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赵晓辉、陶俊洁
步入8月,在前几个月因限售股解禁数量减少而被淡化的大小非问题重又浮出水面,并几乎在一瞬间又成为人们心目中导致市场下跌的重要因素。
统计显示,8月份共有91家A股公司股改限售股解禁,合计220多亿股,解禁流通市值超过2000亿元,是2008年最高的一个月。
如此巨额的解禁股对股市的实际冲击究竟会有多大?
人们的主要担心在于,大小非股东当初获得股票的成本很低,在股价高于成本价时就会有较强的抛售动力。
实际上,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小股东利益上的不一致已经基本消除,大股东对所持公司股票的抛售主要取决于其对市场前景、上市公司质地以及自身资金需求等因素的考量。
就此稍作分析即可发现,所谓的8月份解禁潮带来的更多是心理影响。
首先,从解禁股结构来看,8月份股改解禁股以减持动力不强的大非为主。
宏源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8月份两市累计解禁的220多亿股中,大非占全部解禁股的90.22%,小非仅占月解禁量的不足10%。
从解禁重点个股来看,宝钢股份解禁量占8月解禁总量近一半,控股股东宝钢集团为宝钢股份仅有的大非。
除宝钢股份之外,8月解禁量较大的中信证券、国电电力等权重股股东要维持控股地位,减持意愿很小。
综合各方机构做出的分析报告,目前,作为产业投资人的主要大非们更倾向于持有股份。
作为财务投资人、以股权投资盈利为目的小非则是减持的主要力量。
而根据监管层的要求,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不得在本次半年报披露前30日内转让其解除限售存量股份。
由于上市公司的半年报预约披露时间绝大多数为8月中下旬,因此大非解禁股很难在解禁的第一时间减持。
由此看来,在以大非为主的8月份,超过解禁总量90%的大非大比例减持的可能性并不大。
至于那些减持相对自由的小非,由于其本身的数量不大,加上市场原因使这些小非们不可能全部减持,其对市场的冲击不足以影响股市走势。
一般来说,当市场面临高估值风险时,大股东的抛售动力较强,市场估值相对合理时,大股东更倾向于选择持有股票。
在A股市场估值水平已趋合理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大小非股东出于各种考虑,开始主动选择继续持有解禁股票。
自6月18日三一重工首先发布控股股东减持承诺以来,至今已有近40家公司的股东宣布主动延长持股的限售期。
还应看到,解禁并不等于减持,减持对市场的影响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公布的数据,从2006年6月大小非获得流通权以来,大小非累计减持的股票只占理论可减持股票的29.67%。
单看6月份,实际减持股票的交易量不到市场总成交量的1%,对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
监管层对大小非减持行为的重视和约束有目共睹,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出台,使大小非减持行为日趋规范。
深交所报告指出,在引入控股股东减持预披露制度之后,持股5%以上的股东减持情况大大减少,预披露制度对大非减持起到抑制作用。
日前,证监会又要求每月公布大小非的减持情况,并着手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更加透明,这将有助于降低市场对大小非的恐惧,从而稳定市场预期。
大小非是中国股市在特定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大小非进入流通也是中国股市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步。
在此过程中,由于扩容带来的压力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时轻时重。
回复该发言
新华社:理性看待8月份的大小非冲击波
2 回复:新华社:理性看待8月份的大小非冲击波
共有34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