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10月4日报道 昨晚广东省卫生厅通报,东莞出现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经流行病学调查,截至10月1日,共发现91例疑似病例,均为轻症病例,以发热并伴有关节痛、肌肉骨骼痛或皮疹症状为主,绝大多数已经痊愈。
10月1日,东莞市报告万江新村社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10月2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东莞市送检的15例发热病例血标本中检测到10例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根据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认定为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
接到报告后,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副省长雷于蓝分别作出批示,省卫生厅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分别于10月2日、3日派出两个工作组赶赴东莞,指导防控工作。疫情发生后,东莞已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做好发热病例监测和蚊媒监测,开展健康教育,动员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专家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潜伏期一般为2-4天,也可长达7-12天;一般症状较轻,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躯干部皮疹等,治疗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同时专家提示,该病可防可控,如出现类似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防蚊灭蚊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措施,要全面清除积水等蚊虫孳生地,做好个人防止蚊虫叮咬措施。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