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开始,长得像奔驰的吉利汽车、长得像雷克萨斯的比亚迪汽车,越来越多地涌上上海街头,这个队伍似乎越来越大。
“有天我开车在江苏路上走,突然一辆白色的奔驰超了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吉利帝豪,看‘屁股’真像奔驰啊!”在一次聚会上,在上海陆家嘴地区上班的田小姐说,她把这种事看作是“稀奇事”。
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有可能超过1600万辆,继续奠定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的地位。不过,中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与创新仍然没有体现。“抄”,还是“不抄”?成为中国汽车公司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模仿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开发成本低、时间周期短,可能外形还很受客户认可。”曾在比亚迪汽车上海设计部门工作过的武强(化名)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他之前在比亚迪的工作内容是设计汽车外形,董事长王传福青睐的往往是外形像丰田某款车的方案。
国内汽车业的现状是:规模、品种虽然日益庞大,但吉利、比亚迪仍然难逃模仿造车的嫌疑。“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有的企业没办法,A级车能力基本都具备了,但往上做B级车就不行了。”汽车专家钟师对本报记者说道。
武强表示理解王传福的做法,“一款产品如果是完全自主开发,起码要3到4年的时间,投入的资金需要几个亿。而模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向开发,几千万就可以搞定,这样你的卖价也可以更便宜。”除了开发成本低外,逆向开发的另一个优势是耗时短,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短期内向市场投放多款产品,扩大销量。
事实上,模仿造车几乎是所有自主品牌汽车公司均采取过的办法,奇瑞QQ、比亚迪F3、吉利优利欧均有极强的模仿痕迹。比亚迪汽车创造的销售神话,更是验证着模仿造车道路的实际可行性。
依靠模仿丰田花冠的车型F3,比亚迪汽车年销量迅速突破20万辆,并不断创造销量翻番增长的奇迹。2009年比亚迪售出汽车44.84万辆,晋级国内十大汽车公司行列。而成立时间早于比亚迪的华晨、吉利等汽车公司,均被比亚迪汽车飞速超越。
抄袭容易,坚持完全自主开发的道路却并不好走,奇瑞汽车即是典型案例之一。
1999年,奇瑞汽车在安徽芜湖成立。2003年,奇瑞汽车开始实施完全独立自主的正向开发。2008年,奇瑞完全自主开发的A3、A1等新车逐步面市。
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金弋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创立初期,奇瑞汽车也有过模仿造车的经历。但公司高层很快意识到,“如果始终只是模仿,消费者会认为你永远就是山寨,永远也别想做高端品牌。”
“为什么有些消费者买中国车不放心?因为你只是抄袭,缺乏自己的技术和追求。”金弋波说,必须在技术和制造能力上有所追求和成功,品牌才具备客户认同的价值。
不过正向开发的道路并不好走。与比亚迪F3月销量动辄过万,甚至2万辆不同,奇瑞汽车自主开发的新车月销量鲜有超过5000辆。而奇瑞汽车每年投入到研发的经费约为当年销售额的10%。
今年初,奇瑞汽车总经理尹同跃表示,奇瑞汽车2010年计划投入到研发的经费是24亿元。如果这笔经费完全落实,奇瑞汽车2010年的研发投入将超过江淮汽车、上海汽车和长安汽车2009年研发费用之和。
“过程是很痛苦的,但这个学费是一定要交的。以前大家说我们QQ6不好看,现在我们G5、G6不是做得非常好吗?”金弋波说,“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品牌,没有品牌溢价,就只能低价竞争。我希望消费者在谈到奇瑞的时候会说,这是家不惜成本追求技术的公司。”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回复该发言
中国式造车:仿制易“自主”难
共有6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