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闻晚报报道:新学期,市八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发现,学校的下课铃声变了。由原来一分钟的音乐铃声,变成“预警(15秒)—缓冲(20秒)—下课(25 秒)”三段提示。原来,这是该校想出的治疗“拖堂顽疾”的新招,既留给老师弹性的收尾空间,又提醒老师要准时下课。铃声变化折射出的教育智慧,引来各方热议。
三段式铃声设计用心良苦
昨天下午2:30,记者在市八中学听到,新下课铃声由三部分组成,15秒钟的预警铃声是一段轻巧活泼的民间舞曲,柔和舒缓。接下来,则是一段20秒的空白间歇,最后的25秒由颇具气派的进行曲来收尾,节奏急促、强烈,仿佛在向每位老师传递信号:“现在必须下课了!”
“不久前,黄浦区曾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学生喜欢的学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拖堂成了学生最不能接受的教师行为。”说起设计“三段式”铃声的初衷,校长卢起升感慨地说,拖堂问题是一大“顽症”,老师们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他分析后发现,一方面,拖堂的确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且打铃后学生的听课效果几乎为零;另一方面,硬性要求老师打铃后“戛然而止”,将刚到嘴边的话硬吞回去,既破坏了教学的完整性,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毕竟老师不是精密机器,每堂课时间都能掐得非常精准。”卢校长告诉记者,三段式铃声的设计可谓是“用心良苦”,兼顾师生双方的感受,先是用一种柔和的音乐提醒老师:“准备下课了!”,然后留给老师20秒的时间,做一个收尾工作。最后,用节奏强烈的音乐再次提示他:“你现在必须下课了!”
小铃声引来准点下课大变化
没想到,一个铃声上的小小变化,却收到不错的效果,颇受师生的赞赏。新学期,拖堂现象几乎在该校“绝迹”。
在该校化学老师沈慧敏看来,三段式铃声是一种人性化的提醒机制,“以往,由于下课铃声比较响,老师一般会等铃声响完后再补充两句,由于缺乏提醒,往往一讲就忘了时间。”沈老师说,新铃声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两段音乐提醒,还留有20秒的机动处理时间。“专门留出20秒的时间画句号,老师也感觉整堂课没留下什么遗憾了。”
“从新学期开始,我感到老师拖堂的现象几乎看不到了。”高二学生陈涌告诉记者,现在,一般轻音乐一放,老师就知道要下课了,马上利用20秒缓冲时间布置作业或做总结陈词。
其实,为了治疗“拖堂顽疾”,陈涌所在的班级也尝试过不少方法。“例如请班长起立喊下课,但有时候老师确实讲得很有激情,我们实在不忍心打断他。”陈涌说,还有的老师为了不拖堂,只好将作业挪到中午布置,让大家都感到很怪。新铃声的两遍提醒功能和机动功能,让所有难题都迎刃而解。“大家都普遍感觉,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方法,看似变化很微小,但不经意间就收到了效果。”
老师理解“下课的学问”
对于三段式的下课铃声,大多数老师都投了赞成票,认为此举充满智慧。“其实,教师上课某种程度上就像演讲,或导演在导戏,有时考虑到课堂生成的问题会影响到时间安排,有提示音乐提醒蛮好的,就是音乐的选择可以轻柔一点,尽量不要破坏课堂。”向明初中关老师说。
不过,也有老师提出,对于个别拖堂顽固分子而言,三段式铃声可能还不能解决问题,他们习惯了下课铃响后还喋喋不休,“关键是老师心里没有这种意识,反而认为拖堂是一种负责的表现,那就最糟糕了!”“不过,如果真的有一道题没讲完的话,有些老师不管它铃声响几遍也没用的。”“我担心,一些顽固分子有可能会关掉下课铃喇叭,继续再讲”……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