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著来自“2010快乐男声”成都唱区。随着其参加海选的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曝光和流传,这位容貌、着装甚至说话、唱歌都酷似女生的19岁男生在民间迅速走红,让“伪娘”一词成为最近的网络流行语。一个好好的男孩子竟然打扮成这样,他是心理出了什么问题吗?问题出在哪里?爸爸妈妈们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为此我们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婴师刘艳霞。
伪娘刘著
相关链接: 伪娘刘著母亲:我们尝试纠正他 但发现他很痛苦
“伪娘”来袭 我们该如何养育男孩
“伪娘”是正常男性身上女性特质的自然流露
网易亲子:伪娘与人妖是有区别的,那在心理学上,对伪娘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刘艳霞:目前,在心理学上对“伪娘”尚无明确的界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伪娘”和“人妖”两个概念代表的人群,来尝试厘清他们的不同。
“伪娘”一词源自日本动漫,“娘”在日文中是“女儿、少女”的意思,“伪”在这里取其真意“假的,不真实的”,而非“伪装,假装”的意思。所以,“伪娘”严格来说,可以理解为“假少女”,为什么假?因为他实际上是男性,具有男性的生理和心理,只是具有一些女性的外表特质和性格特质;同时,他们女性特质的流露很自然,不做作,所以一眼看过去就是女性。也因其自然,会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喜欢,甚至欣赏。(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男性特质的女性和具有女性特质的男性,都比较容易获得来自双性的喜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伪娘”一般都接受和认同自己的女性特质,有时候还作为一种社会交往中的优势资源使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其心理特征跟正常男性没什么差别。
而“人妖”是非自然“产生“的。因为生活所迫或社会原因,男孩从两三岁开始当女孩养:衣着打扮、行为方式、性格特征都按女性标准要求,而且长期服用女性荷尔蒙药物,促进其生理向女性发展。也就是说,从生理和心理上,“人妖”都是严格按照女性的标准发展的。但是,他们的女性生理特征毕竟是靠激素来维持的,没有经过彻底的变性手术(一般人妖很难支付起变性手术费用),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既不是完整的男性,也不是完整的女性。所以,称他们为“人妖”。
简言之,“伪娘”是正常男性身上女性特质的自然流露,社会和个体自己对这重特质是接受和认同,甚至欣赏的。“人妖”是非自然的,因为外在力量扭曲了性别特征,社会对他们有歧视,个体自己也处于混沌状态,备受身心煎熬。
前些日子,“快乐男声”参赛选手中掀起的“伪娘风”引起了网上讨论的轩然大波。节目中除刘著外其他被称作“伪娘”的选手,按照上面我们界定的人群看,是“非伪娘”,他们只是反串或者是假装。而刘著,虽然他本人很不喜欢“伪娘”这个词来描述他(这个词也的确容易让人觉得伪装,假),但按照我们的界定,他是真“伪娘”。并且,从网上流传的信息看,他认同和接受了自己的一些女性特质,甚至包括爱情取向的女性化。比如,他表示并不一定只接受女性的追求,也有可能接受来自男性的追求,当然他也明白也许男性追求最后没有结果。
母亲角色过重对刘著性格有一定的影响
网易亲子:很多网友说你看他妈妈对他那么宠,他不变女人才怪!刘著的女性化倾向,和母亲的宠到底能有多大关系?他妈妈做得有不妥的地方吗?
回复该发言
从"伪娘"说育儿:警惕教育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失
2 回复:从"伪娘"说育儿:警惕教育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失
wangdaotonga2010-10-05 01:59:33 发表
刘艳霞:通过网上能查到的资料看,刘著的生活还是正常并有秩序的,自己并不为现在的状况而痛苦;而且,他的学业也很优秀,也非常有才华,人际关系等各方面也都很好,社会支持系统也很完备。虽然他有女性化倾向,包括考虑接受男性的爱情,包括既不去男性厕所也不去女性厕所,但是,他非常清楚自己还是男儿身,也在不影响正常秩序的情况下让自己健康、快乐生活。从这点上看,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健康的。
我也注意到了,目前网上披露的有关刘著的信息显示,母亲在他生活中的角色非常重,影响也非常大,而父亲的角色有些缺失。同时,刘著母亲的女性特征是特别显著的,其职业又是幼儿园老师,更是凸显了女性的阴柔,从媒体描述她对刘著的爱远远超过了普通母亲对儿子的爱——“她的眼神总是停留在儿子身上,目光中充满了爱意”,“刘著有些疲惫,摇头晃脑地打起了瞌睡,细心的刘妈妈一把将他搂住,让儿子枕在自己的腿上睡觉,而刘著一躺就是两个小时,刘妈妈挪都没有挪一下。”
现在育儿界或教育界,流行一个理念,也有相关图书出版,叫做“富养女孩儿,穷养男孩儿”;这也是对于养育孩子一个经验性总结,反观刘著家庭,着实是把他当做女孩儿来照顾的,所以,他的女性化也不是偶然。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母亲在一个家庭里是水,滋润着儿女,使其温和、柔韧;父亲在家庭里是火,烘烤着儿女,使其坚强、刚烈。从这个角度看刘著的家庭环境,母亲角色过重,父亲角色缺失,就失衡了,这对刘著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看了家庭环境,再看刘著生活的大环境。网上信息说,“认识刘著的人都慨叹他的幸运。他有开明的父母,知心的好友,宽容的环境。整个刘氏家族都尊重刘著,叔伯长辈从来没有教育自己子女远离这个异类”;而在刘著的学校和家乡南充,都对他的女性化倾向给予了最大的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他的女性化发展。
至于说到刘著父母以及他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只要所在社会环境认同,当事人被接纳,同时,没有影响到别人的生活,就是无可非议的。从心理学上看,如果当事人不觉得痛苦,不需要改变,周边的支持系统完备,生活、工作(或学习)功能正常,这就是正常的心理状态。
再这里多说一句,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进,每家一个孩子,性别中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李宇春刚出现在大众视野时也是议论纷纷,现在随着大众对她的了解,也逐渐接受了这类现象;想来不久之后,大众也会逐渐接受刘著这类现象的存在。
网易亲子:造成刘著现在这样的原因,您认为是先天因素多还是后天因素多?
(我们带他去测过染色体,发现一切都是正常的,也做过心理辅导,医生说可能他是天生的,纠正起来可能很难。我们的想法是,如果身体有问题那肯定要治疗,但他既然身体是正常的,也没有必要一定去纠正,我身边的朋友也曾建议我们带他去纠正,还建议让我们把刘著带到农村去生活一段时间,看看能否改变他。我们尝试过纠正他,但发现他很痛苦。后来我们想通了,让他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现在,他很健康,身体和思想都健康。参见文章:我们尝试纠正他 但发现他很痛苦)
刘艳霞: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发展受遗传(先天)和环境(后天)影响。一般来说,先天决定了孩子的大方向,而环境决定孩子具体发展到什么程度。目前看到的信息,没有提到刘著家族里是否有这类男性女性化倾向,所以不好判断先天影响有多少。但是,从前面分析的环境因素来看,刘著女性化倾向一定有后天因素影响。
两岁前就要给孩子穿符合其性别特征的衣服
回复该发言
我也注意到了,目前网上披露的有关刘著的信息显示,母亲在他生活中的角色非常重,影响也非常大,而父亲的角色有些缺失。同时,刘著母亲的女性特征是特别显著的,其职业又是幼儿园老师,更是凸显了女性的阴柔,从媒体描述她对刘著的爱远远超过了普通母亲对儿子的爱——“她的眼神总是停留在儿子身上,目光中充满了爱意”,“刘著有些疲惫,摇头晃脑地打起了瞌睡,细心的刘妈妈一把将他搂住,让儿子枕在自己的腿上睡觉,而刘著一躺就是两个小时,刘妈妈挪都没有挪一下。”
现在育儿界或教育界,流行一个理念,也有相关图书出版,叫做“富养女孩儿,穷养男孩儿”;这也是对于养育孩子一个经验性总结,反观刘著家庭,着实是把他当做女孩儿来照顾的,所以,他的女性化也不是偶然。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母亲在一个家庭里是水,滋润着儿女,使其温和、柔韧;父亲在家庭里是火,烘烤着儿女,使其坚强、刚烈。从这个角度看刘著的家庭环境,母亲角色过重,父亲角色缺失,就失衡了,这对刘著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看了家庭环境,再看刘著生活的大环境。网上信息说,“认识刘著的人都慨叹他的幸运。他有开明的父母,知心的好友,宽容的环境。整个刘氏家族都尊重刘著,叔伯长辈从来没有教育自己子女远离这个异类”;而在刘著的学校和家乡南充,都对他的女性化倾向给予了最大的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他的女性化发展。
至于说到刘著父母以及他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只要所在社会环境认同,当事人被接纳,同时,没有影响到别人的生活,就是无可非议的。从心理学上看,如果当事人不觉得痛苦,不需要改变,周边的支持系统完备,生活、工作(或学习)功能正常,这就是正常的心理状态。
再这里多说一句,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进,每家一个孩子,性别中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李宇春刚出现在大众视野时也是议论纷纷,现在随着大众对她的了解,也逐渐接受了这类现象;想来不久之后,大众也会逐渐接受刘著这类现象的存在。
网易亲子:造成刘著现在这样的原因,您认为是先天因素多还是后天因素多?
(我们带他去测过染色体,发现一切都是正常的,也做过心理辅导,医生说可能他是天生的,纠正起来可能很难。我们的想法是,如果身体有问题那肯定要治疗,但他既然身体是正常的,也没有必要一定去纠正,我身边的朋友也曾建议我们带他去纠正,还建议让我们把刘著带到农村去生活一段时间,看看能否改变他。我们尝试过纠正他,但发现他很痛苦。后来我们想通了,让他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现在,他很健康,身体和思想都健康。参见文章:我们尝试纠正他 但发现他很痛苦)
刘艳霞: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发展受遗传(先天)和环境(后天)影响。一般来说,先天决定了孩子的大方向,而环境决定孩子具体发展到什么程度。目前看到的信息,没有提到刘著家族里是否有这类男性女性化倾向,所以不好判断先天影响有多少。但是,从前面分析的环境因素来看,刘著女性化倾向一定有后天因素影响。
两岁前就要给孩子穿符合其性别特征的衣服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从"伪娘"说育儿:警惕教育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失
wangdaotonga2010-10-05 01:59:33 发表
网易亲子:刘著2岁的时候就开始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这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是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刘艳霞: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两岁左右儿童审美意识萌芽。有孩子的家长对这样的经历应该不陌生:给孩子穿一件鲜艳的新衣服,孩子会很兴奋,会照镜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会流露出很满足的感觉,或者有点害羞。如果是女孩儿的家长,还会发现孩子开始挑衣服,比如今天要穿裙子,不穿裤子,或者,就要穿指定的一件衣服。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形成一定的穿衣“风格”,当然,这与家长给他们提供的衣服种类也有一定的关系。有的孩子,带他(她)去商场,会自己选择喜欢的衣服或鞋子,甚至赖着一定要买回家。这种情况,在女孩儿身上比较多见。
分析原因,并不一定就是女孩儿天生爱美,跟大人的期待、评价和给她穿衣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大人对孩子的塑造,或者态度,是很重要的。
这样看来,刘著两岁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再正常不过了。只是,对于这种现象的处理或强化不同,可能引导的方向就不同。我们国家有些地方有一种风俗,说穿大孩子的衣服容易养;就会经常见到小男孩穿孝女孩儿的衣服,或者小女孩儿穿小男孩儿的衣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家长孩子在两岁之前,最迟三岁前给孩子穿符合其性别特征的衣服,这对孩子形成适宜的性别认知很关键。
此外,孩子两岁之前自我意识萌芽,两三岁开始正是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这时候,他的穿衣打扮,以及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对他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影响也是很大。
四、五岁是儿童性别意识萌发关键期
网易亲子:人的性别倾向的形成有哪几个关键期?
刘艳霞:刚才提到了,孩子在两三岁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在四五岁的时候性别开始萌发性别意识。儿童发展心理中,两三岁是孩子的“第一叛逆期”,这个时候他的自我在发展,在跟父母、环境尤其是母亲剥离,如果这个过程完成的好,就可以顺利剥离,建立起一个独立的自我。
紧跟着四五岁,是性别意识萌发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儿童有“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通常说的恋父恋母情结。女儿喜欢爸爸,对妈妈既有依恋也有嫉妒,她会学着妈妈的样子,认同妈妈,从而走到女性发展的路上;儿子喜欢妈妈,又怕爸爸又羡慕爸爸,他就会向爸爸学习,认同爸爸,从而走到女性发展的路上。
在孩子十二三岁的时候,到达第二个发展高峰,又称作是“第二叛逆期”,这是孩子社会人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这个时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再次确认了孩子的性别,增强了孩子的性别意识。也是在这个时候,由于要获得异性的好感,会更加促进孩子对于同性别特征的认同,比如女孩儿注重容貌、留长发、爱照镜子、爱穿裙子、穿高跟鞋,学习化妆等;男孩儿会做出一些勇敢的举动,比如学抽烟、打群架、搞恶作剧等。看起来很古怪的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同龄人的认同,获得异性关注好感。这个阶段,如果能够跟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迷惑或者需要支持的时候,能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孩子就容易向着适宜的方向发展。
从网上相关信息看,刘著在成长过程中,在青春期之前的表现虽然有女孩儿的一些特点出来,但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在青春期及之后,他女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当然是源于他自己的喜好,另一方面,跟父母和社会环境的包容或者说引导,也有一定的关系。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格形成很重要
网易亲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做哪些正确的引导?为他们的性发育营造什么样的环境?
回复该发言
刘艳霞: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两岁左右儿童审美意识萌芽。有孩子的家长对这样的经历应该不陌生:给孩子穿一件鲜艳的新衣服,孩子会很兴奋,会照镜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会流露出很满足的感觉,或者有点害羞。如果是女孩儿的家长,还会发现孩子开始挑衣服,比如今天要穿裙子,不穿裤子,或者,就要穿指定的一件衣服。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形成一定的穿衣“风格”,当然,这与家长给他们提供的衣服种类也有一定的关系。有的孩子,带他(她)去商场,会自己选择喜欢的衣服或鞋子,甚至赖着一定要买回家。这种情况,在女孩儿身上比较多见。
分析原因,并不一定就是女孩儿天生爱美,跟大人的期待、评价和给她穿衣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大人对孩子的塑造,或者态度,是很重要的。
这样看来,刘著两岁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再正常不过了。只是,对于这种现象的处理或强化不同,可能引导的方向就不同。我们国家有些地方有一种风俗,说穿大孩子的衣服容易养;就会经常见到小男孩穿孝女孩儿的衣服,或者小女孩儿穿小男孩儿的衣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家长孩子在两岁之前,最迟三岁前给孩子穿符合其性别特征的衣服,这对孩子形成适宜的性别认知很关键。
此外,孩子两岁之前自我意识萌芽,两三岁开始正是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这时候,他的穿衣打扮,以及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对他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影响也是很大。
四、五岁是儿童性别意识萌发关键期
网易亲子:人的性别倾向的形成有哪几个关键期?
刘艳霞:刚才提到了,孩子在两三岁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在四五岁的时候性别开始萌发性别意识。儿童发展心理中,两三岁是孩子的“第一叛逆期”,这个时候他的自我在发展,在跟父母、环境尤其是母亲剥离,如果这个过程完成的好,就可以顺利剥离,建立起一个独立的自我。
紧跟着四五岁,是性别意识萌发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儿童有“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通常说的恋父恋母情结。女儿喜欢爸爸,对妈妈既有依恋也有嫉妒,她会学着妈妈的样子,认同妈妈,从而走到女性发展的路上;儿子喜欢妈妈,又怕爸爸又羡慕爸爸,他就会向爸爸学习,认同爸爸,从而走到女性发展的路上。
在孩子十二三岁的时候,到达第二个发展高峰,又称作是“第二叛逆期”,这是孩子社会人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这个时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再次确认了孩子的性别,增强了孩子的性别意识。也是在这个时候,由于要获得异性的好感,会更加促进孩子对于同性别特征的认同,比如女孩儿注重容貌、留长发、爱照镜子、爱穿裙子、穿高跟鞋,学习化妆等;男孩儿会做出一些勇敢的举动,比如学抽烟、打群架、搞恶作剧等。看起来很古怪的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同龄人的认同,获得异性关注好感。这个阶段,如果能够跟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迷惑或者需要支持的时候,能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孩子就容易向着适宜的方向发展。
从网上相关信息看,刘著在成长过程中,在青春期之前的表现虽然有女孩儿的一些特点出来,但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在青春期及之后,他女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当然是源于他自己的喜好,另一方面,跟父母和社会环境的包容或者说引导,也有一定的关系。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格形成很重要
网易亲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做哪些正确的引导?为他们的性发育营造什么样的环境?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从"伪娘"说育儿:警惕教育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失
wangdaotonga2010-10-05 01:59:33 发表
刘艳霞:说到父母、社会对孩子的引导,在孩子3岁之前,甚至6岁之前,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有这样一个观点,3岁之前所谓的教育,就是家长的身教,耳熏目染的,传递给孩子了。3岁之后,上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影响也很重要。6、7岁后上小学,而后中学、大学,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从这个角度看,在孩子年幼时,父母肩负着很大的养育责任。孩子一生的性格特点通常都是在6岁之前成型的,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也就是说,在6岁之前,孩子一生的命运基本定型。当然,也有例外,6岁之后发生重大事件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咱们说的是通常情况。
那么,怎么来引导呢?
首先,父母要对孩子的成长有个明晰的认识,知道什么时候孩子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情况是否正常,应该怎么进行引导。我建议大家在决定为人父母之前,一定要找机会好好学习一下儿童发展心理,有了一个轮廓后就知道了大概的发展方向,做到心里有数就不会有大问题,也能避免养育过程中一些紧张和焦虑。
其次,就是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就要做成什么样子,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他发展的榜样和环境。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大家也都认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都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父母的作用。
再次,社会环境也很重要。随着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社会的包容性,各种社会微形态并存。这个过程中,让孩子隔离是不现实的,所以,前面父母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前期孩子明确了世界观、价值观,他会自己甄别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社会也有责任通过规范舆论引导等方式,引导孩子回归到符合社会期许的范畴内来。
做心理工作这么多年,尤其是近些年研究亲子关系领域,并开始早期教育工作。越来越发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是幼儿园老师,真是在做着塑造灵魂的神圣工作。“用生命影响生命”,是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咨询过程的理解,也是我作为母亲对养育孩子的理解,更是我作为早教关注者对于早期教育的理解。
刘艳霞
嘉宾介绍:刘艳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婴师,首届中加非结构小组治疗培训项目学员。国内首部儿童心理公益热线——爱窝窝心理热线创始人。2003年开始心理咨询工作,关注家庭生态环境下的儿童心理发展和亲子关系,女性职业生涯规划和儿童潜能开发等领域,擅长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和身心能量疗法,师从心理学家李子勋、中医心理学家肖然。编著有《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影响孩子一生的50种习惯》、《决定孩子一生的50种性格》、《好女孩家训》(父母篇、儿童篇)等系列畅销图书。
回复该发言
从这个角度看,在孩子年幼时,父母肩负着很大的养育责任。孩子一生的性格特点通常都是在6岁之前成型的,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也就是说,在6岁之前,孩子一生的命运基本定型。当然,也有例外,6岁之后发生重大事件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咱们说的是通常情况。
那么,怎么来引导呢?
首先,父母要对孩子的成长有个明晰的认识,知道什么时候孩子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情况是否正常,应该怎么进行引导。我建议大家在决定为人父母之前,一定要找机会好好学习一下儿童发展心理,有了一个轮廓后就知道了大概的发展方向,做到心里有数就不会有大问题,也能避免养育过程中一些紧张和焦虑。
其次,就是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就要做成什么样子,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他发展的榜样和环境。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大家也都认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都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父母的作用。
再次,社会环境也很重要。随着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社会的包容性,各种社会微形态并存。这个过程中,让孩子隔离是不现实的,所以,前面父母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前期孩子明确了世界观、价值观,他会自己甄别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社会也有责任通过规范舆论引导等方式,引导孩子回归到符合社会期许的范畴内来。
做心理工作这么多年,尤其是近些年研究亲子关系领域,并开始早期教育工作。越来越发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是幼儿园老师,真是在做着塑造灵魂的神圣工作。“用生命影响生命”,是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咨询过程的理解,也是我作为母亲对养育孩子的理解,更是我作为早教关注者对于早期教育的理解。
刘艳霞
嘉宾介绍:刘艳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婴师,首届中加非结构小组治疗培训项目学员。国内首部儿童心理公益热线——爱窝窝心理热线创始人。2003年开始心理咨询工作,关注家庭生态环境下的儿童心理发展和亲子关系,女性职业生涯规划和儿童潜能开发等领域,擅长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和身心能量疗法,师从心理学家李子勋、中医心理学家肖然。编著有《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影响孩子一生的50种习惯》、《决定孩子一生的50种性格》、《好女孩家训》(父母篇、儿童篇)等系列畅销图书。
回复该发言
共有4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