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9月30日讯 今天早间,巴菲特和盖茨在北京举行了媒体见面会,针对慈善的种种问题对大众作出解答。
对于媒体关注的是否劝捐问题,比尔·盖茨回应称“我想慈善是自愿的一个事情,并不是说强迫的一件事情。”盖茨还表示慈善和经济发展可以并行:“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慈善事业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一个有活力的经济,实际上是可以和慈善事业平行共同发展的,而且慈善事业不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只能使得社会更平等的来均享社会财富和社会发展的红利。”
巴菲特则在现场表示,不论是访问比亚迪,还是出席慈善晚宴,这些都实现了其对于这次中国之行的期待,并强调并不想给中国的富豪施加压力。另外他还表示,美国慈善基金会方面的一些做法中国可以借鉴,比如在善款透明度方面。
9月29日发布会现场直击
巴菲特:我们不想对中国富豪施加压力
巴菲特:我们实现了此次中国之行的目标
巴菲特: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慈善经验
比尔·盖茨:慈善可以和经济发展并行
比尔·盖茨:盖茨基金在华捐赠超过300亿
比尔·盖茨:慈善是一件自愿的事
比尔·盖茨:美国已有40名富豪承诺捐赠
9月28日晚宴相关报道
巴比慈善晚宴未劝捐 50余中国富豪参加
以下是巴菲特和盖茨回答媒体提问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非常感谢各位参加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关于慈善的媒体见面会。
今天盖茨先生和巴菲特先生将在媒体见面会上做简要的发言并接受记者提问,本次媒体见面会只接受关于慈善方面的问题。
众所周知,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先生,于昨天晚上同中国50名商界领袖和慈善人士就中国的慈善事业进行了探讨,并分享了各自的慈善经历和对慈善的热情。
谢谢大家,马上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将与大家见面,请大家稍作等待。
(发布会正式开始,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走到台前)
比尔·盖茨:各位早上好,谢谢大家今天能够光临,我们感到非常兴奋,能看到中国的慈善事业令人感兴趣的不断的发展,我们昨天晚上有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我们请了50多位的中国商界和慈善界人士进行了会面和交流,我们谈到了介绍了慈善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小组讨论,互相分享我们自己关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看法和体会。而且我们也非常感兴趣听到了中方的人士谈到了他们在这方面想做的一些想法。同时也提出了问题,比如说能从美国学到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讨论和交流的体验,我想慈善是自愿的一个事情,并不是说强迫的一件事情。
当然了,我们是相信要做慈善事业,而且我们认为我们有这样的职责来回馈社会和人们。
沃伦·巴菲特:各位早上好,昨天晚上和商界人士和领袖们进行了会面,他们都谈到了对慈善方面的看法,以及他们的疑问,我想差不多25位到30位人士,都发言谈到了慈善各方面的情况。而且我也从他们的发言中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我们也介绍了我们的经验。
记者:我是QQ.COM的记者。我们知道你们在美国已经说服40、50位富豪人士来进行捐助,中国现在经过的发展,实际上和美国发展的阶段是不一样的,而且很多的资源都应该注入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尽管现在有些人已经是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从昨天晚上的活动中和其他的活动中你们肯定了解了中方很多的情况,而且你们此次来华也会帮助更多的人,投入慈善事业,也会非常成功,同时对中国的社会也会做很多的好事。谢谢。
回复该发言
盖茨巴菲特回应劝捐:不想给中国富豪施加压力
2 回复:盖茨巴菲特回应劝捐:不想给中国富豪施加压力
asd90991392010-09-30 14:26:28 发表
比尔·盖茨:我想你在年轻的时候创建自己公司的时候,你的时间和你的财力都是集中在扩展公司业务这方面,而且你年轻的时候也不认为你应该开始做慈善,我们在美国聚集的这一群人,他们已经承诺了要捐赠,把自己的财富捐出来,他们有80岁的人,也有更年轻的人。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不管什么样的年纪都应该来做慈善,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领先的工作,当然了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选择。我们在美国就有几十个人聚在一起投身慈善事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国有可能有同样的慈善事业的发展。
当然了,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慈善事业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一个有活力的经济,实际上是可以和慈善事业平行共同发展的,而且慈善事业不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只能使得社会更平等的来均享社会财富和社会发展的红利。我们在美国有40、50个人已经做出了捐赠的承诺。每个人对慈善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给多少钱,或者是捐赠什么样的项目和事业以及领域。
我们对于别人做捐赠,我们没有具体的看法,这是他们自己的决定,他们可以自己选择。
记者:两位好,我是新华社的记者。在昨天举行慈善晚宴前,事先声明了不要求出席者认捐,这样做是为了不给他们压力吗?是向中国富翁说慈善的理念吗?如果是的话,二位在中国向富翁说出理念是更难,还是更容易?
沃伦·巴菲特:我们不想对中国任何的富豪施加压力。我们在美国做慈善事业的时候,我们没有这样做,也不让人们来签合同,或者一定要同意做什么事情,这都是自己的决策。
在美国我们确实给了一些人打了电话。但是我们都将认识而且没有受到任何的压力。或者是要求别人做什么,在中国也是这样,我们也不会这样做,当然了,我们要求他们做,就是说如果他们想做慈善事业的话,他们可以给我们来交流一些想法,告诉中国做慈善是如何做的,税收对于慈善、捐赠有什么样的规定,他的家庭、事业、公司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我们没有要求任何人,不管是直接还是非直接的来签署什么样的文件来做出任何的承诺。我想中国的慈善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决策的事。
记者:从这些富翁当中,你们希望获得什么,你们有没有接到这方面的反馈呢?另外,你们在美国友没有过像昨天在中国这样进行的酒会或者是这样的讨论呢?如果有的话,你们觉得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
比尔·盖茨:我们在美国所做的慈善捐赠承诺,根据我们对于富翁或者是慈善捐赠的理解,大约会有400位,现在已经有40个富豪家庭已经加入到慈善捐赠承诺当中来。
在中国,我们不太清楚,有多少富豪会加入到这样的承诺。但是我们最关注的就是我们的慈善是在全球开展的,我们自己做慈善事业,像沃伦和我做慈善,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对于政府和企业的活动,都是进行补充,然后来更好的造福于社会。我们可能形成了自己的慈善模式,那么这样的慈善工作,可以很好补充政府和企业所做的活动。
中国正处于一个阶段,就是慈善刚刚开始起步,像在昨天我们曾经和一些人士接触到,他们来自不同的年龄段,他们也都表示,慈善事业不只是哪一个年龄段,或者是哪一个阶层的工作。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可能非常关注企业的发展,但是并不是说慈善就做不了了。
沃伦·巴菲特:我们在美国,进行这样小规模聚会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完善的想法。大家只是坐在一起谈怎么做慈善的,他们的家庭是怎么做慈善的,讲这么多年来他们对慈善的体会。我们并不是事先就有一个慈善捐赠承诺这样的一个框架,然后围绕着这个框架来进行讨论的。
回复该发言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不管什么样的年纪都应该来做慈善,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领先的工作,当然了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选择。我们在美国就有几十个人聚在一起投身慈善事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国有可能有同样的慈善事业的发展。
当然了,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慈善事业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一个有活力的经济,实际上是可以和慈善事业平行共同发展的,而且慈善事业不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只能使得社会更平等的来均享社会财富和社会发展的红利。我们在美国有40、50个人已经做出了捐赠的承诺。每个人对慈善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给多少钱,或者是捐赠什么样的项目和事业以及领域。
我们对于别人做捐赠,我们没有具体的看法,这是他们自己的决定,他们可以自己选择。
记者:两位好,我是新华社的记者。在昨天举行慈善晚宴前,事先声明了不要求出席者认捐,这样做是为了不给他们压力吗?是向中国富翁说慈善的理念吗?如果是的话,二位在中国向富翁说出理念是更难,还是更容易?
沃伦·巴菲特:我们不想对中国任何的富豪施加压力。我们在美国做慈善事业的时候,我们没有这样做,也不让人们来签合同,或者一定要同意做什么事情,这都是自己的决策。
在美国我们确实给了一些人打了电话。但是我们都将认识而且没有受到任何的压力。或者是要求别人做什么,在中国也是这样,我们也不会这样做,当然了,我们要求他们做,就是说如果他们想做慈善事业的话,他们可以给我们来交流一些想法,告诉中国做慈善是如何做的,税收对于慈善、捐赠有什么样的规定,他的家庭、事业、公司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我们没有要求任何人,不管是直接还是非直接的来签署什么样的文件来做出任何的承诺。我想中国的慈善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决策的事。
记者:从这些富翁当中,你们希望获得什么,你们有没有接到这方面的反馈呢?另外,你们在美国友没有过像昨天在中国这样进行的酒会或者是这样的讨论呢?如果有的话,你们觉得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
比尔·盖茨:我们在美国所做的慈善捐赠承诺,根据我们对于富翁或者是慈善捐赠的理解,大约会有400位,现在已经有40个富豪家庭已经加入到慈善捐赠承诺当中来。
在中国,我们不太清楚,有多少富豪会加入到这样的承诺。但是我们最关注的就是我们的慈善是在全球开展的,我们自己做慈善事业,像沃伦和我做慈善,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对于政府和企业的活动,都是进行补充,然后来更好的造福于社会。我们可能形成了自己的慈善模式,那么这样的慈善工作,可以很好补充政府和企业所做的活动。
中国正处于一个阶段,就是慈善刚刚开始起步,像在昨天我们曾经和一些人士接触到,他们来自不同的年龄段,他们也都表示,慈善事业不只是哪一个年龄段,或者是哪一个阶层的工作。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可能非常关注企业的发展,但是并不是说慈善就做不了了。
沃伦·巴菲特:我们在美国,进行这样小规模聚会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完善的想法。大家只是坐在一起谈怎么做慈善的,他们的家庭是怎么做慈善的,讲这么多年来他们对慈善的体会。我们并不是事先就有一个慈善捐赠承诺这样的一个框架,然后围绕着这个框架来进行讨论的。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盖茨巴菲特回应劝捐:不想给中国富豪施加压力
asd90991392010-09-30 14:26:28 发表
我们也利用自己平时的一些机会和这些富豪进行接触,然后逐渐的形成了我们的承诺,这样的想法,在美国我们有大概400位这样的富豪是可以加入到我们的承诺当中来的。现在也已经有了40位富豪家庭。
昨天晚上,我们所参与的在中国的慈善讨论,让我们感受到,在中国富豪们也有着同样的心情,当然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大家做慈善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国情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方式,但是我感觉大家的心是一样的。
比尔·盖茨:沃伦,你们对于你们的这些成果,还有你们讨论的时候,以及酒会有没有在实物上面有什么区别吗?
沃伦·巴菲特:这是开个玩笑。
记者:我是公益时报的记者,昨天的晚宴我咨询了一些企业家,他们感到非常的轻松、愉快。非常感谢你们,也代表中国的工业向你们表达一份谢意。对于媒体来讲,您二位的中国之行对媒体来讲非常的苦恼,我们无所适从,一路奔波无所获,我们感到非常失望。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据我所知,中国的慈善家陈光标,他昨天说给您一份见面礼,他的裸捐,您怎么对待这份见面礼?
比尔·盖茨:我觉得在这里具体谈哪一位先生并不是很合适。我们做慈善有各自的方式,有些人可能会愿意非常公开的去谈,他是怎么做慈善的,我们也有一些朋友给予了我们非常独特的小礼物,或者是表示心意的东西,我们已经把它们放在我们的办公室里。
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在中国大家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和努力,我们也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合作和帮助。
沃伦·巴菲特:那么至于谈到他们所给我们的这些小心意或者是小礼物这里谈并不是很合适。在美国,我们也经常会有聚会,有这样的朋友,我们并不会直接谈他们给了什么,或者是什么礼物。他们有跟媒体的接触,媒体可能会很希望,多听到一些这样的信息,但是这在我来说,我们是不会具体的提及和他所说的内容的。
比尔·盖茨:你的问题是对于企业的CEO来说。
沃伦·巴菲特:如何把他现在在气候变化,比如说环保事业上面的仙一般的人物或者是怪人比较好,我觉得这个可能要由自己的企业来决定,自己企业的产品,以及企业对客户有什么样的态度,还有对待股东的态度,这应该根据一系列的情况,看企业有什么样的想法,怎么来塑造这个形象。
总得来讲,在美国有一些例外的情况。CEO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一个企业,在财富500强的企业当中,我想大家对于其中很多的CEO耳熟能详,可是对于其中的一些CEO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因为他比较低调。
记者:各有一个问题问一下巴菲特先生和比尔·盖茨先生。首先问一下巴菲特先生,您此次来中国的行程非常的丰富和紧凑,您认为此次来中国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关于中国慈善方面的交流还是对于比亚迪的视察?对此次的中国之行是否达到了您此前的预期目标?
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比尔·盖茨先生。您对中国的富豪,对于财富、对于慈善,您认为中国的企业家与国外的态度有何区别,您对中国慈善有何建议?
沃伦·巴菲特:我对比亚迪的访问是很久之前就计划了的。刚好跟这次和慈善的酒会时间重叠在一起,所以我这次中国之行行程比较紧张,我们都实现了我们对于这次中国之行的期待。无论是我的哪一个目的,我觉得都非常的好。我们在比亚迪看到了很多,我去了深圳,3年前我在大连待了1天,15年前我在中国花了17天的时间。所以在过去的15年相比较,这几次拜访,我感觉中国的变化太让人吃惊了。
回复该发言
昨天晚上,我们所参与的在中国的慈善讨论,让我们感受到,在中国富豪们也有着同样的心情,当然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大家做慈善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国情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方式,但是我感觉大家的心是一样的。
比尔·盖茨:沃伦,你们对于你们的这些成果,还有你们讨论的时候,以及酒会有没有在实物上面有什么区别吗?
沃伦·巴菲特:这是开个玩笑。
记者:我是公益时报的记者,昨天的晚宴我咨询了一些企业家,他们感到非常的轻松、愉快。非常感谢你们,也代表中国的工业向你们表达一份谢意。对于媒体来讲,您二位的中国之行对媒体来讲非常的苦恼,我们无所适从,一路奔波无所获,我们感到非常失望。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据我所知,中国的慈善家陈光标,他昨天说给您一份见面礼,他的裸捐,您怎么对待这份见面礼?
比尔·盖茨:我觉得在这里具体谈哪一位先生并不是很合适。我们做慈善有各自的方式,有些人可能会愿意非常公开的去谈,他是怎么做慈善的,我们也有一些朋友给予了我们非常独特的小礼物,或者是表示心意的东西,我们已经把它们放在我们的办公室里。
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在中国大家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和努力,我们也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合作和帮助。
沃伦·巴菲特:那么至于谈到他们所给我们的这些小心意或者是小礼物这里谈并不是很合适。在美国,我们也经常会有聚会,有这样的朋友,我们并不会直接谈他们给了什么,或者是什么礼物。他们有跟媒体的接触,媒体可能会很希望,多听到一些这样的信息,但是这在我来说,我们是不会具体的提及和他所说的内容的。
比尔·盖茨:你的问题是对于企业的CEO来说。
沃伦·巴菲特:如何把他现在在气候变化,比如说环保事业上面的仙一般的人物或者是怪人比较好,我觉得这个可能要由自己的企业来决定,自己企业的产品,以及企业对客户有什么样的态度,还有对待股东的态度,这应该根据一系列的情况,看企业有什么样的想法,怎么来塑造这个形象。
总得来讲,在美国有一些例外的情况。CEO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一个企业,在财富500强的企业当中,我想大家对于其中很多的CEO耳熟能详,可是对于其中的一些CEO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因为他比较低调。
记者:各有一个问题问一下巴菲特先生和比尔·盖茨先生。首先问一下巴菲特先生,您此次来中国的行程非常的丰富和紧凑,您认为此次来中国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关于中国慈善方面的交流还是对于比亚迪的视察?对此次的中国之行是否达到了您此前的预期目标?
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比尔·盖茨先生。您对中国的富豪,对于财富、对于慈善,您认为中国的企业家与国外的态度有何区别,您对中国慈善有何建议?
沃伦·巴菲特:我对比亚迪的访问是很久之前就计划了的。刚好跟这次和慈善的酒会时间重叠在一起,所以我这次中国之行行程比较紧张,我们都实现了我们对于这次中国之行的期待。无论是我的哪一个目的,我觉得都非常的好。我们在比亚迪看到了很多,我去了深圳,3年前我在大连待了1天,15年前我在中国花了17天的时间。所以在过去的15年相比较,这几次拜访,我感觉中国的变化太让人吃惊了。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盖茨巴菲特回应劝捐:不想给中国富豪施加压力
asd90991392010-09-30 14:26:28 发表
当然,我们听说了很多,你能亲眼看到,去亲身感受是完全不一样,我们能看到城市如何的发展,见到了非常杰出的人士,他们做出了非常杰出的事情。而且是在非常短时期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了这样的成就。实际上他们所做的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包括昨天我们见到中国商界和慈善界的人士,他们说得也非常好,做得也非常好,我觉得非常好。我想以后能有机会我愿意再重新开始做这些事情。
比尔·盖茨:刚才沃伦已经说了,昨天和今天都在北京,在中国看到了很多的经济发展的例证,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和它的成就都使得我们感到非常的印象深刻。
30年以前,中国没有什么人有钱,所以中国现在的这一代的富人是第一代的富豪,所以很自然就是他们现在的想法,以及他们在慈善这方面的想法。比如说他们对他们的家庭成员做出安排,他们的公司,他们自己的业务发展等等,以及包括对社会的回馈,他们都要有他们自己的想法,特别是一些高技术公司,很多有钱的人年纪也都非常年轻。
我们以前也接触过这一些技术背景的新富豪,也跟他们交流过慈善方面的看法,他们也问问题,他们捐赠如何确保他们捐赠的钱得到非常得体的适当的应用,以及对他们的公司做出什么样的安排。我想我们和他们都做了非常好的交流和讨论。而且我们也讨论了什么是能够增加我们能力的最佳的办法,以及能够把我们的事业办的更加成功。
记者:我们在中国对慈善家都进行排榜的机构,胡润富豪榜,中国有400、500人的亿万富豪,有人公开说出来要捐赠。我的问题就是说为什么您选择先到中国来而不是去欧洲?欧洲像美国一样有长期的几代人的财富的积累,而不是像中国这样是新富豪。
沃伦·巴菲特:我们对欧洲的富豪也有接触,我们其实并不是说要做一个全球的巡回的这样一个访问,比尔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主意到中国来,所以我们就把这个访问定下来了,我们并不是说把世界地图拿出来,规划一个全球的巡回访问。
这和我们自己的计划没什么规划,只不过是一个想法,财富对中国来说是比较新的事物。虽然他的范围不是特别小,但是比较新。而且像发展慈善事业,在欧洲,在北美他们有几代人的积累和机制已经都建立起来了。而且在欧洲,在这些发达地区,他们已经有几代人的积累,已经有了自己做事行为的准则,也更难有改变。
比尔·盖茨:作为中国的选择,我认为中国亿万富翁的数目是位居世界第二,这是用美元来计的。我想在有些地区并不是有很多人能够进入这个范畴的,很多欧洲的慈善家和基金会,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了,而且沃伦和我也和他们进行过交流,也去过欧洲。
欧洲的慈善事业都是分国别来做的,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亚洲,明年我们会到印度做一个相似的活动,来讨论一下印度的形势,以及探讨一下他们有什么样的相同性和不同性,以及发展慈善事业的机会。我们在美国很成功,我们很幸运有这样的财富,和大家分享这样的财富。我们和其他的成功人士来交流,也可以互相学习和帮助,把慈善事业做得更好。
如果没有慈善事业的话,社会也不会像现在情况这样,就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差。
回复该发言
比尔·盖茨:刚才沃伦已经说了,昨天和今天都在北京,在中国看到了很多的经济发展的例证,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和它的成就都使得我们感到非常的印象深刻。
30年以前,中国没有什么人有钱,所以中国现在的这一代的富人是第一代的富豪,所以很自然就是他们现在的想法,以及他们在慈善这方面的想法。比如说他们对他们的家庭成员做出安排,他们的公司,他们自己的业务发展等等,以及包括对社会的回馈,他们都要有他们自己的想法,特别是一些高技术公司,很多有钱的人年纪也都非常年轻。
我们以前也接触过这一些技术背景的新富豪,也跟他们交流过慈善方面的看法,他们也问问题,他们捐赠如何确保他们捐赠的钱得到非常得体的适当的应用,以及对他们的公司做出什么样的安排。我想我们和他们都做了非常好的交流和讨论。而且我们也讨论了什么是能够增加我们能力的最佳的办法,以及能够把我们的事业办的更加成功。
记者:我们在中国对慈善家都进行排榜的机构,胡润富豪榜,中国有400、500人的亿万富豪,有人公开说出来要捐赠。我的问题就是说为什么您选择先到中国来而不是去欧洲?欧洲像美国一样有长期的几代人的财富的积累,而不是像中国这样是新富豪。
沃伦·巴菲特:我们对欧洲的富豪也有接触,我们其实并不是说要做一个全球的巡回的这样一个访问,比尔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主意到中国来,所以我们就把这个访问定下来了,我们并不是说把世界地图拿出来,规划一个全球的巡回访问。
这和我们自己的计划没什么规划,只不过是一个想法,财富对中国来说是比较新的事物。虽然他的范围不是特别小,但是比较新。而且像发展慈善事业,在欧洲,在北美他们有几代人的积累和机制已经都建立起来了。而且在欧洲,在这些发达地区,他们已经有几代人的积累,已经有了自己做事行为的准则,也更难有改变。
比尔·盖茨:作为中国的选择,我认为中国亿万富翁的数目是位居世界第二,这是用美元来计的。我想在有些地区并不是有很多人能够进入这个范畴的,很多欧洲的慈善家和基金会,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了,而且沃伦和我也和他们进行过交流,也去过欧洲。
欧洲的慈善事业都是分国别来做的,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亚洲,明年我们会到印度做一个相似的活动,来讨论一下印度的形势,以及探讨一下他们有什么样的相同性和不同性,以及发展慈善事业的机会。我们在美国很成功,我们很幸运有这样的财富,和大家分享这样的财富。我们和其他的成功人士来交流,也可以互相学习和帮助,把慈善事业做得更好。
如果没有慈善事业的话,社会也不会像现在情况这样,就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差。
回复该发言
共有4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