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变多考、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增加体育分权重……山东、云南、江苏、陕西等地陆续推出的中考改革方案,意在通过多元的综合评价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分数为王”的高考指挥棒下,中考“一考定终身”的“坚冰”难以打破,改革的种种努力被质疑为“隔靴搔痒”。专家指出,中考改革的探索应该鼓励,但在我国现行的“唯学历”“唯名校”“唯分数”的用人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下,中考制度很难超前于高考制度进行实质性变革,教育改革在“局部改良”之外更需要“整体推进”。
一考变多考,减负还是增负?
山东省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中考改革的先行者。早在2008年初,山东就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布中考改革政策,核心内容包括:以初中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取代单纯以中考成绩为依据录取新生等。2009年底,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快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表示“实行学业考试制度是改变‘一考定终身’、把学生从升学考试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的有效措施”。
据了解,济南市今年中考首次启用中考新政。根据改革方案,济南市用学业水平考试取代了原来一次性的中考,其中生物、地理两科在初二时进行。对于这种从一考到多考的改变,一些老师和家长表示赞同,认为分解了学生的复习和考试压力。济南市一所初中的初二年级部主任金华说,原来既有毕业考试,也有中考,现在改为只有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次数减少了;并且生物、地理等科目初二时就考完,初三时可专心备考其他科目,应该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不过,“减负论”并未得到普遍认同。记者了解到,江苏南京市几年前就开始实施中考改革,把一次集中考试分两阶段进行,初二先考地理和生物两门课。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谷力认为,制度设计者的初衷是把中考的压力分解到两个阶段,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一制度不仅没有减轻学生压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考试负担。“中考分两次后,学生进入‘考试状态’的时间从初三提前到了初二。”
“现在的中考,学生和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济南市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杜先生对记者感叹说,“现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减少了,但为了能考上一所重点高中,从初一开始就要为孩子请家教,晚上要陪孩子学到很晚,因为升学就是靠分数。”谷力认为,在现有的高考模式和应试教育背景下,就业压力在通过高考向中考传递,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考取一所重点高中的压力在持续加大。
(来源:新华网)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