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网游小说的其他话题……

返回网游小说……


我收藏的爽吧……


千唿万唤不露面 难产的三大游戏改编电影

1 千唿万唤不露面 难产的三大游戏改编电影
Tziiny92010-10-01 11:28:18 发表
迄今为止,凡属游戏改编电影,必非精品。既然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就会更谨慎地考虑,是不是要这个方向奔涌。这一考虑,就是六七年的光景……
游戏改编电影,并不是粉丝们山唿海啸就能唤得出来的。在拜金的娱乐产业里,赚钱才是硬道理,这是资本膨胀的根本机理。商业前景是最猛的催化剂,左右着改编作品的孕育成型、诞生出世或者是干脆夭折。有钱就顺产,没钱就难产甚至流产。一方面,品牌所有者将极其谨慎地预估,改编电影会使品牌增益还是受损。不仅仅是票房的胜利,所带来的衍生周边产品(例如改编回去的同名“The Video Game”)也将是极其广阔的新开市场。另一方面,被提上改编议程的作品断不可能是关起门来开会的小众作品,只可能是销量口碑双丰收的3A大作。因此改编电影的预算也不能太寒碜,同时成品的视觉效果和戏剧效果也应当表里如一,不失水准。这就回归到人的因素。选角很重要,但大牌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优秀导演、制片人及编剧,及其率领的一套制作班子——这些都是要出场费的。至于发行期的宣传和市场推广,有时甚至花的钱不比制作费少。所以,在《光环》(HALO)《魔兽争霸》(War Craft)《合金装备》(Metal Gear Solid)这三部难产的游戏改编电影进程中,对精良品质的苛求,更是利益的纠葛(即使没有明确的新闻)成为巨大的阻碍——它们仨甚至都无一开机。不过等等,这好像已经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了,不是吗?
《光环》(HALO)


人人都爱士官长,这个穿着“雷神锤二代”战斗服的“斯巴达”战士是唯一一名入住杜莎蜡像馆的虚拟人物。他既是令人尊敬的星盟和洪魔的抵抗者、宇宙守护神,像古代斯巴达战士一样“从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哪里”,又是一名令人同情的军事工业的牺牲品,有着被耽误的一生。更令人着迷的是,我们始终没法亲睹这名铁血真汉子的真容,仅仅是在《光环3》的预告片中其孩童时期仰望星空时的脸庞才有惊鸿一瞥。即使《光环》的背景设定与《星际争霸》何其相似,并且也是极力张扬个人英雄主义。但是不同于《星际争霸》权谋交织、扮演角色随章节转换的大历史叙事,第一人称射击类型的《光环》侧重于以英雄的亲力亲为串接起一系列重大战役,《光环战争》(Halo Wars)、《地狱伞兵》(O.D.S.T)、《致远星》(Reach)又以不同的主角视觉完成了《光环》正统作品断裂处的衔接,再加上硬派科幻小说作家的官方小说巨细无遗而又严谨的情节补完,这个三方会战的银河舞台饱满成型。这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改编电影的素材。
这个改编电影的计划在2005年就提起了,毕竟两部光环游戏就轻松斩获1380万套的惊人销量,要是改编电影能齐头跟上,光环题材将是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首先是微软委托的剧本作家Alex Garland(《海滩》(Beach)和《惊变28天》(28 days)就是他写的)在6月初完成剧本,微软为此还支付了100万美元。没隔几天,微软就立马派出士官长(当然是Cosplayer)到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制作室登门造访,宣传这个至少让微软很满意的剧本。才杀入游戏界的微软不差钱,差的是品牌,所以微软对这个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招牌一慎再慎。大多数情况下,巨额的资金是品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所以据业界传闻,微软要求与其合作的电影制作室至少要准备7500万美元的预算,而且还要预付1000万美元的保证金。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千唿万唤不露面 难产的三大游戏改编电影
Tziiny92010-10-01 11:28:18 发表
制作方交钱还得交权,微软要求制作方必须将开发掌控权交给《光环》游戏的开发商Bungie Studios,而后者当时已经写好了整部电影的拍摄计划,要求导演和制片方严格遵从,不得破坏光环的世界观。
其实这点无可厚非,毕竟《光环》游戏的续作或衍生作品都是以此基础为拓展,不能像《生化危机》改编电影由着导演胡来。但是微软的策略是将改编电影配合续作《光环3》在06年夏季同期推出,以组合成强大的压制力来对抗同时间北美上市的PlayStation 3,所以微软急着在本周内竞拍出拍摄权,然后尽早出片,最迟不得超过9月开机。
只可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何况微软设置的门槛过于严苛,使得多数制作室甚至决定放弃竞拍。新线(New Line Cinema)和梦工厂(DreamWorks SKG)拒绝接受该剧本,哥伦比亚影业(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被宿敌索尼持有,微软自然也不会与其合作,华纳兄弟(Warner Bro.)、派拉蒙(Paramount)似乎也没太大兴趣,迪士尼(Disney)也做出回绝,或许是对把握宏大深远的科幻题材稍逊功力。挑到最后,只有20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Fox Film Corp.)和环球(Universal)两家公司可以选择。无奈之下,只有降价以求,微软将剧本的版权费打个对折降到500万美元,票房分成也降到10%,最终将该片的美国国内发行权卖给了环球,国外发行权卖给了20世纪福克斯。同时,20世纪福克斯与环球还要求微软放宽该片的拍摄限制,不希望受到Bungie的种种约束。
议定利润分成后,影片拍摄进入了正常的流程轨道。4个月后,环球和20世纪福克斯骄傲地宣布,获得三项奥斯卡奖的彼德·杰克逊 (Peter Jackson) 和法兰·沃尔什 (Fran Walsh) 将担任《光晕》的监制(Executive Producer,制片人为Producer。前者代表制片人负责拍摄过程中除导演的艺术创作之外的几乎所有事宜,后者负责投资或寻求投资),他们将通过其创建的温纽特影片公司 (WingNut Films) 为该片提供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杰克逊的维塔数字 (Weta Digital Ltd.) 和维塔工作室 (Weta Workshop Ltd.) 则为该片提供人物、缩影和视觉效果。双剑合璧,不可谓不强,那么综合以上,优势占尽:两家老牌电影制片厂的经验和资源;光环世界缔造者Bungie 小组的熟悉度和创造力;两位监制的独创性,以及在传统电影制作和新兴数字技术领域的专长,因此电影只可能成功,不可能失败。拍摄地被杰克逊安排到新西兰的威灵顿(不出所料),但是已经来不及赶在2006年暑期档上映了,只能延后一年。一年过去了。
2006年8月初,导演才被确定下来,名为尼尔·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来自南非约翰内斯堡,下个月才过27岁生日,在此之前只导过广告和MV,从未执导过电影长片。不管是投资者还是粉丝都对选取新人导演的行为存疑,哪怕是由杰克逊钦点举荐,哪怕此君被广告界公认为最具革命主义和原创精神的艺术家之一,哪怕他在2005年执导的短片《约堡异客》(Alive in Joburg)广受好评,还因雪铁龙汽车广告获得了三项克莱奥奖(CLIO)和一项视觉效果协会奖。据传杰克逊曾邀请更有经验的吉尔莫·德·托罗(Guillermo del Toro)坐上导演的交易,但这个杰克逊翻版并未签约,而是忙他的《地狱男孩Ⅱ——黄金军团》(Hellboy Ⅱ: The Golden Army)去了。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千唿万唤不露面 难产的三大游戏改编电影
Tziiny92010-10-01 11:28:18 发表
改编黑手Uwe Boll没有盯上了光环电影,据其称这个千年头盔男没有个性,不感兴趣。在导演的带领下,制作组开始了前期筹备和制作,我们在今年5月在湖南电视台的《天天向上》里“走进维塔工作室”看到的那辆“疣猪号”战车就是在那个时期造出来的。
两个月后,影片拍摄没什么动静,《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的编剧Josh Olson两次重写剧本,尼尔导演带着道具组闭门造车,倒是合作投资方环球和20世纪福克斯的突然退出,让拍摄工作急速停转。据传,当初敲定的预算是1.35亿美元,但时隔一年后,预算成本水涨船高到了1.45亿美元,两家公司还必须在10月15日预先支付给微软500万美元。同时,它们又对当初议定的支付给微软和制作方10%的票房提成有所不甘,企图重新议价。这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杰克逊和沃尔什的拒绝,尤其是前者正在与新线就《魔戒》三部曲的DVD分成打官司——新线隐瞒这部分收入使得彼德大帝遭受了1亿多元的损失。在相对保守的时代,没有明星(曾传丹泽尔·华盛顿会扮演士官长)、导演的长片处子秀、越拖越高的成本,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得畏首畏尾的环球和20世纪福克斯最终决定抽回资金。在11月1日微软和杰克逊的官方声明里说:“我们一致同意把计划推迟,直到我们能够实现对世界上所有的‘光环’迷的承诺,将一部一流的电影搬上大荧幕。……我们有信心最终的电影时值得大家这样等待的。”
环球和20世纪福克斯组合推出之后,被寄予厚望的华纳兄弟或者派拉蒙仍然没有接手的意愿。其实制作方如果不想在预算和票房分成上对大电影公司让步的话,可以向汤姆·克鲁斯一样通过私人财团融资。微软也可以考虑为整部电影买单,然后将发行权卖出——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就是这么操作的。然而微软似乎并没有急切地渴望重启项目,或许是抱着收之桑榆的态度去雕琢《光环3》去了。一年又过去了。
2007年6月18日,20世纪福克斯与微软签署了协议,得到了《光环》的全球消费性产品授权。但……这有什么意义?拖到10月8日,连无米下炊的尼尔导演都受不了了,对外界宣称士官长走上大屏幕的事儿可能没戏了,自己干脆跑去拍《第九区》(District 9)去了。“这是个脆弱的产业。”他说,“在创作的层面上说,我想继续做下去, 但很可能我会说不。”接手2年来,他在厂房里造了6个月的“疣猪号”、“天蝎坦克”、“MA5B突击步枪”,完成了3段最多不超过4分钟的试制短片,仅此而已。而《光环3》也在两星期前横空出世,发售首日就收获1.7亿美元的怪兽级销售额,同时导致10月第一个周末的北美地区票房总收入只有可怜的8000万美元,是自1999年以来10月的周末票房最差的一次。由著名广告导演鲁伯特·山德斯(Rupert Sanders)执导的光环3“Believe”真人广告系列更是在2008年戛纳国际广告节上更是斩获两项评审团大奖(Grand Prix),后来《O.D.S.T》的真人宣传视频也是由此君执导——《致远星》异曲同工的真人宣传视频“斯巴达诞生(Birth of a Spartan)”是由诺姆·穆罗(Noam Murro)执导。电影则仍然处于搁置状态。一年又过去了。
2008年4月3日,《特种部队》(G.I Joe)的编剧Stuart Beattie新完成一个剧本,据传为《致远星的沦陷》(Fall of Reach),应该质量过硬,因为4个月后IESB网站传出消息称,斯皮尔伯格老爷有意接替彼德大帝成为《光环》的监制。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千唿万唤不露面 难产的三大游戏改编电影
Tziiny92010-10-01 11:28:18 发表
彼德大帝之前一直在与其合作拍摄《丁丁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intin),分别为第二部和第一部的导演,关系亲密无间,而同样难产的《霍比特人》(The Hobbit)搞得监制杰克逊焦头烂额,分身无术,倒是斯老爷子又在近年四处接片做导演做监制做制片,似乎能者多劳。但是除此之外,仍无下文。一年又过去了。
2009年,《光环3》的资料片《O.D.S.T》上市,讲述空降舱坠落非洲新蒙巴萨市(New Monbasa)的轨道空降突击队(Orbital Drop Shock Trooper)菜鸟新兵与星盟战斗的故事。2010年2月,《光环——传奇》(Legends)上映,这部日本动漫名门集结制作的动画电影并没有像《黑客帝国》(The Animatrix)和《蝙蝠侠》(Gotham Knight)动画版那样完满了原作的世界观,却因设定矛盾或日风过于明显(如高达乱入,神风烈士无双)而被光环迷奉为雷作,嗯,不过音乐非常合格。今年9月,神奇(Marvel)漫画公司也将配合《致远星》的发售而推出同名漫画。
至于改编电影,还没有哪家电影公司愿意接手。在今年4月旧金山举行的MI6会议上,微软内部负责这一系列产品的Frank O’Connor信誓旦旦地表示不放弃不抛弃,《光环》拍成电影时迟早的事情:“如果我们拍电影,那么《光晕》的衍生产业,包括玩具、服装、音乐、图书之规模将成指数式的爆炸增长。拍电影成本虽然不低,但它将改变一切,包括我们的目标和消费者年龄层次。”
下一页导读:魔兽争霸,为什么计划总不是跟不上变化
《魔兽争霸》(War Craft)


没人确切地知道宇宙是怎么开始的。有人推论是一场无序的灾难性爆炸使无尽的世界群不断旋转向黑暗——这些后来天差地别的世界有了不可思议的生命形态。也有人相信宇宙是被某个强大实体以整体形式创造出来的,这个近乎神明的远古创世者被称为泰坦,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还被另一个时空的神嗣子民称作Xel’ Naga。然而每个热爱艾泽拉斯大陆、崇敬暴雪公司的人都知道魔兽争霸的辉煌是如何开始的。在《命令与征服》一统河山的时候,后来居上的暴雪缔造了一个没有沉重的“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的超写实”世界观、没有借“该隐的寓意”来探讨“人类存在意志本源”、没有枪炮火箭和“Low Power”报警声的清新魔法大陆。事实上,在重塑即时战略游戏的内核之外,充分借鉴欧美玩家耳熟能详的“魔戒”设定的《魔兽争霸》书写了一本极为厚重悠长、长达万年的魔幻史诗。
速度不是一切,效率和品质的平衡点才是王道(还是得批评暴雪的屡屡跳票)。与精雕细琢、尽善尽美的暴雪相比,其他制作公司推陈出新的冒进速度让既有品牌日渐凋零,也难以树立新的品牌,强调爽快对战而轻视曲折却合理的剧情叙事,使得沉醉于坦克大战的玩家往往不会深究泰伯利亚世界的背景。细密流畅又不乏戏剧张力的魔兽历史则给改编电影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便截取一段,就能改编为电影剧本,但是麻烦的是如何才能以点及面地以主人公展现大事件。不管怎样,2006年5月9日,华纳公司旗下的传奇电影公司(Legendary Pictures)还是从维旺迪(Vivendi,环球公司所属集团)旗下的暴雪公司手中拿下了《魔兽争霸》的电影改编版权,电影则由华纳兄弟公司负责发行。至于转让价钱、利润和权力的分配不得而知,但拍摄预算起码是1亿美元以上。
回复该发言
5 回复:千唿万唤不露面 难产的三大游戏改编电影
Tziiny92010-10-01 11:28:18 发表
可以说,传奇的传奇影业还是和传奇的暴雪门当户对的,它以2005年的《蝙蝠侠——开战时刻》(Batman:Begins)起家,以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Batman:The Dark Knight)达到巅峰,既有费力不讨好的《诸神之战Clash of the Titans》,也有小兵立大功的《宿醉》(The Hangover)。彼时传奇影业2006年连发6片,除《300》外口碑一般,暴雪将改编权赋予这个新起之秀,或许是看重了其改编电影和制造票房炸弹的实力,后来甚至还传出传奇将拍摄《暗黑破坏神》(Diablo)电影版的流言,一时间玩家YY热情高涨,民间就剧情和演员选角很快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我就觉得斯嘉丽·约翰逊版吉安娜和妮可·基德曼版希尔瓦娜斯很养眼。
时隔一年,在2007年的Blizz-Con的发布会上,暴雪和传奇确认了《魔兽争霸》将以真人电影的形式制作,但多大程度的运用电脑特效和电脑环境还有待决定,不过“影片2009年上映的计划并未改变”。两年的时间应该可以打造制作方理想的“一部真正的史诗,而非另一部游戏电影”。影片的剧本还在创作中,导演、演员等等都没有定下来,不过有很多演员纷纷打来电话自荐。另外,制作方还证实电影发生在“魔兽世界”的一年前,那么也就是晋位新巫妖王的阿尔萨斯驻军诺森德,联盟与部落离散在卡里姆多和东部王国的派别势力整合成型,双方结成脆弱的和平,等待对付新的天灾军团的侵袭。这将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序章,据传电影以联盟的角度叙述,丑陋的部落自然成了邪恶轴心。这期间,应该是Gary Whitta——著名的《永远的毁灭公爵》(Duke Nukem Forever)和著名的《战争机器》(Gear of War)的编剧——在编剧。
计划总不是跟不上变化,两年过去了,期间《魔兽世界》都出了两个资料片,但是电影在2009年暑假并没有如期上映,不过也有一项重大利好。7月22日,暴雪和传奇宣布:魔兽电影将由萨姆·雷米(Sam Raimi)导演!我们回头看看,与这大游戏改编电影计划有涉的几位大牌导演——彼德·杰克逊、吉尔莫·德·托罗、萨姆·雷米——的成名路径几乎一致,在成名之前以拍Cult片成名,也有精品无数,但毕竟难登大雅之堂,倒是积累了丰富而不羁的创造力。然而有朝一日登堂入室,终有机会执导商业巨制,他们倾心诚心耐心苦心制作的电影同样成为了艺术和商业的经典,传为影史佳话。那么,当雷米接手之后,原来Gary的编剧在他看来就稍显平淡,最终Robert Rodat被邀请过来撰写剧本,而他的作品有更著名的《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爱国者》(The Patriot)。雷米的指导思想是在划定的时间段里描述一个没有出现在游戏中的原创剧情,当然也不能与原作世界观和时间线冲突。
另外值得注意的有两个事,阴魂不散的Uwe Boll又盯上了魔兽电影,被暴雪的首席运营官Paul Sams严词拒绝。10月8日,电影数据库的IMDb网站把电影名改成了《巫妖王的崛起》(War Craft: Rise of the Lich King),对,和《魔戒——中土大战2》(The Battle for Middle Earth 2)的那个资料片同名,只是此巫妖王更有悲剧色彩(更悲剧的是后来沦为网游的爆装备BOSS……)。但5天后,雷米否认电影会根据官方小说《阿尔萨斯——巫妖王的崛起》改编:“我们的影片可能会是关于一个核心角色的,也可能不是。”一切都不确定,连影迷都不知道那位名编剧的改编剧本的是否有了头绪。
回复该发言
6 回复:千唿万唤不露面 难产的三大游戏改编电影
Tziiny92010-10-01 11:28:18 发表
答案是没有。半年之后,2010年4月29日,暴雪创意总监Chris Metzen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魔兽电影还没有清晰的诉求,因此进展缓慢:“我们仍然在和雷米及他的团队商讨电影版的剧情,目前在我们想要实现的效果上卡壳了,我们想要将很多东西汇集在一起——我们想要述说的故事,我们想给观众的感受,呈现这一庞大系列的最佳方式。”也就是说,连剧本都还未完成,相较因为资金而卡壳的光环电影来说,编剧灵感枯竭对进度的负贡献不遑多让。
更麻烦的是导演雷米开始军心动摇。今年初,雷米还在集合人马酝酿《蜘蛛侠4》(Spider-man 4),本来经过好说歹说,“皮特·帕克”、“M·J”等熟脸悉数回归,大牌者如老戏骨马尔科维奇都应邀加盟,结果两天之后,索尼影业决定推倒洗牌,将系列回炉重做。其总裁Matt Tolmach假惺惺地说:“现在对我们也是一个辛酸的时刻,因为你难以想象‘蜘蛛侠’系列换到别人手中会成什么样子。”但是,“我们也清楚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现在一切都将是全新的,这也让我们很激动。”同时,在《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赚的盆满钵满之后,迪士尼想续写这个票房奇迹,于是极力邀请雷米执导相当于其前传的《伟大而强大的OZ》(OZ the Great & Powerful),据报道雷米已经签署了相关协议。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霍比特人》,这或许是纠结的一大来源。《魔戒》三部曲的制片方和发行方都是新线,是彼德大帝的伯乐。三部曲是如此惊世骇俗,以至于权衡到魔戒迷的唿声及与之匹配的远大钱景下,前传《霍比特人》终于顺乎民意地被提上议程。2006年9月上旬消息确认,被索尼并购的米高梅电影公司(Metro-Goldwyn-Mayer)将与新线合作拍摄《霍比特人》,不过按照当时景况,开拍最早也得等到2008年,计划分成上下集,最终和三部曲形成衔接。
麻烦在于,近年来鲜有佳片的新线被华纳时代收回了发行权,只能负责电影制作。彼德大帝又要忙着和新线打官司,要拍《可爱的骨头》(The Lovely Bones),又要忙光环电影的筹划,5年苦心打造中土世界的痛苦经历也让他疲惫踌躇,不愿执导。而用“状态不佳”来形容负责电影发行的米高梅是过于保守了,每况愈下的米高梅在2005年被索尼影业以50亿美元价格收购,其时已背负20亿美元的债务,到今年,这个数目已经滚到恐怖的40亿美元了。曾经贵为八大老牌电影制作公司的米高梅在最窘迫的时候,连作为短期资金周转的2000万美元现金都拿不出来。因此《霍比特人》一拖再拖,2007年正式宣布《霍比特人》计划,2008年4月吉尔莫·德·托罗正式签约执导,前期制作展开得十分缓慢,直到2009年才开始选角。本来预定今年6月在新西兰(新西兰啊好地方,好地方呀嘛好风光)开拍。但是陷入债务危机的米高梅甚至都取消了第23部007影片的拍摄,估算1.5亿美元成本、只欠东风的《霍比特人》就此搁浅。等到5月31日,期间还担任《基因怪物》(Splice)制片的吉尔莫干脆宣布放弃执导。对此彼德表示理解且情绪稳定:“我们理解他,这两部《霍比特人》电影由于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原因一拖再拖,已经危及到他安排好的其他长期拍片计划了。”
但是彼德就有可能逼上《霍比特人》的导演之席,因为这是米高梅的债主暂停逼债的一个重要前提,这样也就拖慢了他的其他几部改编电影的进程。然而据报道称,前文所说的雷米相当有兴趣来执导此片,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无论如何,在2015年之前——要是人类还活着的话,我们多半不可能在大荧幕上看到《霍比特人》,和《魔兽争霸》了。
回复该发言
7 回复:千唿万唤不露面 难产的三大游戏改编电影
Tziiny92010-10-01 11:28:18 发表
下一页导读:合金弹头,等你等到我心痛
《合金装备》(Metal Gear Solid)


较之《潜龙谍影》的官方译名,我们更愿意接受这样一个哪怕容易与《合金弹头》(Metal Slug)混淆的名字,毕竟——从最“古老”的原型测试机Metal Gear Rexa到三位一体的Peace Walker、到庞大笨重的TX-55、到秘密武库Arsenal、再到最“先进”的完全自动化Gecko——这种型号各异的能发射战术核武的步行载具才是合金世界的漩涡中心。你根本数不清除了贯穿系列始终的反战争和反核武之外,小岛秀夫先生还在里头安插了多少如基因遗传及改造、恐怖主义和政府阴谋、童子军与雇佣军、海洋污染与生态保护、人工智能及图灵测验、冷战思维与爱国主义、信息过滤与舆论控制、战争贸易与全球单极化之类的先进主题,甚至在《合金装备——自由之子》(MGS 2:Sons of Liberty)里几乎每个玩家都被幕后坏笑的小岛狠狠地君耍了一回——你真以为你是仍然扮演头戴史泰龙式头巾的Solid Snake吗?你真以为吩咐任务的上校和负责存档的恋人Rose是其本尊吗?这样发人深省、费人脑筋的剧情,如果由新锐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来改编电影太合适不过了。
不过索尼影业在2008年初步选定的导演是Kurt Wimmer,我们来看看他在2008年之前的作品:《深海圆疑》(Sphere)、《偷天游戏》(The Thomas Crown Affair)、《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谍海计中计》(The Recruit)、《街头之王》(Street Kings)都属成绩尚可,只有米拉·乔奥维奇(Milla Jovovich)主演的作品《致命紫罗兰》(Ultraviolet)折戟沉沙,这位乌克兰大妹子的老公保罗·安德森 (Paul W.S Anderson)后来也与索尼商谈执导合金装备改编电影事宜,但无后文。而改编电影计划,其实在06年E3大展之后就被科乐美(Konami)提起,随后小岛发表公开声明:“在经历了漫长的协商后,我们终于确定了最终的拍摄计划。电影的拍摄工作正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已经与好莱坞一家一流的电影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这个谜题一点儿都不难破解,除了索尼影业,谁还更有资格和责任接手这个SONY商标遍布其中的游戏改编电影的工作呢?
八个多月后,2007年2月,索尼影业副总裁Yair Landau对媒体透露,他手下的工作室正在进行《合金装备》电影版的开发工作。众所周知的改编瓶颈在于,《合金装备》系列本身就是电影风格浓烈的游戏,当时没法当导演的小岛就把他的梦想投射在这个新兴的艺术行业之中,而PlayStation的问世正好就给了他足够的图形表现力,之前的该系列平面作品又是合金装备世界的铺垫。更为美妙的是,游戏可以实现与受众更高程度的互动——例如心理螳螂(Psycho Mantis)的读心术(也就是“读档术”),而众多的彩蛋也必须靠玩家的操作才能发现——例如在《合金装备——食蛇者》(MGS 3:Snake Eater)中屡屡显灵的The Sorrow需要玩家切换至第一人称观察,才能发现其携带的重要信息。电影呢,观众的视线自始自终就受到电影镜头的摆布,编剧只能依靠足够精妙的剧本和观众斗智斗勇,同时还得具备足够深刻的现代主题,这都是和品牌风格一脉相承的。
回复该发言
8 回复:千唿万唤不露面 难产的三大游戏改编电影
Tziiny92010-10-01 11:28:18 发表
另外一方面,在背景的交代上,前后共有23部正作、4部衍生作的《合金装备》一点都不比《光环》和《魔兽争霸》容易,如果改编电影,又将截取哪段时间作为切口呢?是充满怀旧气息的冷战,还是光怪陆离的2014年?是原创剧情,在前后作品间的空白创作新剧情,还是复刻经典剧情?直到《合金装备——爱国者之枪》(MGS 4:Guns of the Patriots)发售半年后的2008年底,一切都不确定。小岛先生回答媒体提问时说:“我们的进展非常慢,由于这个游戏世界十分复杂,我们的速度也注定十分缓慢。”但他表示,他不想做导演,但肯定会全程监督。其实大卫·海特(David Hayter)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他不仅一直为两任Snake(Big Boss和Solid Snake)配音,更是不错的好莱坞编剧,他的作品包括《守护者》(Watchmen),又有谁能比读出每一句Snake的台词的海特更熟悉合金装备的世界呢。所以编剧非他莫属。美方制片人是担任《七宗罪》(Se7en)、《尖峰时刻》(Rush Hour)、《决胜21点》(21)监制的Micheal DeLuca。Solid Snake初定为勤劳认真、兢兢业业的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Liquid Snake初定为有肉有型、咸鱼翻身的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等等,Liquid?难道是打算翻拍“影子摩西岛”事件?
2009年6月中旬,PS3玩家论坛PS3Center传来消息说影片将在2011年7月上映。但是6个月后,这个制片人却在采访中说,整个电影陷入了停滞。他说:“游戏公司注重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而又要求电影有很高的票房,实际上做起来很难两全其美。”言下之意似乎是剧本的问题,事实上,停滞的原因更多是钱的问题。索尼影业愿意为电影提供4000万到8000万美元的投资,比起光环和魔兽争霸的预算过于寒酸,而且作为对比,《蜘蛛侠3》制作和发行加起来前后就花了索尼影业3亿美元。小岛君觉得索尼诚意不足,这个数额怎么能拍好合金装备,因为制作《合金装备4》就花了6000万美元,小岛君还因为PS3机能有限、不能完整实现其策划而对这部作品略有失望。倒是由15个有爱有工作人士(核心,制作人员则共计40人)花费1万欧元和5年时间制成的70分钟同人电影《合金装备——慈善组织》(Metal Gear Solid:Philanthropy)看得小岛内牛满面。
IMDb网站上将合金装备电影的上映时间定在2012年,但在今年6月,大卫·海特自写博客,宣传项目仍停留在撰写剧本阶段:“他们(La Li Lu Le Lo!?)试图调和好小岛和索尼的关系,但我认为近期内很难实现。”尽管不明真相的海特听到的大部分是二手消息,但他有理由相信因为科乐美的内部政治争斗而使项目陷入了停顿。期间恬不知耻的Uwe Boll又盯上了合金装备电影,再次被小岛先生严词拒绝。
总之,这个相对小众的潜入类游戏的改编电影计划既没有沸沸扬扬,也不是全无关注。但比起2004年底派拉蒙宣称取得版权、即将改编拍摄同为潜入类题材的《细胞分裂》(Splinter Cell)电影来,《合金装备》更加杳无音讯,曾有人在位于洛杉矶柯尔沃市的索尼影业公司里拍到了一张海报,上面是贝尔和克雷格的头像,以及上映日期“6月20日”,但《细胞分裂3:混沌理论(Chaos Theory)》里干脆直接放出了电影的先行预告(Teaser Trailer)——当然除了飞过来飞过去的标题logo外什么都没有。接着,两者直到今天都没有任何有用的激动人心的新的进度消息传出来。
回复该发言
9 回复:千唿万唤不露面 难产的三大游戏改编电影
Tziiny92010-10-01 11:28:18 发表
历史长河继续流淌……
即使不经历罢工,编剧创意日益干涸也是不争的事实,于是直接取材于游戏成了一条双赢的捷径。新线拿到了《战争机器》的改编权,传奇拿到了《质量效应(Mass Effect)》的改编权,《使命的召唤——现代战争》(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有望被改编成电影,《生化冲击》(Bio Shock)将由环球负责制作,甚至连雷作《黑暗虚空》(Dark Void)都被不识货的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的“Plan B”制片公司和Reliance BIG娱乐公司拿去改编,甚至皮特有可能亲自主演。但问题是,担心不尽人意的电影会对品牌造成影响,游戏制作方往往会牢牢把持着控制权,让电影制作方就像八仙桌下打猴拳般束手束脚。由于产业仍限于萎靡待兴,投资需谨慎,电影制作方也有可能对利润分成不满而采取怠工观望状态,或者干脆抽身而出,就像环球和20世纪福克斯一样。这中间也有沟通不畅的缘由。对幻想成分居多的题材改编电影得心应手、又有票房号召力的至尊王者——斯老爷子、彼德大帝、翻版彼德吉尔莫、雷米大叔,也就那么几位——又疲于应付种种项目,一旦缺席,品质的保障多则减少一半。种种不利和矛盾形成制衡,结成一损俱损的恶性循环,黏住了筹备、拍摄、制作和发行上映的进程,像《波斯王子——时之沙》(Prince of Persia:The Sands of Time)这样的巨制能顺利出世,真可以说是一个可喜的奇迹。口碑不做评论,但它的票房不尽理想,至少制片方是这么想的,三大游戏改编电影由此均按兵不动,上映时间又多了一层不知道、不清楚、没法确定的阴霾。
回复该发言
共有9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