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都会问:“小宝宝也会做梦吗?”肯定地答复你:“会的。”宝宝能在梦中笑出声,也能被噩梦吓得哇哇大哭。梦是人在睡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婴儿也不例外。一定数量的梦是必需的,因为它可以使宝宝正在发育的高级神经活动得到松弛,从而可使精神上起到缓冲、调剂与镇静的作用。偶尔的噩梦并无需多虑,但若是持续性的噩梦,特别是宝宝醒来之后仍长时间感到惊慌、恐惧、害怕,便是宝宝承受过多压力的信号,你最需要做的是鼓励宝宝将梦境讲述出来,就会发现影响他情绪的重要线索,真正了解宝宝这段时间的情绪。此时的妈妈,应该学一学,如何让宝宝摆脱噩梦。

宝宝是否在做梦?
首先,宝宝睡觉的过程其实不是简单的入睡和醒来两个阶段而已。睡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称之为快速眼动期,在这时期人虽睡着了,眼球却在眼皮下不停地动来动去,这一时期也是容易做梦的时候。另一阶段称为非快速眼动期,这一阶段除了眼球不再转动,心跳和唿吸也呈现正常而规则的现象。在一个晚上的睡眠中,宝宝的睡眠通常先从非快速眼动期开始,入睡约90分钟,进入快速眼动期,快速眼动期约持续半小时,此后再回到非快速眼动期,如此交替出现,一晚上大约6~7个周期。快速动眼期的睡眠对宝宝发育中的大脑特别重要,可能是因为它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婴儿在发育时期的神经系统得以成熟。因此快速动眼期睡眠对于宝宝正在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不可或缺的。人的快速动眼期睡眠的时间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小宝宝每晚的快速动眼期睡眠超过120分钟,成年后只有80至90分钟。这也是小宝宝做梦比成年人多的原因。如果宝宝醒来时,在非快速动眼期就不觉得做过梦。但若在快速眼动期,也就是在做梦阶段时被惊醒,就会清楚地记着刚才的梦。
人在做梦时,眼睛虽然闭起来,但眼球仍在不停地迅速转动着。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测定宝宝是否在做梦,以及做梦的时间。
半夜惊悚未必是做了梦
有时,孩子在睡眠过程中突然坐起大声嘶喊或说梦话,甚至唿吸、心跳加快又盗汗,两眼呆滞,叫他们也不回答。几分钟后孩子又安静躺下睡着,第二天早上他也完全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
这种夜间惊悚是发生在非快速动眼期,所以不算真正的做梦。大约有5%的儿童有过此现象,和家族遗传有关,也就是说,家里其他长辈可能也有过相似的情况。这种情况颇为骇人,会吓着看到的家人,而不是宝宝本人。一些迷信的老人会以为宝宝魂飞了,要替宝宝喊魂收惊。其实,如此兴师动众反而会让宝宝丧失安全感。如果父母再碰上孩子有这种现象时,千万不要担心。马上安慰孩子也没什么效果,只要帮他们擦擦汗就行了。
TIPS: 比较值得留意的是,有极少数孩子可能出现梦游现象,也就是爬下床,走出去,一旦孩子出现梦游,贸然叫醒孩子或摇醒孩子反而会发生意外。只要看好他们,别让梦游者走出门外遭受碰撞就好,这绝不是灵魂附身,没什么大不了的。
噩梦也并不可怕
宝宝要是被噩梦惊醒,会号啕大哭,且不敢马上入睡,非要父母的安慰和陪伴才能睡着。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宝宝做噩梦,很可能是宝宝在白天碰到了强烈的刺激,比如看到或听到了令他恐怖的事情,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的印痕比较深,夜里其他刺激不再“进来”了,这个刺激的印痕就开始发生作用,带动了可怕梦境的编织。因此,白天不要给宝宝太强太多的刺激,惩罚、批评、责备宝宝要适度。睡前不要让宝宝过度兴奋,入睡前40分钟,让宝宝逐渐安静下来。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