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多家机构接盘,包括几家民营企业和一家外资企业。”日前,《证券日报》记者从一位接近中信证券高层的人士处获悉,久悬未决的华夏基金管理公司股权转让方案有了初步的眉目。
另有消息称,据接近交易的一位人士透露,中信证券将转让华夏基金51%的股权,多家机构接盘,各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过10%。
德胜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转让方案可能是有高层的意愿在内。因为作为国内最大的基金公司,高层并不希望外资大比例持股。而按照大股东中信证券的意愿,是希望最大限度的持有股权,保持绝对控股地位,引进外资当然是最好的选择。根据证监会“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若干问题的通知”,基金公司主要股东最高出资比例不超过全部出资的49%,而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中方股东出资比例则不受此限制。因此,只要引进外资,就可以使中信证券的持股不受49%的限制。
照此方案,转让完成后,中信证券在华夏基金中的股份将大大降低,但仍为第一大股东,保持控股地位。
对于华夏基金股权的此次变动,业内一直颇多议论,不少人都猜测,此次股权结构变化可能会导致华夏基金管理层变动。目前,华夏基金的董事、监事及高管中来自股东方中信证券的仅有董事长王东明一人。
对此,华夏基金内部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变动应该只会表现在董事会结构上。他说,在上一次股权变动时,中信证券100%持股华夏基金,当时,华夏管理层几乎没有变动。华夏基金管理团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业绩树立了基金业的一块金子招牌,赢得了大股东中信证券的尊重和维护。现在,中信证券仍是第一大股东,这种现状不会改变。
江赛春也认为,可能会在董事会层面上有所反应,华夏基金的管理层应该不会大动。如果新进股东持股不超过10%,这个持股比例不高,基本上只能作为财务投资者,不会对管理层的变动产生太大影响。
另外,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华夏基金51%的股权被分割成数块出售还有助于获得最高的溢价。
2009年11月,招商证券转让的博时基金24%股权被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盛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璟安实业有限公司、丰益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买下。四公司分别受让博时基金6%的股权,转让价格均为6.57亿元,每股价格逾百元。参照此议价,华夏基金51%股权的转让总金额将超过130亿元。就华夏基金的行业地位,品牌价值和盈利能力来说,这还是保守估价。
此前,因中信证券持股超限问题在4月1日前未获解决,证监会对华夏基金采取了进一步的处罚措施。4月7日晚间,中信证券公告称,华夏基金收到证监会基金部《关于进一步督促规范华夏基金管理公司股权函》,敦促尽快规范华夏基金股权。
公告显示,华夏基金再度受到惩罚——华夏基金新的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备案被暂停受理,这就意味着,除了社保和年金管理外,华夏基金面向普通投资者开展的新业务都被暂停。公告还称,如果相关股权在7月1日前仍不能得到规范,证监会基金部将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
一方面,时间延后到7月1日,一方面,股权转让方案眉目初现,华夏基金“股权门”的解决似乎指日可待。从开始到现在,实际承受惩罚结果的是华夏基金,无奈的是焦急等待的华夏基金基民。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