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新闻网讯 近年来,随着高校象牙塔中宅男、宅女比例的不断上升,哈市各大高校内出现了一个特殊团队——跑腿族,他们大多家境比较贫困,为家境较好的同学送外卖赚跑腿钱,以此来补贴生活费。校园“跑腿族”的出现引起了一番热议,这种现象究竟是值得鼓励还是应该批评,家长、学生、老师社会各界一时间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
男生跑腿送外卖
女生“帮忙”打热水
东北林业大学大二学生刘东就是“跑腿族”之一,“现在很多同学不愿出门,喜欢出钱找人送外卖,我们又缺钱,当然接生意了。”刘东说,他家境贫困,父母都没有稳定工作,为帮助家里缓解负担,他专门为一些有钱的同学跑腿。刘东表示,他每天都能够送出超过三十份盒饭,每送出一份至少赚一元钱,平均每天都能赚到五十多元钱,“阴天下雨时生意会更好些,我最多一天送出去了六十份盒饭,一天就赚了一百多元钱。除去课程较多的时间,我每个月都要工作十几天,每天主要在中午和晚上饭口的时候忙一阵,粗略算算,我一个月就能赚到七八百块钱,基本上就够我自己的生活费了。”
记者了解到,像刘东这样的“跑腿族”不是个例,目前在哈市各大高校都有这样的身影。“刚开始做‘跑腿族’的时候,一天跑下来,实在是有些累,小腿都肿了。”“跑腿族”大三学生李响说,“我帮同学代买早餐送到寝室,每份赚一块钱。最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五十多元。我送的包子都是从一家包子铺进来的,包子里的馅大,卫生情况比较好,同学们吃了都很满意。”他说,他认识的“跑腿”大学生就有十多人,“虽然有人瞧不起这份工作,但工作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我只不过是每天比别人早起一小时,能凭借自己的力量为父母减轻负担,想想就觉得很开心。”
与其他人相比,东北林业大学的刘芳可谓是“跑腿族”里的巾帼英雄了,刘芳表示,她也是在无意间才成为“跑腿族”的一员的,由于她的寝室同学力气比较小,每天打洗漱用的热水就成为了室友最大的烦恼,刘芳家是农村的,从小就帮父母干农活,力气比较大,她就把寝室四个人每天打热水的活包了下来,室友们为了感谢刘芳经常请她吃饭,慢慢的刘芳发现对于大多数没有男朋友的女同学来说,提两壶热水步行百米再上几层楼都很费事,她就想到了替人打热水赚钱的主意。“没想到生意会这么好,我现在每天早上六点半出发,七点十分之前要把十壶热水送到三个寝室,每壶热水收取一元钱。晚上下课后再负责把我自己寝室的热水壶打满,其实这些工作对于我来说还是很轻松的,我也没有逞强接受更多的打水任务,这样既不耽误我的学习,每个月大概还有三百多元的收入,这样下来我一个月的伙食费就够了。”
正方观点
劳动赚钱无可厚非 “跑腿族”属勤工俭学
对于“跑腿族”的出现,高校里的学子普遍认为可以接受。“为了节省时间,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全部问题!”一名经常接受“跑腿”服务的同学表示,每天中午出去吃个午饭就要一小时,“现在电话一打,十几分钟就送来了,多方便。时间就是金钱,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再说现在送餐的都是同学,也很安全。”
高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市场经济的渗入注定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支持“跑腿族”的人群也这样认为。“跑腿族“恰恰说明聪明人看到了商机。况且,劳动不分贵贱,大学生靠自己的劳动赚点钱属于勤工俭学,无可厚非。也有人说,跑腿族方便了部分大学生,贫困生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获取了收益。校园也是社会,这是现实贫富差距的反映,这不是大学生的错。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