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风: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时光荏苒,回首基金业十二年,没人预料到它能够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从几百亿成长到今天接近3万亿。过去的十二年,是创新推动中国基金业取得了超常规发展。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从股票基金到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从单一类型基金到伞形系列产品、ETF及联接基金、分级基金,从QFII到QDII,我们通过不断创新,走完了海外许多国家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现在,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环境——投资者对基金的认识越来越理性,投资者越来越稳定,未来不大可能再现之前的基金狂热。印第安人有句名言:“如果我们走得太快,停一停,让灵魂跟上来!”。未来两三年基金行业可能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趁机练好内功、打好基础,大力开展组织创新、人才队伍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推动基金业可持续发展。
不断进行组织创新
适应行业的超常规发展
回顾12年来的发展,我国基金业走过了试水封闭式基金、力拓开放式基金、迈入国际市场三个阶段,基金公司的组织架构随着业务类型增多和市场规模扩张一直进行着革新和调整。
在封闭式基金阶段,基金公司处于草创时期,类似于创业中的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业务流程单一,也不需要成规模的销售体系和客户服务。管理规模几十亿,只需较少的人,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就可以了。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每天讨论的重点除了投资还是投资,完全以追求效率为主,以结果导向为主。
到了开放式基金面世之后,基金公司的运作要求上了一个台阶,从结果导向转向流程管理。除投资部门外,新设置了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部门,开始建设后台运营系统,各项业务慢慢地流程化、标准化,后台流程和客户服务越来越重要。
QFII和QDII的引进让基金公司迅速进入国际化阶段。投资市场国际化,投资策略多元化,产品创新非常快,基金公司纷纷成立了国际业务部或在香港设立机构。伴随资产规模不断扩张和内部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基金公司的运作也越来越讲究整体协调管理,其核心能力也从单一的投资或市场服务转向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公司作为资产管理机构,它的核心竞争力并不依靠雄厚的资本或先进的技术,而在于通过设置合理的公司制度和治理架构,让员工充分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个人很赞同美国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的管理理念——建设一个“百年老店”的关键是公司能够拥有完美的组织体系,这个组织里的任何人离开公司都不应该显著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当基金业从业人员和管理资产相对较少时,求生存是第一要务,而当基金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的理财工具之后,我们就有条件、有空间来进行组织改革,为长远发展而进行适度的组织创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满足组织自身内在成长的需要。
基金公司的组织创新,要紧紧围绕提高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实施,一方面要保证符合市场需求的业务创新持续不断,另一方面也要保证人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发展以及合理使用和有效聚集。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中国的基金公司的战略定位也开始产生分化。有公司提出了做全能型资产管理公司,也有的公司提出要小而专、专又精,专注于做某一项业务。这表明,市场大了之后个性化发展才有空间,基金公司数量会越来越多,走个性化道路的公司也会越来越多。在中国资本市场日趋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基金业未来发展将更趋多元化。
保证行业的超常规发展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