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改编电影,并不是粉丝们山唿海啸就能唤得出来的。在拜金的娱乐产业里,赚钱才是硬道理,这是资本膨胀的根本机理。商业前景是最猛的催化剂,左右着改编作品的孕育成型、诞生出世或者是干脆夭折。有钱就顺产,没钱就难产甚至流产。一方面,品牌所有者将极其谨慎地预估,改编电影会使品牌增益还是受损。不仅仅是票房的胜利,所带来的衍生周边产品(例如改编回去的同名“The Video Game”)也将是极其广阔的新开市场。另一方面,被提上改编议程的作品断不可能是关起门来开会的小众作品,只可能是销量口碑双丰收的3A大作。因此改编电影的预算也不能太寒碜,同时成品的视觉效果和戏剧效果也应当表里如一,不失水准。这就回归到人的因素。选角很重要,但大牌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优秀导演、制片人及编剧,及其率领的一套制作班子——这些都是要出场费的。至于发行期的宣传和市场推广,有时甚至花的钱不比制作费少。所以,在《光环》(HALO)《魔兽争霸》(War Craft)《合金装备》(Metal Gear Solid)这三部难产的游戏改编电影进程中,对精良品质的苛求,更是利益的纠葛(即使没有明确的新闻)成为巨大的阻碍——它们仨甚至都无一开机。不过等等,这好像已经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了,不是吗?
《光环》(HALO)

人人都爱士官长,这个穿着“雷神锤二代”战斗服的“斯巴达”战士是唯一一名入住杜莎蜡像馆的虚拟人物。他既是令人尊敬的星盟和洪魔的抵抗者、宇宙守护神,像古代斯巴达战士一样“从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哪里”,又是一名令人同情的军事工业的牺牲品,有着被耽误的一生。更令人着迷的是,我们始终没法亲睹这名铁血真汉子的真容,仅仅是在《光环3》的预告片中其孩童时期仰望星空时的脸庞才有惊鸿一瞥。即使《光环》的背景设定与《星际争霸》何其相似,并且也是极力张扬个人英雄主义。但是不同于《星际争霸》权谋交织、扮演角色随章节转换的大历史叙事,第一人称射击类型的《光环》侧重于以英雄的亲力亲为串接起一系列重大战役,《光环战争》(Halo Wars)、《地狱伞兵》(O.D.S.T)、《致远星》(Reach)又以不同的主角视觉完成了《光环》正统作品断裂处的衔接,再加上硬派科幻小说作家的官方小说巨细无遗而又严谨的情节补完,这个三方会战的银河舞台饱满成型。这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改编电影的素材。
这个改编电影的计划在2005年就提起了,毕竟两部光环游戏就轻松斩获1380万套的惊人销量,要是改编电影能齐头跟上,光环题材将是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首先是微软委托的剧本作家Alex Garland(《海滩》(Beach)和《惊变28天》(28 days)就是他写的)在6月初完成剧本,微软为此还支付了100万美元。没隔几天,微软就立马派出士官长(当然是Cosplayer)到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制作室登门造访,宣传这个至少让微软很满意的剧本。才杀入游戏界的微软不差钱,差的是品牌,所以微软对这个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招牌一慎再慎。大多数情况下,巨额的资金是品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所以据业界传闻,微软要求与其合作的电影制作室至少要准备7500万美元的预算,而且还要预付1000万美元的保证金。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