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基金的其他话题……

返回基金……


我收藏的爽吧……


肖风:创新是基金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 肖风:创新是基金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qq4713814672010-10-04 03:21:53 发表


肖风: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时光荏苒,回首基金业十二年,没人预料到它能够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从几百亿成长到今天接近3万亿。过去的十二年,是创新推动中国基金业取得了超常规发展。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从股票基金到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从单一类型基金到伞形系列产品、ETF及联接基金、分级基金,从QFII到QDII,我们通过不断创新,走完了海外许多国家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现在,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环境——投资者对基金的认识越来越理性,投资者越来越稳定,未来不大可能再现之前的基金狂热。印第安人有句名言:“如果我们走得太快,停一停,让灵魂跟上来!”。未来两三年基金行业可能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趁机练好内功、打好基础,大力开展组织创新、人才队伍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推动基金业可持续发展。
不断进行组织创新
适应行业的超常规发展
回顾12年来的发展,我国基金业走过了试水封闭式基金、力拓开放式基金、迈入国际市场三个阶段,基金公司的组织架构随着业务类型增多和市场规模扩张一直进行着革新和调整。
在封闭式基金阶段,基金公司处于草创时期,类似于创业中的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业务流程单一,也不需要成规模的销售体系和客户服务。管理规模几十亿,只需较少的人,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就可以了。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每天讨论的重点除了投资还是投资,完全以追求效率为主,以结果导向为主。
到了开放式基金面世之后,基金公司的运作要求上了一个台阶,从结果导向转向流程管理。除投资部门外,新设置了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部门,开始建设后台运营系统,各项业务慢慢地流程化、标准化,后台流程和客户服务越来越重要。
QFII和QDII的引进让基金公司迅速进入国际化阶段。投资市场国际化,投资策略多元化,产品创新非常快,基金公司纷纷成立了国际业务部或在香港设立机构。伴随资产规模不断扩张和内部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基金公司的运作也越来越讲究整体协调管理,其核心能力也从单一的投资或市场服务转向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公司作为资产管理机构,它的核心竞争力并不依靠雄厚的资本或先进的技术,而在于通过设置合理的公司制度和治理架构,让员工充分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个人很赞同美国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的管理理念——建设一个“百年老店”的关键是公司能够拥有完美的组织体系,这个组织里的任何人离开公司都不应该显著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当基金业从业人员和管理资产相对较少时,求生存是第一要务,而当基金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的理财工具之后,我们就有条件、有空间来进行组织改革,为长远发展而进行适度的组织创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满足组织自身内在成长的需要。
基金公司的组织创新,要紧紧围绕提高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实施,一方面要保证符合市场需求的业务创新持续不断,另一方面也要保证人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发展以及合理使用和有效聚集。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中国的基金公司的战略定位也开始产生分化。有公司提出了做全能型资产管理公司,也有的公司提出要小而专、专又精,专注于做某一项业务。这表明,市场大了之后个性化发展才有空间,基金公司数量会越来越多,走个性化道路的公司也会越来越多。在中国资本市场日趋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基金业未来发展将更趋多元化。
保证行业的超常规发展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肖风:创新是基金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qq4713814672010-10-04 03:21:53 发表
基金业的从业人员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鲜明的特征,更新换代速度也非常快。1998年基金成立之初,基金公司的大部分投研人员是从证券公司的自营人员中找来的。这个时期的基金投资风格不够成熟,赢利目标短期化,价值投资色彩较弱。投研人员倾向于通过交易来发现价值,技术分析重于基本面分析。3年多之后即2002年左右,基金公司自己培养的投资研究力量开始成熟了,独立的买方研究体系开始建立,提出了价值投资和组合投资口号,开始注重基本面分析。到了2007年国际化及创新业务推出阶段,尤其是股指期货出台之后,基金公司的人才选择方向和标准发生很大变化。除自己培养的各类人才之外,对海外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其中不仅仅是投研人员,还有具有全球视野的风险管理人员和后台运作人员。

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基金业的人才结构已经变得非常丰富。到目前为止,由于良好的机制和发展潜力,基金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是中国金融业里最高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中,基金业是他们的首选行业之一。在立足于自身培养的基础上,中国基金业始终保持非常开放的心态吸纳着国内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已经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式人力资源架构,基本上可以适应未来业务发展要求。以博时为例,博时的员工按国籍来分,已多达六个国家和地区;以毕业院校来分,不少来自大家叫得出名字的世界名校;以工作地来分,远的在旧金山、波士顿,近的在香港(部分为兼职工作)。我们也可以说,在金融行业中,基金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得最好的。
近年来私募基金发展给公募基金的人才队伍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冲击,基金业中“弃公投私”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不过,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基金业的根基不会受个别人员流动影响。相反,人才流动是基金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今后人才流动将是常态。人才流动比不流动好,不流动就会形成“堰塞湖”,就会扼杀人才培养的机制。人才有了流动,才不至于使一个企业处于封闭固守的状态。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基金业人才的流动现象。从长远来看,基金行业也会适应不断加剧的竞争态势,借鉴国内外资产管理行业机构的经验,自我调整和改革,让有志于从事大众投资理财服务的专业人员有施展才华的更大空间。
以人为本,在用人上实现创新,是基金公司利用有效的方法对人才不断开发、培养并实现增值的过程,同时也意味着基金公司能在员工成长的同时实现利润增长,从而为持有人创造价值。
博时基金公司成立伊始就明确提出了以“为国民创造财富”作为企业的使命,倡导有理想的人来为广大基金持有人服务。私募和公募,分别是资产管理两种不同的业态。私募是为少数人管理资产,创造财富,而公募则是为大众理财,为大众创造财富。基金从业人员应该认清自己的使命,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中寻找平衡。博时基金将发掘热爱基金业、有志于为国民理财的人,通过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培训、增值体系,力争让他们将自己最优秀的表现展示给投资者和市场。
开拓行业超常规发展新空间
我国基金产品创新用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海外20到30年的发展历程,期间既没有遭遇太大的市场问题,没有出现产品创新失败的案例,在满足国内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的同时,也为行业发展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中国的基金公司从发行封闭式基金过渡到管理开放式基金,只用了三年多时间。股票基金从风格到主题再到ETF划分,创新速度不断加快,ETF基金规模已居亚洲之首。固定收益产品也越来越细分化。在公募基金运作5年之后,基金公司又开始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个性化产品。2003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开始委托一对一的账户,拉开了基金公司的专户发展序幕。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肖风:创新是基金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qq4713814672010-10-04 03:21:53 发表
2005年开始为海外机构提供顾问服务,2007年企业年金投资试点也取得成功,2009年特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让基金公司的专户资产业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博时为例,我们的机构委托管理资产已占管理总资产的40%。
中国基金业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基金产品同质化也成为不可回避的行业问题,同时也是行业继续向上发展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中国基金业成立十周年之时,在监管机构的主持下,基金业界总结了前十年发展的经验教训,大家对如何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讨论的最多。除了业界在产品创新上再下大功夫之外,我们也看到,监管机构也为解决产品同质化提供了政策、制度层面的支持。基金产品审批通道已从1个放宽到5个,其中还有专门的创新通道。这为基金业界发挥能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今年以来产品创新速度因此明显加快。现在产品通道多了,基金公司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制定也就有可行性了,比如保本基金、分级基金,有公司做,也有公司不做。此外,特定资产管理和QDII的200亿管理资产门槛也有望取消,基金公司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空间还将进一步扩大。
正如美国著名管理经济学家托马斯·彼得斯所说:“不要老是分享市场,而要考虑创造市场。”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开拓占领新市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赋予基金公司以新的竞争优势和增值能力。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金融衍生工具增多,QDII投资对象放宽,我国基金业已逐步具备发展对冲基金的条件,今后基金投资管理有望从追求相对收益走向追求绝对收益。随着分级产品的推出,基金产品也开始引入杠杆投资。1995年我去参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交易所宣传小册子的标题是“从大豆到债券”。QDII制度已经允许投资于大宗商品的ETF,中国基金业产品也可以很快实现从债券到大豆的投资,产品创新还有拓展的空间。
由于在组织运作和人才储备已有不少积累,基金业已为投资需求进一步多元化做好了准备。在审时度势、研究细分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基金创新将保持适度前瞻性,运用好投资工具,把握好节奏。
最后我想谈一下对未来资产管理业发展方向的一点展望。从近来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80后、90后的成长将成为基金业未来20年稳步发展的基石。

80后、90后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手头有一份对第二代农民工的调查,可以作为样本:平均年龄23岁左右,大部分中学毕业,80%未婚,价值观多元化,向往文明生活,追求梦想。虽然他们和城市里的80后、90后会有所不同,但这个调查,基本描画出中国新一代人群的新特征。80后、90后是强烈的消费主义者。其消费意愿高于储蓄意愿,消费倾向偏向时尚娱乐,同时加薪潮的出现和独生子女的“啃老”,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强于他们的父辈。现在恰逢中国经济开始转型,在这点上来说,中国的80后、90后正是中国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向“消费、服务”转变的人口结构基础,是中国未来保持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希望所在。
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长期资产配置的方向,决定我们的投资是否能够赢在未来!因为他们的诉求将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他们更强的自信心将催生中国的世界名牌,他们追求时尚体验将推动中国的创意产业,他们对环境的友好意识将扩大新能源的市场,他们强烈的消费意愿将使银行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促进银行转型……未来的十年,那些漠视80后、90后需求的企业,将会萎缩甚至淘汰;那些能够满足80后、90后需求的企业将蓬勃发展。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肖风:创新是基金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qq4713814672010-10-04 03:21:53 发表
中国的80后、90后的群体特征显示出他们的消费需求会更高,这将促进未来20年金融服务业高速增长,也将保障经济发展成功转型。基于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信心,对基金这种资产管理服务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它赶上了不可多得的“新一代”,有很好的社会根基。
回复该发言
共有4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