藏经洞的绘画,主要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法国集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在剥离修复中,未曾面世。
日本和美国的官方与民间也有数量可观的收藏。
相对而言,国内的收藏总量较少,且以残片居多,高水平的作品罕见。
这里我们从敦煌藏经洞的唐代绘画中选出水平较高者,分题材予以展示,每件作品均注明收藏机构,以便查阅。
对于伏羲女娲的信仰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里,我们就能找到伏羲女娲的画像,均作人首蛇身。
唐代高昌国的墓葬中,出土了多件伏羲女娲像,带有明显的西域画风。
在新疆的考古发掘中,屡见唐代的绘画屏风出土,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但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唐代还有一批染色屏风传世,均在日本正仓院,这类屏风在国内已无从寻获。
此外,日本的毛女图屏风代表了晚唐侍女画的风格,极其忠实于周昉的画风,在此一并列入。
正仓院收藏了大量的唐代的乐器,家具以及各类饰品,可谓名宝荟萃。
其中,乐器与箱柜上多有彩绘。
其中包括几件琵琶与阮咸上的作品,可以弥补唐代绘画的不足。
其中,几件山水画可以反映李思训的画风,而鹰雁图则是传世极少的唐代花鸟画的遗存,且对后世的绘画有重大的影响。
各类箱柜上的花纹装饰也体现了唐代的审美观,极具参考价值。
雕版印刷在唐代开始广泛的传播,其中,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是现存有名款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其中卷首的版画,作为重要的文物展出。
回复该发言
10 回复:唐代绘画艺术
占222008-06-20 20:12:11 发表
唐代绘画名家作品传世极少,且多靠摹本来展示其时代风貌。
自从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大量的唐代纸绢画、绘画屏风等重现世间。
虽然,这些作品都出自民间画师、画工的手笔,水平无法与当时名家相比,但保留了唐代绘画的风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阎立本、周昉等大家的艺术风格。
传世与考古发现的器物,其表面的装饰绘画,也或多或少弥补了传世绘画数量不足带来的缺憾。
敦煌藏经洞的绘画,主要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法国集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在剥离修复中,未曾面世。
日本和美国的官方与民间也有数量可观的收藏。
相对而言,国内的收藏总量较少,且以残片居多,高水平的作品罕见。
这里我们从敦煌藏经洞的唐代绘画中选出水平较高者,分题材予以展示,每件作品均注明收藏机构,以便查阅。
对于伏羲女娲的信仰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里,我们就能找到伏羲女娲的画像,均作人首蛇身。
唐代高昌国的墓葬中,出土了多件伏羲女娲像,带有明显的西域画风。
在新疆的考古发掘中,屡见唐代的绘画屏风出土,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但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唐代还有一批染色屏风传世,均在日本正仓院,这类屏风在国内已无从寻获。
此外,日本的毛女图屏风代表了晚唐侍女画的风格,极其忠实于周昉的画风,在此一并列入。
正仓院收藏了大量的唐代的乐器,家具以及各类饰品,可谓名宝荟萃。
其中,乐器与箱柜上多有彩绘。
其中包括几件琵琶与阮咸上的作品,可以弥补唐代绘画的不足。
其中,几件山水画可以反映李思训的画风,而鹰雁图则是传世极少的唐代花鸟画的遗存,且对后世的绘画有重大的影响。
各类箱柜上的花纹装饰也体现了唐代的审美观,极具参考价值。
雕版印刷在唐代开始广泛的传播,其中,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是现存有名款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其中卷首的版画,作为重要的文物展出。
回复该发言
自从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大量的唐代纸绢画、绘画屏风等重现世间。
虽然,这些作品都出自民间画师、画工的手笔,水平无法与当时名家相比,但保留了唐代绘画的风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阎立本、周昉等大家的艺术风格。
传世与考古发现的器物,其表面的装饰绘画,也或多或少弥补了传世绘画数量不足带来的缺憾。
敦煌藏经洞的绘画,主要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法国集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在剥离修复中,未曾面世。
日本和美国的官方与民间也有数量可观的收藏。
相对而言,国内的收藏总量较少,且以残片居多,高水平的作品罕见。
这里我们从敦煌藏经洞的唐代绘画中选出水平较高者,分题材予以展示,每件作品均注明收藏机构,以便查阅。
对于伏羲女娲的信仰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里,我们就能找到伏羲女娲的画像,均作人首蛇身。
唐代高昌国的墓葬中,出土了多件伏羲女娲像,带有明显的西域画风。
在新疆的考古发掘中,屡见唐代的绘画屏风出土,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但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唐代还有一批染色屏风传世,均在日本正仓院,这类屏风在国内已无从寻获。
此外,日本的毛女图屏风代表了晚唐侍女画的风格,极其忠实于周昉的画风,在此一并列入。
正仓院收藏了大量的唐代的乐器,家具以及各类饰品,可谓名宝荟萃。
其中,乐器与箱柜上多有彩绘。
其中包括几件琵琶与阮咸上的作品,可以弥补唐代绘画的不足。
其中,几件山水画可以反映李思训的画风,而鹰雁图则是传世极少的唐代花鸟画的遗存,且对后世的绘画有重大的影响。
各类箱柜上的花纹装饰也体现了唐代的审美观,极具参考价值。
雕版印刷在唐代开始广泛的传播,其中,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是现存有名款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其中卷首的版画,作为重要的文物展出。
回复该发言
共有20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