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却是,超常教育只是针对那些超常儿童,普通智力的儿童或者少年并不适合接受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的刘正奎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天才绝对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发现的。”
何为超常儿童
很长时间以来,对中国的超常儿童教育社会上给予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现在,超常儿童该如何被发现,并给予特殊的教育培养,仍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何为超常儿童,什么样的儿童适合接受超常教育?
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的刘正奎博士,“从理论上研究,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者智力水平超过一般儿童的,可以称之为超常儿童。广义是指在智力、才能及非智力个性方面只要有一方面超出一般儿童即在此方面超常,比如说一个孩子具有很好的美术能力、音乐能力等,这部分超常儿童的比例大约能占到10%—15%;狭义是专指智力方面,智商高于一般孩子,即有很好的数学、思维、语言能力等,这部分超常儿童大约占3%左右。而有的儿童创造力特别好,或者领导、组织管理能力非常强,也属于超常儿童的范畴。这两种儿童的教育则是根据现在的社会需要对其进行培养,这种教育就要完全脱离于教育之外。”
1985年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市教科所与北京市第八中学联合创办了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每逢新生入学之际,北京八中的教学楼里都会站满了学生家长,他们的孩子就是刚刚通过超常儿童测评的新生。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能进入少年班,接受超常教育?学校和相关机构是通过什么样的标准和途径来选拔这些学生的?
刘正奎博士告诉记者,“超常儿童的选拔方式多样化。家长报名之后,学校和相关专家对这个孩子进行整体的测评。一般来说,会从神经特性、智力水平、核心知识、动态观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判定。经过一个量化标准的评定后,可以保证每一个通过测试的儿童都属于超常儿童,但却仍然不能保证没有超常儿童被漏掉。”
“超常儿童”是把双刃剑
记者从北京八中了解到,少儿班的学生要在四年内完成八年的课程,老师在授课时会打破这种初中高中的界限,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对此老师有专门的教学模式:“加速式学习”。很多人对于这种超常儿童的超常教育存在怀疑的态度。有的人认为在普通的教育环境下,这些超常儿童更能享有和普通儿童一样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刘正奎博士认为,超常儿童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超常儿童的成功率要高于普通儿童,这样可以防止人才的流失,超常儿童在超常教育和普通教育环境下,前者的成才率要比后者大。其次,培养超常儿童不仅体现了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尊重,还可以透过他们的发展规律改进我们对一般儿童的教育工作,无论对于个体还是普遍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在现行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普通教学大纲适合95%的儿童,剩下5%的儿童无法适应。其中1%-2%的儿童为超常儿童,他们的智力水平或者其他方面要比同龄儿童超前,如果按照普通的教学大纲学习,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儿童的天赋需要一种途径来表达,如果没有合适的途径适合他们的教育速度环境,他们往往会脱离教育者的视野,捣乱或者做一些认为可以更好地表现自我的事情。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改变大纲,而是加速了学习的进程,并且对一些科学问题、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更为适合。”
超常儿童
走入社会成才率高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