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等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的批评意见屡见不鲜,但像目前这样遭到各方严重质疑、受到司法部门调查并面临严格监管的局面还是少有。
在欧洲,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等在内的多名领导人抨击评级机构在欧洲债务危机期间,接连下调欧元区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是“落井下石”,要求审查评级机构评估政府债券及公布决定的方式,并唿吁成立欧洲自己的评级机构。
在美国,现任财长盖特纳及其前任保尔森均在国会听证时称评级机构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应削弱其影响力;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就穆迪欺骗投资者的指控进行调查,如指控成立,穆迪将可能被勒令停业;纽约州总检察长安德鲁·库莫则正在调查包括高盛在内的多家华尔街金融机构是否曾误导评级公司、双方是否“过从甚密”互相勾结。
“吃人家的嘴软”
作为金融市场中一个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信用评级公司为政府、公司债券等评定等级,主要内容是评估风险,判断债券发行人能否向投资人偿付所承诺的本金和利息,评估考虑因素包括发行人的财务健康状况以及金融市场整体情况等。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评级就无法进入国际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越低,所发行债券的收益率就越高,发债方融资的难度就越大。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家,即标普公司、穆迪和惠誉。“信用记录”一向良好的评级机构如今却遭遇信任危机。美国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针对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调查后于前不久公布了结论——标普及穆迪等公司,在其评级过程中都受到了华尔街过于强烈的影响,导致评级公司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源,且往往使用过时的模型来评估抵押证券。
来自华尔街的影响其根源在于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即债券发行者向评级机构付费,请后者为其投资产品进行评级。所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评级质量难免会成为追求利润的牺牲品。
据统计,在2002年至2007年间,评级机构毫不吝惜地将总额大约3.2万亿美元的房贷抵押债券中的绝大部分评定为最高级别“AAA”,相当于美国国债的评级。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崩盘,这些所谓顶级投资产品变成了一堆废纸,债券的购买者、保险商的损失成几何倍数放大,最终美国政府不得不动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助金融机构。而评级机构的利润总和却从2002年的30亿美元迅速膨胀到2007年的60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后,舆论普遍指责评级机构即使不是导致危机的“罪魁”,也是加剧危机的“帮凶”。
前穆迪次贷抵押衍生债券部门负责人埃里克·科辛斯基在提交给国会的证词中说,金融市场中错位的激励机制导致评级机构重量不重质、重短期利益轻信用质量。在科辛斯基看来,评级机构未能对华尔街疯狂追逐短期利益的文化“免疫”。科辛斯基说:“在穆迪,这一利益冲突产生的根源在于对市场份额的追求。”科辛斯基本人因坚持更为保守的评级方式导致了公司商业利益的流失,遭到上司指责,并最终丢掉工作。
另一名前穆迪员工、曾任结构性产品及衍生品部门负责人的理查德·米查克表示,由于自己对华尔街的结论提出质疑,在针对一些特定金融机构评级的过程中,他往往被排除在外。米查克表示,那些要求将他排除在评级工作外的银行包括高盛、瑞银及美林。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