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者,这个词在不同人的口中有着不同的褒贬含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模仿当作创新的一种特别形式。
中国互联网虽然技术创新能力稍弱,但商业创新能力较强,完全有可能在模仿创新或技术扩散的方式本身上,出现创新。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模仿再创新再模仿的过程,涌现了腾讯、淘宝这样的模仿英雄。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一味模仿只能带来垄断、导致丧失机会和价值理念错位。人们开始担忧,互联网已经变成了模仿者的乐园,创新者的失乐园。而对于那些有着远大理想的国内IT企业来说,要想从模仿者跃升为伟大者,必须具备:模仿战略化、执行力,以及最重要的元素——创新的形象。
模仿者生
中国互联网完全有可能在模仿创新或技术扩散的方式本身上,出现创新。
模仿并不是互联网的专利。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模仿当作创新的一种特别形式。
中国古代与创新关系最密切的“信息产业”,主要是写诗。论诗来说,李白、杜甫称得上创新中的楚翘。然而,用今天的标准看,他们也是模仿者。
模仿谁呢?李、杜模仿的都是谢灵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名句。其中的谢公,就是谢灵运。
李诗如“秋日何苍然,际海俱澄鲜”,模仿的是谢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杜诗“衾枕成芜没,池塘作弃捐”,模仿的是谢诗“衾枕昧节候……池塘生春草”。
然而,谢灵运本身就以模仿著称于古代创意产业。谢灵运《折杨柳行》“郁郁河边树,青青田野草”就是模仿之句。这类模仿诗,被称为“拟诗”,“拟诗”为六朝诗坛重要一体。
不过,对谢、李、杜这般做诗高手来说,模仿并非技穷,而是创新的一种特殊形式。他们模仿诗的共同特点是,模仿得比被模仿句,水平更高。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这里。
由此可见,模仿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模仿别人,能不能以我为主。
西方国家同样十分推崇模仿,而不像我们媒体带有目的的宣传那样,似乎只讲自主创新。除了美国十分强调自主创新外,包括日本、英国等主要发展国家,都以模仿为主,但他们不叫模仿,叫创新扩散,就是把别人自主创新的成果拿来用。
研究发现,日本在1970年至1993年间技术扩散对生产率的影响,大于直接研发投入的影响。“先进机器和设备在生产上的密集应用,对于促进日本经济的技术密集,要比研究投入的效果大得多。”英国也在1993年前后调整创新政策转向模仿,“将重点从支持技术发展本身,转向支持技术扩散”。
由此可见,模仿即使在日本、英国这样的一流发达国家中,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再看中国互联网中的模仿。
一种重要现象,是模仿者比被模仿对象更加高明。QQ可以说从ICQ模仿而来,如果把QQ比作杜诗,ICQ可比谢诗差得太远了。谢灵运好歹也是诗坛大家,“灵运体”的创始人;而ICQ算什么东西,不搞技术的人早不知道了。淘宝模仿eBay,但eBay在中国三拳两脚就被淘宝打趴下了。这一类模仿,应该说是一种好的模仿,是像谢、李、杜那样的模仿创新。
中国互联网虽然技术创新能力稍弱,但商业创新能力较强。一是推出了有别于美国的许多业务,如短信业务;二是做出了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分离的许多商业模式,如免费模式,有的还具有世界水平,如腾讯;三是做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创新,如阿里巴巴;四是探索出一条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合作竞争的模式。对比其它行业,许多外商进入的领域,民族企业都失败了,但在中国互联网领域,情况倒了过来。这些都不是简单模仿来的。
回复该发言
互联网的模仿者
2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当然,也有许多模仿者,模仿得不怎么样,说得不好听,叫抄袭。就是别人怎么做,自己就照葫芦画瓢,根本不加以变通。举例来说,苹果封闭模式很符合美国高收入条件,但照搬到中国低收入人群,就可能不适用;戴尔直销在美国管用,但在中国却是联想分销体系更管用(至少是在当前更管用)。那些照搬别人模式,却不结合自己条件的,往往都成为失败者。
好的模仿与坏的模仿,界线在什么地方?用台湾学者吕正惠评杜诗的标准可以参考:“杜甫承袭了谢灵运这一特质,并加以发展,加以‘再创造’,从而使得这种文字工夫产生新的面目,并扩大使用到更广泛的内容上。”这里的评价指标包括:有没有发展,有没有再创造,有没有产生新的面目,有没有扩大用处。
不能把中国互联网企业对于跨国公司竞争的成功,简单归结为本地人更了解市场。与传统产业在模仿上进行横向对比就可以发现,中国互联网业应是优等生。因为在商业领域,也有许多传统企业想模仿沃尔玛、肯德基,但学成并超过模仿对象的,几乎还没有看到。他们也像中国互联网人一样熟悉本地市场,但为什么最后鸡飞蛋打了呢?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中国互联网业在模仿中,普遍有重新制订游戏规则的本能举动,发展和再创造主要在这个方面;而传统产业更多是单纯拿来,外在地模仿。
再说对于扩散创新的强调。
人人都知道自主创新好,日本和英国不知道吗?不是。明明知道,却选择扩散创新,主要是从本国实际出发的结果,认为在一定阶段,扩散创新的实际效果更好。
中国互联网也是这样。虽然TCP/IP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网络技术的扩散应用,使中国网民发展到4.2亿,超过美国总人口;浏览器也不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但中国人跟随推出了UCWEB、安全浏览器等,实际效果也不错。
自主创新、原创、首创,这些都是将来要大力提倡的。但人们还有另外一样要比的东西:看哪个国家能把现在技术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中国互联网恰恰在这个方面,走到了各国的前面。印度、印尼也是人口大国,但他们并没有将互联网技术发挥到中国这样的应用程度。
实际上,模仿和扩散,实际是知识融合和分享的过程。有可能成为有别于知识产权的另外一种生产方式,这就是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生产方式。以众包为例,它是共享式的知识生产方式,开放源代码就是它的成功实践。以开放源代码的原理进行技术扩散,就不仅仅是模仿了,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创造。自主创新如果理解为众包模式的创新,也可能从闭关修炼式的知识小生产,转化为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共同创新的网络智慧创新。
除了模仿,中国互联网必须有自己的自主创新。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创新,特别是系统级、平台级的创新,例如在人工智能、位置服务等关系搜索引擎、移动互联网等重大市场机会的技术方面。在商业方面,要突破服务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改变中国社会资本稀缺造成的商业障碍。
模仿者,这个词在不同人的口中有着不同的褒贬含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模仿当作创新的一种特别形式。
中国互联网虽然技术创新能力稍弱,但商业创新能力较强,完全有可能在模仿创新或技术扩散的方式本身上,出现创新。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一味模仿只能带来垄断、导致丧失机会和价值理念错位。
模仿者生中国互联网完全有可能在模仿创新或技术扩散的方式本身上,出现创新。
模仿并不是互联网的专利。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模仿当作创新的一种特别形式。
中国古代与创新关系最密切的“信息产业”,主要是写诗。
模仿谁呢?李、杜模仿的都是谢灵运。
回复该发言
好的模仿与坏的模仿,界线在什么地方?用台湾学者吕正惠评杜诗的标准可以参考:“杜甫承袭了谢灵运这一特质,并加以发展,加以‘再创造’,从而使得这种文字工夫产生新的面目,并扩大使用到更广泛的内容上。”这里的评价指标包括:有没有发展,有没有再创造,有没有产生新的面目,有没有扩大用处。
不能把中国互联网企业对于跨国公司竞争的成功,简单归结为本地人更了解市场。与传统产业在模仿上进行横向对比就可以发现,中国互联网业应是优等生。因为在商业领域,也有许多传统企业想模仿沃尔玛、肯德基,但学成并超过模仿对象的,几乎还没有看到。他们也像中国互联网人一样熟悉本地市场,但为什么最后鸡飞蛋打了呢?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中国互联网业在模仿中,普遍有重新制订游戏规则的本能举动,发展和再创造主要在这个方面;而传统产业更多是单纯拿来,外在地模仿。
再说对于扩散创新的强调。
人人都知道自主创新好,日本和英国不知道吗?不是。明明知道,却选择扩散创新,主要是从本国实际出发的结果,认为在一定阶段,扩散创新的实际效果更好。
中国互联网也是这样。虽然TCP/IP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网络技术的扩散应用,使中国网民发展到4.2亿,超过美国总人口;浏览器也不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但中国人跟随推出了UCWEB、安全浏览器等,实际效果也不错。
自主创新、原创、首创,这些都是将来要大力提倡的。但人们还有另外一样要比的东西:看哪个国家能把现在技术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中国互联网恰恰在这个方面,走到了各国的前面。印度、印尼也是人口大国,但他们并没有将互联网技术发挥到中国这样的应用程度。
实际上,模仿和扩散,实际是知识融合和分享的过程。有可能成为有别于知识产权的另外一种生产方式,这就是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生产方式。以众包为例,它是共享式的知识生产方式,开放源代码就是它的成功实践。以开放源代码的原理进行技术扩散,就不仅仅是模仿了,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创造。自主创新如果理解为众包模式的创新,也可能从闭关修炼式的知识小生产,转化为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共同创新的网络智慧创新。
除了模仿,中国互联网必须有自己的自主创新。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创新,特别是系统级、平台级的创新,例如在人工智能、位置服务等关系搜索引擎、移动互联网等重大市场机会的技术方面。在商业方面,要突破服务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改变中国社会资本稀缺造成的商业障碍。
模仿者,这个词在不同人的口中有着不同的褒贬含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模仿当作创新的一种特别形式。
中国互联网虽然技术创新能力稍弱,但商业创新能力较强,完全有可能在模仿创新或技术扩散的方式本身上,出现创新。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一味模仿只能带来垄断、导致丧失机会和价值理念错位。
模仿者生中国互联网完全有可能在模仿创新或技术扩散的方式本身上,出现创新。
模仿并不是互联网的专利。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模仿当作创新的一种特别形式。
中国古代与创新关系最密切的“信息产业”,主要是写诗。
模仿谁呢?李、杜模仿的都是谢灵运。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李诗如“秋日何苍然,际海俱澄鲜”,模仿的是谢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杜诗“衾枕成芜没,池塘作弃捐”,模仿的是谢诗“衾枕昧节候……池塘生春草”。
然而,谢灵运本身就以模仿著称于古代创意产业。
不过,对谢、李、杜这般做诗高手来说,模仿并非技穷,而是创新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此可见,模仿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模仿别人,能不能以我为主。
西方国家同样十分推崇模仿,而不像我们媒体带有目的的宣传那样,似乎只讲自主创新。
研究发现,日本在1970年至1993年间技术扩散对生产率的影响,大于直接研发投入的影响。
由此可见,模仿即使在日本、英国这样的一流发达国家中,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再看中国互联网中的模仿。
一种重要现象,是模仿者比被模仿对象更加高明。
中国互联网虽然技术创新能力稍弱,但商业创新能力较强。
当然,也有许多模仿者,模仿得不怎么样,说得不好听,叫抄袭。
好的模仿与坏的模仿,界线在什么地方?用台湾学者吕正惠评杜诗的标准可以参考:“杜甫承袭了谢灵运这一特质,并加以发展,加以‘再创造’,从而使得这种文字工夫产生新的面目,并扩大使用到更广泛的内容上。
不能把中国互联网企业对于跨国公司竞争的成功,简单归结为本地人更了解市场。
再说对于扩散创新的强调。
人人都知道自主创新好,日本和英国不知道吗?不是。
中国互联网也是这样。
自主创新、原创、首创,这些都是将来要大力提倡的。
实际上,模仿和扩散,实际是知识融合和分享的过程。
除了模仿,中国互联网必须有自己的自主创新。
模仿者乐园
山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急功近利的心态,高昂的原创成本、不充分的竞争环境……多重因素构成了当今互联网企业创业的真实环境。互联网是否变成了模仿者的乐园,创新者的失乐园?
“你的项目属于‘本土式’的创新,这种商业模式早在2000年已经就有不少人做过了。”看着眼前的融资计划书,朱啸虎的眉头微微皱紧。在他看来,不少国内的互联网创业者所谓的“创新”,并没有带来太多令人兴奋的实质性变化。
这一幕发生在8月初的一个下午。“人脉库”创始人朱义禄带着他的创业项目见到了美国硅谷的老牌风险投资基金金沙江投资合伙人朱啸虎。面对质疑,朱义禄解释:“事实上我们做的有所不同,这既是一个人脉搜索引擎,又是一个基于中小企业用户的商务社交的平台。相比阿里的人脉通、若邻而言,我们更加细分、专注。”
他的陈述最终还是没能打动这位投资人。“人脉社交往往是供需不平衡,乙方求甲方,剃头挑子一头热。”在朱啸虎看来,“这个模式已经被证明很多次了,特别是在细分行业里,找人其实很容易,需求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相比诸如“人脉库”这种有待成熟、创新力也许并不“强悍”的创业型公司,朱啸虎向记者坦言,风险投资者们无疑更青睐那些已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美国的互联网至少领先中国3-5年,运用国外的成功模式,找一个中国的团队,是规避高风险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在两个月前,金沙江创投两度战略投资一家名为拉手网的团购网站。
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十几年发展的快车道上,始终是模仿者狂欢的“乐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几乎国外所有成功的互联网模式都能在中国市场找到成功的“克隆版”——新浪、搜狐模仿Yahoo,腾讯QQ模仿ICQ,淘宝模仿ebay,人人、开心模仿Facebook,优酷、土豆模仿YouTube,美团模仿Groupon,新浪微博模仿Twitter,立方网模仿Foursquare……这对于尚处弱势的中国互联网创新者而言,似乎意味着更加艰难时刻的到来。
回复该发言
然而,谢灵运本身就以模仿著称于古代创意产业。
不过,对谢、李、杜这般做诗高手来说,模仿并非技穷,而是创新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此可见,模仿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模仿别人,能不能以我为主。
西方国家同样十分推崇模仿,而不像我们媒体带有目的的宣传那样,似乎只讲自主创新。
研究发现,日本在1970年至1993年间技术扩散对生产率的影响,大于直接研发投入的影响。
由此可见,模仿即使在日本、英国这样的一流发达国家中,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再看中国互联网中的模仿。
一种重要现象,是模仿者比被模仿对象更加高明。
中国互联网虽然技术创新能力稍弱,但商业创新能力较强。
当然,也有许多模仿者,模仿得不怎么样,说得不好听,叫抄袭。
好的模仿与坏的模仿,界线在什么地方?用台湾学者吕正惠评杜诗的标准可以参考:“杜甫承袭了谢灵运这一特质,并加以发展,加以‘再创造’,从而使得这种文字工夫产生新的面目,并扩大使用到更广泛的内容上。
不能把中国互联网企业对于跨国公司竞争的成功,简单归结为本地人更了解市场。
再说对于扩散创新的强调。
人人都知道自主创新好,日本和英国不知道吗?不是。
中国互联网也是这样。
自主创新、原创、首创,这些都是将来要大力提倡的。
实际上,模仿和扩散,实际是知识融合和分享的过程。
除了模仿,中国互联网必须有自己的自主创新。
模仿者乐园
山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急功近利的心态,高昂的原创成本、不充分的竞争环境……多重因素构成了当今互联网企业创业的真实环境。互联网是否变成了模仿者的乐园,创新者的失乐园?
“你的项目属于‘本土式’的创新,这种商业模式早在2000年已经就有不少人做过了。”看着眼前的融资计划书,朱啸虎的眉头微微皱紧。在他看来,不少国内的互联网创业者所谓的“创新”,并没有带来太多令人兴奋的实质性变化。
这一幕发生在8月初的一个下午。“人脉库”创始人朱义禄带着他的创业项目见到了美国硅谷的老牌风险投资基金金沙江投资合伙人朱啸虎。面对质疑,朱义禄解释:“事实上我们做的有所不同,这既是一个人脉搜索引擎,又是一个基于中小企业用户的商务社交的平台。相比阿里的人脉通、若邻而言,我们更加细分、专注。”
他的陈述最终还是没能打动这位投资人。“人脉社交往往是供需不平衡,乙方求甲方,剃头挑子一头热。”在朱啸虎看来,“这个模式已经被证明很多次了,特别是在细分行业里,找人其实很容易,需求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相比诸如“人脉库”这种有待成熟、创新力也许并不“强悍”的创业型公司,朱啸虎向记者坦言,风险投资者们无疑更青睐那些已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美国的互联网至少领先中国3-5年,运用国外的成功模式,找一个中国的团队,是规避高风险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在两个月前,金沙江创投两度战略投资一家名为拉手网的团购网站。
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十几年发展的快车道上,始终是模仿者狂欢的“乐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几乎国外所有成功的互联网模式都能在中国市场找到成功的“克隆版”——新浪、搜狐模仿Yahoo,腾讯QQ模仿ICQ,淘宝模仿ebay,人人、开心模仿Facebook,优酷、土豆模仿YouTube,美团模仿Groupon,新浪微博模仿Twitter,立方网模仿Foursquare……这对于尚处弱势的中国互联网创新者而言,似乎意味着更加艰难时刻的到来。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无克隆,不互联网
4.2亿——这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7月再度刷新的一组中国互联网网民数据。我们坐拥全球基数最大的互联网民,但是与网民数量相匹配的中国互联网创新却乏善可陈。
“创新不是互联网的主体,主体还是模仿。”互联网专家刘兴亮如是评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模仿,可能就没有今天发展如此迅速的中国互联网。”毕竟,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发展、繁荣也是美国领头,自然很多新技术、应用、模式诞生于美国,既然他们有着先发优势、有现成的成功模式,有什么理由不复制到中国市场来?所以中国互联网行业在总体上看属于追随者。
比起“寥寥无几”的创新者,做“模仿者”无疑是件“幸福”的事情。通过模仿国外成功产品服务和网站,再加以改进,稍微创新,几乎都不用完全开发全新的产品,既节约成本,又缩小运营周期。无论是最初的门户、邮箱,还是现在日益火爆的团购,“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
造成“模仿风行、原创失势”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和业界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无关系。“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过风险投资的参与和支持,而风投的重要口味之一便是用海外成功上市的企业作为标尺来衡量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这种口味决定了中国互联网企业不得不去模仿。” 缔元信副总裁梅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分析。
也许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引领互联网走向成功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互联网迈向下一步的绊脚石。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旦美国互联网创造出新的想法和模式,中国市场就会马上出现一群人迅速抄袭,接着风投紧随,互联网的投资“公式”就此形成:抄袭美国模式+中国空白市场+风险投资,通过铺天盖地的宣传以及用户的急速膨胀,迅速构建出一个初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以期待上市或者售出,赚取不菲的“快钱”。
以实用为导向的现实标准与鼓励创新的理想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不排除中国本土互联网创业者自身创业思想的内在局限性,这可能也是风投公司偏好模仿公司的一个直接原因。但对于刚起步的中国创业者来说,最好的点子可能就是山寨模式。这种风气让中国互联网市场充满投机,目前蜂拥而至的团购大战,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而梅涛也分析:“这种模式一是不利于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创新,二是不利于后续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最近网易CEO丁磊呛声华尔街分析师就能看出,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依然是海外投资者看不懂和难以理解的。”
即使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仍需要时间去证明自己。以成功借壳上市的酷6传媒为例,根据此前财报,今年第二季度亏损逾千万美元。而最新出任酷6董事长的吴征也表示,上任后将解决此前酷6单一的营收模式。
而从几年前开始盛行的的SNS热潮也正在“退烧”,先是曾获得3300万美元风险投资的社交网站360圈黯然关门,后有蚂蚁网宣布因资金链断裂而关站,足以证明商业模式探索不力将成为越来越多网站的致命危机。
模仿者乐园山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急功近利的心态,高昂的原创成本、不充分的竞争环境……多重因素构成了当今互联网企业创业的真实环境。
“你的项目属于‘本土式’的创新,这种商业模式早在2000年已经就有不少人做过了。
这一幕发生在8月初的一个下午。
他的陈述最终还是没能打动这位投资人。
相比诸如“人脉库”这种有待成熟、创新力也许并不“强悍”的创业型公司,朱啸虎向记者坦言,风险投资者们无疑更青睐那些已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
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十几年发展的快车道上,始终是模仿者狂欢的“乐园”。
回复该发言
4.2亿——这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7月再度刷新的一组中国互联网网民数据。我们坐拥全球基数最大的互联网民,但是与网民数量相匹配的中国互联网创新却乏善可陈。
“创新不是互联网的主体,主体还是模仿。”互联网专家刘兴亮如是评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模仿,可能就没有今天发展如此迅速的中国互联网。”毕竟,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发展、繁荣也是美国领头,自然很多新技术、应用、模式诞生于美国,既然他们有着先发优势、有现成的成功模式,有什么理由不复制到中国市场来?所以中国互联网行业在总体上看属于追随者。
比起“寥寥无几”的创新者,做“模仿者”无疑是件“幸福”的事情。通过模仿国外成功产品服务和网站,再加以改进,稍微创新,几乎都不用完全开发全新的产品,既节约成本,又缩小运营周期。无论是最初的门户、邮箱,还是现在日益火爆的团购,“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
造成“模仿风行、原创失势”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和业界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无关系。“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过风险投资的参与和支持,而风投的重要口味之一便是用海外成功上市的企业作为标尺来衡量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这种口味决定了中国互联网企业不得不去模仿。” 缔元信副总裁梅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分析。
也许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引领互联网走向成功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互联网迈向下一步的绊脚石。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旦美国互联网创造出新的想法和模式,中国市场就会马上出现一群人迅速抄袭,接着风投紧随,互联网的投资“公式”就此形成:抄袭美国模式+中国空白市场+风险投资,通过铺天盖地的宣传以及用户的急速膨胀,迅速构建出一个初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以期待上市或者售出,赚取不菲的“快钱”。
以实用为导向的现实标准与鼓励创新的理想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不排除中国本土互联网创业者自身创业思想的内在局限性,这可能也是风投公司偏好模仿公司的一个直接原因。但对于刚起步的中国创业者来说,最好的点子可能就是山寨模式。这种风气让中国互联网市场充满投机,目前蜂拥而至的团购大战,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而梅涛也分析:“这种模式一是不利于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创新,二是不利于后续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最近网易CEO丁磊呛声华尔街分析师就能看出,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依然是海外投资者看不懂和难以理解的。”
即使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仍需要时间去证明自己。以成功借壳上市的酷6传媒为例,根据此前财报,今年第二季度亏损逾千万美元。而最新出任酷6董事长的吴征也表示,上任后将解决此前酷6单一的营收模式。
而从几年前开始盛行的的SNS热潮也正在“退烧”,先是曾获得3300万美元风险投资的社交网站360圈黯然关门,后有蚂蚁网宣布因资金链断裂而关站,足以证明商业模式探索不力将成为越来越多网站的致命危机。
模仿者乐园山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急功近利的心态,高昂的原创成本、不充分的竞争环境……多重因素构成了当今互联网企业创业的真实环境。
“你的项目属于‘本土式’的创新,这种商业模式早在2000年已经就有不少人做过了。
这一幕发生在8月初的一个下午。
他的陈述最终还是没能打动这位投资人。
相比诸如“人脉库”这种有待成熟、创新力也许并不“强悍”的创业型公司,朱啸虎向记者坦言,风险投资者们无疑更青睐那些已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
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十几年发展的快车道上,始终是模仿者狂欢的“乐园”。
回复该发言
5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无克隆,不互联网4.2亿——这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7月再度刷新的一组中国互联网网民数据。
“创新不是互联网的主体,主体还是模仿。
比起“寥寥无几”的创新者,做“模仿者”无疑是件“幸福”的事情。
造成“模仿风行、原创失势”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和业界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无关系。
也许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引领互联网走向成功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互联网迈向下一步的绊脚石。
以实用为导向的现实标准与鼓励创新的理想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即使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仍需要时间去证明自己。
而从几年前开始盛行的的SNS热潮也正在“退烧”,先是曾获得3300万美元风险投资的社交网站360圈黯然关门,后有蚂蚁网宣布因资金链断裂而关站,足以证明商业模式探索不力将成为越来越多网站的致命危机。
创新“失乐园”
如果没有良好的土壤去培育,再优秀的创新“种子”也难以成长。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业界人士对于目前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现状表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
“中国互联网自主创新弱确实是一个问题”,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如是评价。他认为,“核心技术的不掌握,深层原因一是体制转变时期的不适应,既不能再搞举国体制,市场自发投入研发的机制又弱,风险投资体制未服水土;二是积累的薄弱,事情变化总有个过程。”但他同时乐观地认为,“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创新能力稍弱,但商业创新能力较强。对比其它行业就可以比较出来,许多外商进入领域,民族企业都失败了,但在中国互联网领域,情况倒了过来。”
刘兴亮的观点却更为悲观,“那种靠一个idea就可以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靠一个PPT就能从VC那儿骗到资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新技术新应用遍地开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打招唿都是‘有什么好想法、好项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他看来,支撑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创新力,已经没有前些年的那种势头,那些让人们兴奋的新技术新应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少。
为什么在拥有4.2亿网民的互联网市场没有出现像苹果、Twitter、YouTube那样以自主创新闻名的企业?客观地说,在中国,互联网创新成本无疑很高。百度、新浪、腾讯、淘宝等诸多巨头们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再加上中国市场普遍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于是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创业者们辛辛苦苦干了两三年,最后却发现是为巨头做了嫁衣,自己什么也捞不到。刘兴亮坦言,巨头“通吃”、“摘果实”已然成为如今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一个通病。
模仿并没有错,但是当互联网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更需要有责任的创新和扩张。但由于互联网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淡漠,几乎让“抄袭”模式成为一道无解的题。当某一种互联网模式火爆出世,国外的通常做法是选择收购,例如Google收购了Blog.com、YouTube,Amazon收购Zappose……但在国内,巨头企业选择的做法则是“复制、粘贴”。微博火了,大家都开始做微博;团购火了,巨头们又一拥而上做团购……这种通过模仿对手再打败对手的竞争方式已经成为业界的常态。
一项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互联网创业的艰难。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6月,中国的网站数从去年年底的323万个减少到279万个,而其中近8成网站的处于闲置状态。
回复该发言
“创新不是互联网的主体,主体还是模仿。
比起“寥寥无几”的创新者,做“模仿者”无疑是件“幸福”的事情。
造成“模仿风行、原创失势”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和业界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无关系。
也许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引领互联网走向成功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互联网迈向下一步的绊脚石。
以实用为导向的现实标准与鼓励创新的理想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即使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仍需要时间去证明自己。
而从几年前开始盛行的的SNS热潮也正在“退烧”,先是曾获得3300万美元风险投资的社交网站360圈黯然关门,后有蚂蚁网宣布因资金链断裂而关站,足以证明商业模式探索不力将成为越来越多网站的致命危机。
创新“失乐园”
如果没有良好的土壤去培育,再优秀的创新“种子”也难以成长。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业界人士对于目前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现状表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
“中国互联网自主创新弱确实是一个问题”,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如是评价。他认为,“核心技术的不掌握,深层原因一是体制转变时期的不适应,既不能再搞举国体制,市场自发投入研发的机制又弱,风险投资体制未服水土;二是积累的薄弱,事情变化总有个过程。”但他同时乐观地认为,“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创新能力稍弱,但商业创新能力较强。对比其它行业就可以比较出来,许多外商进入领域,民族企业都失败了,但在中国互联网领域,情况倒了过来。”
刘兴亮的观点却更为悲观,“那种靠一个idea就可以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靠一个PPT就能从VC那儿骗到资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新技术新应用遍地开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打招唿都是‘有什么好想法、好项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他看来,支撑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创新力,已经没有前些年的那种势头,那些让人们兴奋的新技术新应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少。
为什么在拥有4.2亿网民的互联网市场没有出现像苹果、Twitter、YouTube那样以自主创新闻名的企业?客观地说,在中国,互联网创新成本无疑很高。百度、新浪、腾讯、淘宝等诸多巨头们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再加上中国市场普遍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于是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创业者们辛辛苦苦干了两三年,最后却发现是为巨头做了嫁衣,自己什么也捞不到。刘兴亮坦言,巨头“通吃”、“摘果实”已然成为如今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一个通病。
模仿并没有错,但是当互联网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更需要有责任的创新和扩张。但由于互联网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淡漠,几乎让“抄袭”模式成为一道无解的题。当某一种互联网模式火爆出世,国外的通常做法是选择收购,例如Google收购了Blog.com、YouTube,Amazon收购Zappose……但在国内,巨头企业选择的做法则是“复制、粘贴”。微博火了,大家都开始做微博;团购火了,巨头们又一拥而上做团购……这种通过模仿对手再打败对手的竞争方式已经成为业界的常态。
一项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互联网创业的艰难。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6月,中国的网站数从去年年底的323万个减少到279万个,而其中近8成网站的处于闲置状态。
回复该发言
6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的确,通过以小博大方式获得“巨大成功”的门槛已经比10年高了很多。“这就像1990年代初期,一个根本不懂股票投资的老大爷可能会因为歪打乱撞地买了几支股票而一夜暴富,而今天这种事几乎不可能发生了一样。”梅涛说。
微创新
“许多人问我面对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淘宝怎么竞争,骂他们没有意义,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比他们更创新,比腾讯更加微创新,更加聚焦,行动更快。”身为天使投资人以及360公司董事长的周鸿,并不赞同所谓“站长已死”这种悲观的论调。“鲨鱼旁边还经常有小鱼的存在,Google常常自励要保持小公司的经营方式和做事方法。创新是对的,模仿也不可避免。重要的是,你是模仿别人,还是被别人模仿。这很重要!”
“不创新,就死亡”。这句流传业界的铁律不仅说明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也道出了企业生存的根本,笑到最后的多半是率先做出大胆尝试的企业。而对于未来更多的互联网创业者来说,微创新将是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
“技术创新叫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产品界面的创新,用户体验的改进,我就认为这种创新也是创新,而从现在的互联网来看,互联网从技术驱动走向消费者导向驱动,所以用户体验的创新往往会变成新互联网应用能否得到用户欢迎的决定性力量,这种创新叫微创新。”周鸿如是定义。
由此来看,创新与模仿其实并不矛盾。正如日本经济的腾飞离不开模仿一样,模仿是为了更好的超越。互联网更提倡的是,“聪明的引进,并不断地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对此提出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创造性的模仿是“创造性仿制者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创造性模仿仍具有创造性,它是利用他人的成功,因为创造性模仿是从市场而不是产品入手,从顾客而不是从生产者入手。它既是以市场为中心,又是受市场驱动。”
任何简单一味的模仿只有死路一条。弱者的生存模式,更重要的是在深刻了解市场的情况下,主动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选择有智慧的市场策略。这也正是有人推崇“山寨精神”的重要原因——山寨的过程,也是快速学习、吸收的过程,后来者只有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并与自身的优势及环境因素相结合,形成特色产品和独特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后来者居上。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巨头们表面看似“模仿”,其背后和细节中都不乏中国互联网行业特色的微创新——腾讯早期虽然脱胎于ICQ,但其后来的发展之路,如与移动通信的结合以及虚拟物品交易却是ICQ没有走过的;聚合大量传统媒体的内容创立“新闻门户”属于新浪的独创,新闻在早期的Yahoo时代并没有如此突出的地位;淘宝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免费模式吸引了海量的商户进场开店,之后又以售卖淘宝内部广告位的方式获取业务收入,并开发了第三方支付工具来支持其电子商务……这些微创新的结果往往令那些盲目的跟风者们难以望其项背。
乐观地看,与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创新周期更短,因此,每一次技术创新都可能创造一些新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行业依然会是“创业者的乐园”。不过,对于多数想借助互联网来创业的人来说,自由放任的时代正在过去,互联网企业必须学会“带着锁链跳舞”,而创业的归宿已经不再是玩资本游戏,而是真正做实业了。
创新“失乐园”如果没有良好的土壤去培育,再优秀的创新“种子”也难以成长。
“中国互联网自主创新弱确实是一个问题”,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如是评价。
回复该发言
微创新
“许多人问我面对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淘宝怎么竞争,骂他们没有意义,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比他们更创新,比腾讯更加微创新,更加聚焦,行动更快。”身为天使投资人以及360公司董事长的周鸿,并不赞同所谓“站长已死”这种悲观的论调。“鲨鱼旁边还经常有小鱼的存在,Google常常自励要保持小公司的经营方式和做事方法。创新是对的,模仿也不可避免。重要的是,你是模仿别人,还是被别人模仿。这很重要!”
“不创新,就死亡”。这句流传业界的铁律不仅说明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也道出了企业生存的根本,笑到最后的多半是率先做出大胆尝试的企业。而对于未来更多的互联网创业者来说,微创新将是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
“技术创新叫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产品界面的创新,用户体验的改进,我就认为这种创新也是创新,而从现在的互联网来看,互联网从技术驱动走向消费者导向驱动,所以用户体验的创新往往会变成新互联网应用能否得到用户欢迎的决定性力量,这种创新叫微创新。”周鸿如是定义。
由此来看,创新与模仿其实并不矛盾。正如日本经济的腾飞离不开模仿一样,模仿是为了更好的超越。互联网更提倡的是,“聪明的引进,并不断地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对此提出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创造性的模仿是“创造性仿制者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创造性模仿仍具有创造性,它是利用他人的成功,因为创造性模仿是从市场而不是产品入手,从顾客而不是从生产者入手。它既是以市场为中心,又是受市场驱动。”
任何简单一味的模仿只有死路一条。弱者的生存模式,更重要的是在深刻了解市场的情况下,主动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选择有智慧的市场策略。这也正是有人推崇“山寨精神”的重要原因——山寨的过程,也是快速学习、吸收的过程,后来者只有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并与自身的优势及环境因素相结合,形成特色产品和独特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后来者居上。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巨头们表面看似“模仿”,其背后和细节中都不乏中国互联网行业特色的微创新——腾讯早期虽然脱胎于ICQ,但其后来的发展之路,如与移动通信的结合以及虚拟物品交易却是ICQ没有走过的;聚合大量传统媒体的内容创立“新闻门户”属于新浪的独创,新闻在早期的Yahoo时代并没有如此突出的地位;淘宝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免费模式吸引了海量的商户进场开店,之后又以售卖淘宝内部广告位的方式获取业务收入,并开发了第三方支付工具来支持其电子商务……这些微创新的结果往往令那些盲目的跟风者们难以望其项背。
乐观地看,与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创新周期更短,因此,每一次技术创新都可能创造一些新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行业依然会是“创业者的乐园”。不过,对于多数想借助互联网来创业的人来说,自由放任的时代正在过去,互联网企业必须学会“带着锁链跳舞”,而创业的归宿已经不再是玩资本游戏,而是真正做实业了。
创新“失乐园”如果没有良好的土壤去培育,再优秀的创新“种子”也难以成长。
“中国互联网自主创新弱确实是一个问题”,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如是评价。
回复该发言
7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刘兴亮的观点却更为悲观,“那种靠一个idea就可以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靠一个PPT就能从VC那儿骗到资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新技术新应用遍地开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打招唿都是‘有什么好想法、好项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他看来,支撑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创新力,已经没有前些年的那种势头,那些让人们兴奋的新技术新应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少。
为什么在拥有4.2亿网民的互联网市场没有出现像苹果、Twitter、YouTube那样以自主创新闻名的企业?客观地说,在中国,互联网创新成本无疑很高。
模仿并没有错,但是当互联网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更需要有责任的创新和扩张。
一项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互联网创业的艰难。
的确,通过以小博大方式获得“巨大成功”的门槛已经比10年高了很多。
微创新“许多人问我面对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淘宝怎么竞争,骂他们没有意义,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比他们更创新,比腾讯更加微创新,更加聚焦,行动更快。
“不创新,就死亡”。
“技术创新叫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产品界面的创新,用户体验的改进,我就认为这种创新也是创新,而从现在的互联网来看,互联网从技术驱动走向消费者导向驱动,所以用户体验的创新往往会变成新互联网应用能否得到用户欢迎的决定性力量,这种创新叫微创新。
由此来看,创新与模仿其实并不矛盾。
任何简单一味的模仿只有死路一条。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巨头们表面看似“模仿”,其背后和细节中都不乏中国互联网行业特色的微创新——腾讯早期虽然脱胎于ICQ,但其后来的发展之路,如与移动通信的结合以及虚拟物品交易却是ICQ没有走过的;聚合大量传统媒体的内容创立“新闻门户”属于新浪的独创,新闻在早期的Yahoo时代并没有如此突出的地位;淘宝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免费模式吸引了海量的商户进场开店,之后又以售卖淘宝内部广告位的方式获取业务收入,并开发了第三方支付工具来支持其电子商务……这些微创新的结果往往令那些盲目的跟风者们难以望其项背。
乐观地看,与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创新周期更短,因此,每一次技术创新都可能创造一些新的机会。
模仿英雄
国内十多年互联网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模仿再创新再模仿的过程,腾讯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模仿英雄。
回望互联网在过去十多年的成长起伏,让人看到一条模仿创新的脉络。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十多年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幅剪影,对一个行业来说,十多年则可能使它经历从萌芽到兴盛的一次涅。
十多年的互联网历程,从最初怀着对互联网的憧憬向往,到模仿国外互联网企业模式认真做实事并适时创新,到如今互联网内部以及和外界的不断融合。其间,也淘洗出来一批互联网的模仿英雄,腾讯、新浪、人人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尤以腾讯的模仿创新最具典型,虽然最初模仿ICQ,却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增值盈利之路,反超了ICQ,成为全球范围的互联网巨擘。
虽然业界质疑腾讯模仿的声音甚嚣尘上,但多说无益。“马化腾的模仿创新只要不违法也没有关系,微软当初也是这样的。”金山创始人之一、多玩游戏网董事长雷军如是说。其实不仅微软,海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互联网企业,也是走借鉴式创新之路,口诛笔伐腾讯并无实际意义。
回复该发言
为什么在拥有4.2亿网民的互联网市场没有出现像苹果、Twitter、YouTube那样以自主创新闻名的企业?客观地说,在中国,互联网创新成本无疑很高。
模仿并没有错,但是当互联网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更需要有责任的创新和扩张。
一项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互联网创业的艰难。
的确,通过以小博大方式获得“巨大成功”的门槛已经比10年高了很多。
微创新“许多人问我面对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淘宝怎么竞争,骂他们没有意义,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比他们更创新,比腾讯更加微创新,更加聚焦,行动更快。
“不创新,就死亡”。
“技术创新叫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产品界面的创新,用户体验的改进,我就认为这种创新也是创新,而从现在的互联网来看,互联网从技术驱动走向消费者导向驱动,所以用户体验的创新往往会变成新互联网应用能否得到用户欢迎的决定性力量,这种创新叫微创新。
由此来看,创新与模仿其实并不矛盾。
任何简单一味的模仿只有死路一条。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巨头们表面看似“模仿”,其背后和细节中都不乏中国互联网行业特色的微创新——腾讯早期虽然脱胎于ICQ,但其后来的发展之路,如与移动通信的结合以及虚拟物品交易却是ICQ没有走过的;聚合大量传统媒体的内容创立“新闻门户”属于新浪的独创,新闻在早期的Yahoo时代并没有如此突出的地位;淘宝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免费模式吸引了海量的商户进场开店,之后又以售卖淘宝内部广告位的方式获取业务收入,并开发了第三方支付工具来支持其电子商务……这些微创新的结果往往令那些盲目的跟风者们难以望其项背。
乐观地看,与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创新周期更短,因此,每一次技术创新都可能创造一些新的机会。
模仿英雄
国内十多年互联网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模仿再创新再模仿的过程,腾讯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模仿英雄。
回望互联网在过去十多年的成长起伏,让人看到一条模仿创新的脉络。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十多年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幅剪影,对一个行业来说,十多年则可能使它经历从萌芽到兴盛的一次涅。
十多年的互联网历程,从最初怀着对互联网的憧憬向往,到模仿国外互联网企业模式认真做实事并适时创新,到如今互联网内部以及和外界的不断融合。其间,也淘洗出来一批互联网的模仿英雄,腾讯、新浪、人人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尤以腾讯的模仿创新最具典型,虽然最初模仿ICQ,却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增值盈利之路,反超了ICQ,成为全球范围的互联网巨擘。
虽然业界质疑腾讯模仿的声音甚嚣尘上,但多说无益。“马化腾的模仿创新只要不违法也没有关系,微软当初也是这样的。”金山创始人之一、多玩游戏网董事长雷军如是说。其实不仅微软,海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互联网企业,也是走借鉴式创新之路,口诛笔伐腾讯并无实际意义。
回复该发言
8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因为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要学会去运用已经证明为有效的成功方法。因此模仿不是坏事,一般地说,在模仿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造,同时通过模仿,积累经验,就能逐渐创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好东西。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模仿是学习创作的初期准备阶段,人们最认可的还是创新,而腾讯无疑也做到了模仿与创新的完好结合。
模仿ICQ,超越ICQ
1996年,ICQ经由以色列的几个开发狂人研究出来,后被AOL于1998年耗资4亿美元收购。凭借其好记的口号式样名称ICQ(I seek you),触动了90年代末大多数离群索居的人们的心灵。可以说,ICQ从出道之日便赢得高朋满座,成为即时通讯领域里响当当的头号种子。
而就在两年后,QQ以曾经的OICQ名字出现了,这个形式的出现一直让人费解,也是引来“侵犯版权”事件的根源:直接在ICQ前头加个圈,就开始推出自己的产品。但不管怎样,QQ并没因这场风波损失多少,反而走得更加顺风顺水。因版权一案将名称由OICQ改为QQ之后,反而名称更容易记忆,日渐变得街头巷尾人尽皆知。
事情令人大跌眼镜之处还不止于此,在QQ疯狂崛起并迅猛发展的同时,身为鼻祖的ICQ经营状况却呈现江河日下态势,因为其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今年4月,AOL以1.8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俄罗斯投资公司DST,相比收购时的4亿美元,这确实是一笔令人叹惋的买卖。目前ICQ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约为3200万,其中25%来自俄罗斯。当时竞购ICQ的队伍中,腾讯也算一员,其实倘若腾讯真直接购得ICQ,或许能有让其翻盘逆转的机会也未可知。不过最终腾讯依然通过收购DST10%股份,从而间接持有了ICQ的股份。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话固然不假,但其实QQ更多的还是模仿上的创新,OICQ的惨淡与QQ也并无关系。如今,放眼即时通信领域,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内,腾讯QQ都已是当仁不让的大哥大。也许有人会讲虽不值得再提垂死的老字辈ICQ,但MSN在覆盖范围还是比QQ更广。但试问一下,MSN有红钻、蓝钻,以及层出不穷的应用吗?这些都是足以让MSN潜心钻研学习好久也未必能掌握的。
无疑,腾讯在模仿创新的路上,如今已发展成为即时通讯、门户网站、在线娱乐、网络游戏等等方面建树颇丰的多栖明星。
苦乐模仿路
再看这些年全球互联网业的风云变幻,Yahoo日渐势微,Google拔地而起、Facebook悄然蔓延,YouTube汹涌而至。与此同时,腾讯QQ十年来一直攥着最广泛的用户资源,试图将QQ这个平台打造成最赚钱的机器,而当不断有人在质疑QQ能否再玩出新花样的时候,QQ还是给了人们惊奇。或许腾讯QQ也有失误的时候,譬如QQ凭借用户资源,原本可以在人人网、开心网之前就先发占据SNS市场,但却停步在外表光鲜却不甚方便的QQ空间,如今只得落于开心网和人人网之后紧紧追随,错失了独占SNS鳌头的机会。
网络数据公司缔元信(万瑞数据)高级分析师于明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腾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庞大的、粘性强的用户群。这样就可以极大的降低了推广的成本,如果贸然的去尝试一个新的领域,风险相对较高。当其它企业摸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后,腾讯可以迅速低成本的切入,然后通过低成本的拓展优势迅速占领市场。而其它企业在探索的时候已经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个时候腾讯的运营优势就非常明显,双方拥有同样的产品,腾讯则容易拥有更多的用户,更快的占领市场。
回复该发言
模仿ICQ,超越ICQ
1996年,ICQ经由以色列的几个开发狂人研究出来,后被AOL于1998年耗资4亿美元收购。凭借其好记的口号式样名称ICQ(I seek you),触动了90年代末大多数离群索居的人们的心灵。可以说,ICQ从出道之日便赢得高朋满座,成为即时通讯领域里响当当的头号种子。
而就在两年后,QQ以曾经的OICQ名字出现了,这个形式的出现一直让人费解,也是引来“侵犯版权”事件的根源:直接在ICQ前头加个圈,就开始推出自己的产品。但不管怎样,QQ并没因这场风波损失多少,反而走得更加顺风顺水。因版权一案将名称由OICQ改为QQ之后,反而名称更容易记忆,日渐变得街头巷尾人尽皆知。
事情令人大跌眼镜之处还不止于此,在QQ疯狂崛起并迅猛发展的同时,身为鼻祖的ICQ经营状况却呈现江河日下态势,因为其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今年4月,AOL以1.8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俄罗斯投资公司DST,相比收购时的4亿美元,这确实是一笔令人叹惋的买卖。目前ICQ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约为3200万,其中25%来自俄罗斯。当时竞购ICQ的队伍中,腾讯也算一员,其实倘若腾讯真直接购得ICQ,或许能有让其翻盘逆转的机会也未可知。不过最终腾讯依然通过收购DST10%股份,从而间接持有了ICQ的股份。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话固然不假,但其实QQ更多的还是模仿上的创新,OICQ的惨淡与QQ也并无关系。如今,放眼即时通信领域,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内,腾讯QQ都已是当仁不让的大哥大。也许有人会讲虽不值得再提垂死的老字辈ICQ,但MSN在覆盖范围还是比QQ更广。但试问一下,MSN有红钻、蓝钻,以及层出不穷的应用吗?这些都是足以让MSN潜心钻研学习好久也未必能掌握的。
无疑,腾讯在模仿创新的路上,如今已发展成为即时通讯、门户网站、在线娱乐、网络游戏等等方面建树颇丰的多栖明星。
苦乐模仿路
再看这些年全球互联网业的风云变幻,Yahoo日渐势微,Google拔地而起、Facebook悄然蔓延,YouTube汹涌而至。与此同时,腾讯QQ十年来一直攥着最广泛的用户资源,试图将QQ这个平台打造成最赚钱的机器,而当不断有人在质疑QQ能否再玩出新花样的时候,QQ还是给了人们惊奇。或许腾讯QQ也有失误的时候,譬如QQ凭借用户资源,原本可以在人人网、开心网之前就先发占据SNS市场,但却停步在外表光鲜却不甚方便的QQ空间,如今只得落于开心网和人人网之后紧紧追随,错失了独占SNS鳌头的机会。
网络数据公司缔元信(万瑞数据)高级分析师于明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腾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庞大的、粘性强的用户群。这样就可以极大的降低了推广的成本,如果贸然的去尝试一个新的领域,风险相对较高。当其它企业摸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后,腾讯可以迅速低成本的切入,然后通过低成本的拓展优势迅速占领市场。而其它企业在探索的时候已经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个时候腾讯的运营优势就非常明显,双方拥有同样的产品,腾讯则容易拥有更多的用户,更快的占领市场。
回复该发言
9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有业内专家分析,QQ聊天软件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网民,从一个模仿ICQ的小小聊天软件到如今的QQ系列产品服务,如今腾讯已经走过了十年的成长历程。在成功的背后,正是腾讯抓住了中国网民的需求和心理,让QQ成为网民必备的聊天工具。
如今极少会有哪个网民没有QQ,甚至不少网民拥有不只一个QQ账号;再上一层,很多网民不满足于有个QQ账号,还有靓号的需求;点开QQ下面的服务图标,QQ会员,蓝钻,红钻,QQ秀一应俱全,然而这些都已不是在模仿,而是在QQ软件用户基础上进行的有益创新,由此反之也更加稳固了用户基础,增强了用户粘性。增值服务让腾讯QQ不断盈利,有了用户基础和资本,便可大胆的模仿各种成功产品,并将其做的更好。
腾讯更为狡猾的创新是在“货币化”上。在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互联网趋势”的报告中屡次看好腾讯,原因就在于其在“虚拟物品销售和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数据显示,通过虚拟物品,腾讯在2009年赚取了高达14亿美元的销售额。
腾讯靠着这种“模仿-超越”的方式迅速取得成功,前段时间腾讯进入了美国《商业周刊》2010年上半年公布的“2010年度全球科技企业一百强”前十名。另有消息说,腾讯一年收益是百度、淘宝和网易收益的一年之和,甚至更多。
的确,在模仿中有创新,能捉住用户的喜好,腾讯也是有很多专利的。飞机是美国人最先发明的,那我们能不能去苛责说现在世界上所有的飞机都是模仿,毫无创新。世界上聊天软件数不胜数,包括世界级微软公司的MSN。可几乎只有腾讯一家公司能通过聊天大规模盈利,这也是它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创新。其他很多公司做聊天软件的公司大都亏本,赔钱赚吆喝。
有专家分析称,当我们把腾讯和深圳的高新产业放在一起思考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毫无疑问,腾讯一直在模仿,也一直在前进。再纵观这一时期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多数完成了模仿时期的原始积累,以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创新的高度。
模仿创新是不二法则
有人因为愤慨腾讯的模仿行为,不禁列举出了腾讯模仿的诸多“罪证”,如腾讯QQ模仿ICQ、腾讯TM模仿MSN、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对战平台模仿浩方对战平台、QQ团队语音模仿UCTalk、腾讯拍拍模仿淘宝、财付通模仿支付宝、QQ拼音输入法模仿搜狗输入法……甚至不能穷尽。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真正成功的企业即使被强大的对手模仿,依旧能坚守住行业的NO.1,淘宝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王者地位不容撼动,支付宝仍然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实力和名气都未曾有丝毫衰减,搜狗输入法依旧是众多网友的首选输入法,用户的青睐和满意程度很高。
模仿成功者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如果一味地用自己的方式来打高尔夫球的话,是不会进步的。学习高尔夫球最快的捷径,就是跟着高尔夫球的技术指导员,扎实地练习基本步骤直至精通。掌握幸运或机遇,也和这很相似,与其靠自己的方式闷着头努力,不如直接去模仿。
或许很多人一提到模仿,就会想到山寨和抄袭,于是对模仿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然则模仿绝非单纯的抄袭和仿制,施夷长技以制夷,模仿更深刻的内涵在于学习,“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我们承认,大量山寨产品的出现让模仿一词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不过互联网却是个特例,通过模仿国内外成功产品服务和网站,再加以改进,稍微创新,不用完全开发全新的产品,既节约成本,又缩小运营周期。这在国内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虽然说互联网还存在大量急功近利的盲目模仿,但是不能不承认模仿在某种程度上对互联网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回复该发言
如今极少会有哪个网民没有QQ,甚至不少网民拥有不只一个QQ账号;再上一层,很多网民不满足于有个QQ账号,还有靓号的需求;点开QQ下面的服务图标,QQ会员,蓝钻,红钻,QQ秀一应俱全,然而这些都已不是在模仿,而是在QQ软件用户基础上进行的有益创新,由此反之也更加稳固了用户基础,增强了用户粘性。增值服务让腾讯QQ不断盈利,有了用户基础和资本,便可大胆的模仿各种成功产品,并将其做的更好。
腾讯更为狡猾的创新是在“货币化”上。在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互联网趋势”的报告中屡次看好腾讯,原因就在于其在“虚拟物品销售和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数据显示,通过虚拟物品,腾讯在2009年赚取了高达14亿美元的销售额。
腾讯靠着这种“模仿-超越”的方式迅速取得成功,前段时间腾讯进入了美国《商业周刊》2010年上半年公布的“2010年度全球科技企业一百强”前十名。另有消息说,腾讯一年收益是百度、淘宝和网易收益的一年之和,甚至更多。
的确,在模仿中有创新,能捉住用户的喜好,腾讯也是有很多专利的。飞机是美国人最先发明的,那我们能不能去苛责说现在世界上所有的飞机都是模仿,毫无创新。世界上聊天软件数不胜数,包括世界级微软公司的MSN。可几乎只有腾讯一家公司能通过聊天大规模盈利,这也是它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创新。其他很多公司做聊天软件的公司大都亏本,赔钱赚吆喝。
有专家分析称,当我们把腾讯和深圳的高新产业放在一起思考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毫无疑问,腾讯一直在模仿,也一直在前进。再纵观这一时期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多数完成了模仿时期的原始积累,以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创新的高度。
模仿创新是不二法则
有人因为愤慨腾讯的模仿行为,不禁列举出了腾讯模仿的诸多“罪证”,如腾讯QQ模仿ICQ、腾讯TM模仿MSN、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对战平台模仿浩方对战平台、QQ团队语音模仿UCTalk、腾讯拍拍模仿淘宝、财付通模仿支付宝、QQ拼音输入法模仿搜狗输入法……甚至不能穷尽。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真正成功的企业即使被强大的对手模仿,依旧能坚守住行业的NO.1,淘宝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王者地位不容撼动,支付宝仍然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实力和名气都未曾有丝毫衰减,搜狗输入法依旧是众多网友的首选输入法,用户的青睐和满意程度很高。
模仿成功者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如果一味地用自己的方式来打高尔夫球的话,是不会进步的。学习高尔夫球最快的捷径,就是跟着高尔夫球的技术指导员,扎实地练习基本步骤直至精通。掌握幸运或机遇,也和这很相似,与其靠自己的方式闷着头努力,不如直接去模仿。
或许很多人一提到模仿,就会想到山寨和抄袭,于是对模仿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然则模仿绝非单纯的抄袭和仿制,施夷长技以制夷,模仿更深刻的内涵在于学习,“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我们承认,大量山寨产品的出现让模仿一词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不过互联网却是个特例,通过模仿国内外成功产品服务和网站,再加以改进,稍微创新,不用完全开发全新的产品,既节约成本,又缩小运营周期。这在国内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虽然说互联网还存在大量急功近利的盲目模仿,但是不能不承认模仿在某种程度上对互联网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回复该发言
10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实战派商业模式咨询师栗学思表示,也许有人会觉得模仿他人商业模式是可耻的事,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百分百模仿成功的案例,几乎所有成功的模仿都是与其他的商业模式和资源嫁接在一起,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形式或内容。即使是同样的商业模式,也不一定都会取得成功,找到了好的商业模式,不仅仍需要不断创新,同时还要坚持对其商业价值的执着追求。腾讯坚持模仿新的商业模式为我所用,并将众多商业模式融合为独特的腾讯模式,使腾讯的商业模式不断完善。
国内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大多源自对国外的模仿,不能随便说谁抄了谁。而且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想实施多元化,腾讯有足够的资金和用户基础实现多元化业务。创新和模仿都是一种寻求成功的手段,成功的创新往往是从模仿开始。模仿创新促进了模仿创新者的创新活动,客观上也推动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细化与变革,是值得提倡的,当然这要以不侵犯前人的权利为前提。借鉴模仿别人的成功理念和经验模式,并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其实就是一种创新。
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几乎都是在模仿中创新,腾讯不是唯一。有业内人士表示,大公司以垄断的形式模仿,的确会扼杀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但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开创,往往也是从模仿大公司开始的。如若单纯认为腾讯的模仿行为扼杀了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有失偏颇。
再看团购、网游、博客、微博等这些商业模式,其初创者均来自海外。这无非是把一些海外成功商业模式引进中国,充其量只算作是早期模仿者,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这些商业模式纳入到自己的创新之中。腾讯在模仿创新中的胜出的原因,除了用户基础优势外,还有就是二次创新,植入了更受欢迎的元素,品牌号召力也使腾讯拥有强大竞争力。
走过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市场完成了他的完美蜕变,而今迈进第二个十年,互联网产业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面对新的产业环境,中国互联网如何开拓创新才能赢得未来?哪些互联网企业将在新10年中引领风骚?虽然有很多问题有待求解,但模仿创新依旧会是不二法则。
模仿英雄国内十多年互联网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模仿再创新再模仿的过程,腾讯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模仿英雄。
回望互联网在过去十多年的成长起伏,让人看到一条模仿创新的脉络。
十多年的互联网历程,从最初怀着对互联网的憧憬向往,到模仿国外互联网企业模式认真做实事并适时创新,到如今互联网内部以及和外界的不断融合。
虽然业界质疑腾讯模仿的声音甚嚣尘上,但多说无益。
因为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要学会去运用已经证明为有效的成功方法。
模仿ICQ,超越ICQ1996年,ICQ经由以色列的几个开发狂人研究出来,后被AOL于1998年耗资4亿美元收购。
而就在两年后,QQ以曾经的OICQ名字出现了,这个形式的出现一直让人费解,也是引来“侵犯版权”事件的根源:直接在ICQ前头加个圈,就开始推出自己的产品。
事情令人大跌眼镜之处还不止于此,在QQ疯狂崛起并迅猛发展的同时,身为鼻祖的ICQ经营状况却呈现江河日下态势,因为其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无疑,腾讯在模仿创新的路上,如今已发展成为即时通讯、门户网站、在线娱乐、网络游戏等等方面建树颇丰的多栖明星。
苦乐模仿路再看这些年全球互联网业的风云变幻,Yahoo日渐势微,Google拔地而起、Facebook悄然蔓延,YouTube汹涌而至。
网络数据公司缔元信(万瑞数据)高级分析师于明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腾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庞大的、粘性强的用户群。
回复该发言
国内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大多源自对国外的模仿,不能随便说谁抄了谁。而且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想实施多元化,腾讯有足够的资金和用户基础实现多元化业务。创新和模仿都是一种寻求成功的手段,成功的创新往往是从模仿开始。模仿创新促进了模仿创新者的创新活动,客观上也推动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细化与变革,是值得提倡的,当然这要以不侵犯前人的权利为前提。借鉴模仿别人的成功理念和经验模式,并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其实就是一种创新。
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几乎都是在模仿中创新,腾讯不是唯一。有业内人士表示,大公司以垄断的形式模仿,的确会扼杀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但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开创,往往也是从模仿大公司开始的。如若单纯认为腾讯的模仿行为扼杀了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有失偏颇。
再看团购、网游、博客、微博等这些商业模式,其初创者均来自海外。这无非是把一些海外成功商业模式引进中国,充其量只算作是早期模仿者,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这些商业模式纳入到自己的创新之中。腾讯在模仿创新中的胜出的原因,除了用户基础优势外,还有就是二次创新,植入了更受欢迎的元素,品牌号召力也使腾讯拥有强大竞争力。
走过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市场完成了他的完美蜕变,而今迈进第二个十年,互联网产业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面对新的产业环境,中国互联网如何开拓创新才能赢得未来?哪些互联网企业将在新10年中引领风骚?虽然有很多问题有待求解,但模仿创新依旧会是不二法则。
模仿英雄国内十多年互联网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模仿再创新再模仿的过程,腾讯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模仿英雄。
回望互联网在过去十多年的成长起伏,让人看到一条模仿创新的脉络。
十多年的互联网历程,从最初怀着对互联网的憧憬向往,到模仿国外互联网企业模式认真做实事并适时创新,到如今互联网内部以及和外界的不断融合。
虽然业界质疑腾讯模仿的声音甚嚣尘上,但多说无益。
因为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要学会去运用已经证明为有效的成功方法。
模仿ICQ,超越ICQ1996年,ICQ经由以色列的几个开发狂人研究出来,后被AOL于1998年耗资4亿美元收购。
而就在两年后,QQ以曾经的OICQ名字出现了,这个形式的出现一直让人费解,也是引来“侵犯版权”事件的根源:直接在ICQ前头加个圈,就开始推出自己的产品。
事情令人大跌眼镜之处还不止于此,在QQ疯狂崛起并迅猛发展的同时,身为鼻祖的ICQ经营状况却呈现江河日下态势,因为其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无疑,腾讯在模仿创新的路上,如今已发展成为即时通讯、门户网站、在线娱乐、网络游戏等等方面建树颇丰的多栖明星。
苦乐模仿路再看这些年全球互联网业的风云变幻,Yahoo日渐势微,Google拔地而起、Facebook悄然蔓延,YouTube汹涌而至。
网络数据公司缔元信(万瑞数据)高级分析师于明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腾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庞大的、粘性强的用户群。
回复该发言
11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有业内专家分析,QQ聊天软件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网民,从一个模仿ICQ的小小聊天软件到如今的QQ系列产品服务,如今腾讯已经走过了十年的成长历程。
如今极少会有哪个网民没有QQ,甚至不少网民拥有不只一个QQ账号;再上一层,很多网民不满足于有个QQ账号,还有靓号的需求;点开QQ下面的服务图标,QQ会员,蓝钻,红钻,QQ秀一应俱全,然而这些都已不是在模仿,而是在QQ软件用户基础上进行的有益创新,由此反之也更加稳固了用户基础,增强了用户粘性。
腾讯更为狡猾的创新是在“货币化”上。
腾讯靠着这种“模仿-超越”的方式迅速取得成功,前段时间腾讯进入了美国《商业周刊》2010年上半年公布的“2010年度全球科技企业一百强”前十名。
的确,在模仿中有创新,能捉住用户的喜好,腾讯也是有很多专利的。
有专家分析称,当我们把腾讯和深圳的高新产业放在一起思考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毫无疑问,腾讯一直在模仿,也一直在前进。
模仿创新是不二法则有人因为愤慨腾讯的模仿行为,不禁列举出了腾讯模仿的诸多“罪证”,如腾讯QQ模仿ICQ、腾讯TM模仿MSN、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对战平台模仿浩方对战平台、QQ团队语音模仿UCTalk、腾讯拍拍模仿淘宝、财付通模仿支付宝、QQ拼音输入法模仿搜狗输入法……甚至不能穷尽。
模仿成功者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或许很多人一提到模仿,就会想到山寨和抄袭,于是对模仿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
实战派商业模式咨询师栗学思表示,也许有人会觉得模仿他人商业模式是可耻的事,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百分百模仿成功的案例,几乎所有成功的模仿都是与其他的商业模式和资源嫁接在一起,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形式或内容。
国内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大多源自对国外的模仿,不能随便说谁抄了谁。
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几乎都是在模仿中创新,腾讯不是唯一。
再看团购、网游、博客、微博等这些商业模式,其初创者均来自海外。
走过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市场完成了他的完美蜕变,而今迈进第二个十年,互联网产业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面对新的产业环境,中国互联网如何开拓创新才能赢得未来?哪些互联网企业将在新10年中引领风骚?虽然有很多问题有待求解,但模仿创新依旧会是不二法则。
淘宝式创新
各种各样的本土化,最后无不落实到对用户体验的充分重视上,易趣缺乏的,恰恰是淘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创新之所以能成为创新,是因为创新的方式很多,空间很广阔。而作为其中一种,淘宝的微创新模式成为经典案例。
2003年5月10日,开创并牢牢占据着国内C2C市场的易趣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天的将给他们带来多么深远影响。就在马云正式宣布淘宝网上线运营的那一刻,业内甚至都没有人相信这个从B2B半路出家的网站能有什么作为。
然而,最新数据显示,如今淘宝占据中国C2C市场84.6%的份额,当人们再谈到那个属于易趣的时代,已经如同谈论远古传说一般。
有易趣在先,淘宝始终无法摆脱模仿者的身份。不可否认,创立伊始,淘宝网站的基本架构都是照搬了易趣的C2C模式,粗看起来淘宝唯一的创新就在于免费。然而,免费不过是暂时的让利,当时的淘宝并没有创造出一种更好的盈利模式来填补免费开店产生的成本,所以免费不过是放长线钓大鱼的权宜之计。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自己也承认:“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所以尽量不要免费。等你有了钱以后再考虑免费。”
回复该发言
如今极少会有哪个网民没有QQ,甚至不少网民拥有不只一个QQ账号;再上一层,很多网民不满足于有个QQ账号,还有靓号的需求;点开QQ下面的服务图标,QQ会员,蓝钻,红钻,QQ秀一应俱全,然而这些都已不是在模仿,而是在QQ软件用户基础上进行的有益创新,由此反之也更加稳固了用户基础,增强了用户粘性。
腾讯更为狡猾的创新是在“货币化”上。
腾讯靠着这种“模仿-超越”的方式迅速取得成功,前段时间腾讯进入了美国《商业周刊》2010年上半年公布的“2010年度全球科技企业一百强”前十名。
的确,在模仿中有创新,能捉住用户的喜好,腾讯也是有很多专利的。
有专家分析称,当我们把腾讯和深圳的高新产业放在一起思考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毫无疑问,腾讯一直在模仿,也一直在前进。
模仿创新是不二法则有人因为愤慨腾讯的模仿行为,不禁列举出了腾讯模仿的诸多“罪证”,如腾讯QQ模仿ICQ、腾讯TM模仿MSN、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对战平台模仿浩方对战平台、QQ团队语音模仿UCTalk、腾讯拍拍模仿淘宝、财付通模仿支付宝、QQ拼音输入法模仿搜狗输入法……甚至不能穷尽。
模仿成功者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或许很多人一提到模仿,就会想到山寨和抄袭,于是对模仿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
实战派商业模式咨询师栗学思表示,也许有人会觉得模仿他人商业模式是可耻的事,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百分百模仿成功的案例,几乎所有成功的模仿都是与其他的商业模式和资源嫁接在一起,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形式或内容。
国内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大多源自对国外的模仿,不能随便说谁抄了谁。
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几乎都是在模仿中创新,腾讯不是唯一。
再看团购、网游、博客、微博等这些商业模式,其初创者均来自海外。
走过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市场完成了他的完美蜕变,而今迈进第二个十年,互联网产业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面对新的产业环境,中国互联网如何开拓创新才能赢得未来?哪些互联网企业将在新10年中引领风骚?虽然有很多问题有待求解,但模仿创新依旧会是不二法则。
淘宝式创新
各种各样的本土化,最后无不落实到对用户体验的充分重视上,易趣缺乏的,恰恰是淘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创新之所以能成为创新,是因为创新的方式很多,空间很广阔。而作为其中一种,淘宝的微创新模式成为经典案例。
2003年5月10日,开创并牢牢占据着国内C2C市场的易趣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天的将给他们带来多么深远影响。就在马云正式宣布淘宝网上线运营的那一刻,业内甚至都没有人相信这个从B2B半路出家的网站能有什么作为。
然而,最新数据显示,如今淘宝占据中国C2C市场84.6%的份额,当人们再谈到那个属于易趣的时代,已经如同谈论远古传说一般。
有易趣在先,淘宝始终无法摆脱模仿者的身份。不可否认,创立伊始,淘宝网站的基本架构都是照搬了易趣的C2C模式,粗看起来淘宝唯一的创新就在于免费。然而,免费不过是暂时的让利,当时的淘宝并没有创造出一种更好的盈利模式来填补免费开店产生的成本,所以免费不过是放长线钓大鱼的权宜之计。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自己也承认:“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所以尽量不要免费。等你有了钱以后再考虑免费。”
回复该发言
12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所以有人说是淘宝获胜是因为淘宝的本土化做的比易趣好。同样是中国人,易趣创始人邵亦波在所谓本土化的问题上做的为什么不如马云好呢?本土化实际上只是eBay为自己在中国的落败寻获的一个绝佳借口。事实是,各种各样的本土化,最后无不落实到对用户体验的充分重视上,易趣缺乏的,恰恰是淘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淘宝,胜在模仿基础上的微创新。
在这次互联网大会上,奇虎360集团董事长周鸿曾反复强调微创新对于互联网创业者的意义,他说:“要做出微创新,就要像钻进用户的心里,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大妈、大婶那样的普通用户去体验产品。”免费加剧了淘宝战胜易趣的速度,但绝非其制胜的根本原因。
淘宝实际是胜在对用户体验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这种体验包括用户的便利体验、优惠体验等,体现在界面的人性化上,也体现在良好的售后服务和交易纠纷处理上。即使是在易趣取消收费的情况下,淘宝超越易趣的脚步也并没有放慢,更是说明淘宝在用户服务上的微创新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竞争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淘宝无论从理念还是形式都遥遥领先。
当然,创新本身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开复的创新工场首席布道师蔡学镛说:“周杰伦当初结合东方与西方乐风,这是创新吗?将心血管的药改变剂量变成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viagra,这是创新吗?3M微黏胶找不到用途,改用在Post It自黏式便跳上,这是创新吗?对于创新,大家都有不同的定义与不同的角度。”
易趣的故事已随着它的全线转战外贸市场和邮乐网的开通运营告一段落,当模仿者淘宝已经将更多的免费转化成收费,积极扩张业务和腾讯斗智斗勇时,被模仿的易趣还在各种定位中摇摆着,找不准那个属于自己的萝卜坑。
腾讯:我爱模仿,也爱创新
善学者,学根本,是为胜;不善学者,学皮毛,必败无疑也。腾讯模仿除了基于庞大用户基础,也基于盈利基础。不能否认腾讯总能将模仿新产品与QQ核心结合,开疆辟野。
绝大多数商业模式创新都建立在成功模仿基础之上,没有人可以否认,在ICQ、AOL、Yahoo和微软都有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工具的今天,腾讯因为坚持和不断嫁接新的商业模式而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对于腾讯的这种模仿,有人总结出,腾讯QQ模仿ICQ,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堂模仿泡泡堂,QQ飞车模仿跑跑卡丁车,腾讯拍拍模仿淘宝,财付通模仿支付宝,QQ拼音输入法模仿搜狗输入法,搜搜问问模仿百度知道,搜吧模仿百度贴吧,QQ播客模仿土豆,QQ交友中心模仿亚洲交友中心,QQ炫舞模仿劲舞团……
虽然,腾讯因为模仿策略,使得产业链太长、竞争者太多,四面树敌引来多方争议,甚至公愤。但腾讯是否强大到破坏了产业链?事实上在一些细分领域,腾讯搜搜打不过百度,腾讯拍拍比不过淘宝,安全敌不过360,输入法打不过搜狗。相比之下,同样作为被腾讯模仿公司之一的4399游戏的董事长蔡文胜显得坦然,“公司遭遇腾讯竞争说明公司的方向对,竞争不过腾讯,是自身不足不能埋怨。”
况且,这种模仿也并不能构成侵权。法律专家表示,侵权的要件是以法律设定的权利为前提。如果被模仿对象不具备法律设定的权利属性,那么这种模仿就不一定构成侵权。从腾讯模仿案例来看,实际上有很多被模仿者也是最初的模仿者,大家都模仿了国外的同一商业模式,那么谁的技术更先进,谁的文化移植更易被接受,谁就能取得成功。
回复该发言
在这次互联网大会上,奇虎360集团董事长周鸿曾反复强调微创新对于互联网创业者的意义,他说:“要做出微创新,就要像钻进用户的心里,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大妈、大婶那样的普通用户去体验产品。”免费加剧了淘宝战胜易趣的速度,但绝非其制胜的根本原因。
淘宝实际是胜在对用户体验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这种体验包括用户的便利体验、优惠体验等,体现在界面的人性化上,也体现在良好的售后服务和交易纠纷处理上。即使是在易趣取消收费的情况下,淘宝超越易趣的脚步也并没有放慢,更是说明淘宝在用户服务上的微创新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竞争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淘宝无论从理念还是形式都遥遥领先。
当然,创新本身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开复的创新工场首席布道师蔡学镛说:“周杰伦当初结合东方与西方乐风,这是创新吗?将心血管的药改变剂量变成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viagra,这是创新吗?3M微黏胶找不到用途,改用在Post It自黏式便跳上,这是创新吗?对于创新,大家都有不同的定义与不同的角度。”
易趣的故事已随着它的全线转战外贸市场和邮乐网的开通运营告一段落,当模仿者淘宝已经将更多的免费转化成收费,积极扩张业务和腾讯斗智斗勇时,被模仿的易趣还在各种定位中摇摆着,找不准那个属于自己的萝卜坑。
腾讯:我爱模仿,也爱创新
善学者,学根本,是为胜;不善学者,学皮毛,必败无疑也。腾讯模仿除了基于庞大用户基础,也基于盈利基础。不能否认腾讯总能将模仿新产品与QQ核心结合,开疆辟野。
绝大多数商业模式创新都建立在成功模仿基础之上,没有人可以否认,在ICQ、AOL、Yahoo和微软都有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工具的今天,腾讯因为坚持和不断嫁接新的商业模式而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对于腾讯的这种模仿,有人总结出,腾讯QQ模仿ICQ,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堂模仿泡泡堂,QQ飞车模仿跑跑卡丁车,腾讯拍拍模仿淘宝,财付通模仿支付宝,QQ拼音输入法模仿搜狗输入法,搜搜问问模仿百度知道,搜吧模仿百度贴吧,QQ播客模仿土豆,QQ交友中心模仿亚洲交友中心,QQ炫舞模仿劲舞团……
虽然,腾讯因为模仿策略,使得产业链太长、竞争者太多,四面树敌引来多方争议,甚至公愤。但腾讯是否强大到破坏了产业链?事实上在一些细分领域,腾讯搜搜打不过百度,腾讯拍拍比不过淘宝,安全敌不过360,输入法打不过搜狗。相比之下,同样作为被腾讯模仿公司之一的4399游戏的董事长蔡文胜显得坦然,“公司遭遇腾讯竞争说明公司的方向对,竞争不过腾讯,是自身不足不能埋怨。”
况且,这种模仿也并不能构成侵权。法律专家表示,侵权的要件是以法律设定的权利为前提。如果被模仿对象不具备法律设定的权利属性,那么这种模仿就不一定构成侵权。从腾讯模仿案例来看,实际上有很多被模仿者也是最初的模仿者,大家都模仿了国外的同一商业模式,那么谁的技术更先进,谁的文化移植更易被接受,谁就能取得成功。
回复该发言
13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据了解,在腾讯之前国内就有公司模仿ICQ在做即时通讯软件,但却没有看到即时通讯商业模式的前景,即没看到通过即时通讯与其他商业模式嫁接产生的加和效应,于是一开始便采取收费制度,结果很快就退出了市场。相反,腾讯在模仿的同时,却逐渐摸索到了一条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成功之路。有业内人士表示,当时腾讯甚至由于资金紧张想把QQ卖给新浪,但新浪却不看好QQ的市场价值,没预见到即时通讯工具在未来互联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虽然新浪自己开发了“新浪寻唿”,却也因为缺乏对即时通讯商业价值的坚信,开发推广乏力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和大多数成功的国内互联网公司类似,腾讯的成功也是从模仿开始。但是,腾讯的成功之处肯定不只是一味模仿,在模仿中进行有效创新也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腾讯获得突破的领域往往得益于应用层面的创新,腾讯总是能够通过QQ用户行为习惯的把握,将新产品与腾讯QQ这一核心进行结合,使其用户的优势得到发挥。
模仿并迅速超越,这是腾讯擅长的做法。腾讯除了抓住时机外,凭借着用户基础和盈利基础两大利器所向披靡,用户基础可以让模仿的产品更好更快的获得用户数量;盈利基础则能让模仿做的更好,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在推广营销中占得先机。
近日腾讯对康盛收购行为的尘埃落定,兴许会成为腾讯帝国开启另一个全盛时期的新契机。
创新往往要从学会模仿做起,模仿与创新的界限并不明显,甚至相互交融。腾讯在模仿和创新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淘宝式创新各种各样的本土化,最后无不落实到对用户体验的充分重视上,易趣缺乏的,恰恰是淘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创新之所以能成为创新,是因为创新的方式很多,空间很广阔。
2003年5月10日,开创并牢牢占据着国内C2C市场的易趣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天的将给他们带来多么深远影响。
然而,最新数据显示,如今淘宝占据中国C2C市场84.6%的份额,当人们再谈到那个属于易趣的时代,已经如同谈论远古传说一般。
有易趣在先,淘宝始终无法摆脱模仿者的身份。
所以有人说是淘宝获胜是因为淘宝的本土化做的比易趣好。
在这次互联网大会上,奇虎360集团董事长周鸿曾反复强调微创新对于互联网创业者的意义,他说:“要做出微创新,就要像钻进用户的心里,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大妈、大婶那样的普通用户去体验产品。
淘宝实际是胜在对用户体验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这种体验包括用户的便利体验、优惠体验等,体现在界面的人性化上,也体现在良好的售后服务和交易纠纷处理上。
当然,创新本身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趣的故事已随着它的全线转战外贸市场和邮乐网的开通运营告一段落,当模仿者淘宝已经将更多的免费转化成收费,积极扩张业务和腾讯斗智斗勇时,被模仿的易趣还在各种定位中摇摆着,找不准那个属于自己的萝卜坑。
腾讯:我爱模仿,也爱创新善学者,学根本,是为胜;不善学者,学皮毛,必败无疑也。
绝大多数商业模式创新都建立在成功模仿基础之上,没有人可以否认,在ICQ、AOL、Yahoo和微软都有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工具的今天,腾讯因为坚持和不断嫁接新的商业模式而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对于腾讯的这种模仿,有人总结出,腾讯QQ模仿ICQ,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堂模仿泡泡堂,QQ飞车模仿跑跑卡丁车,腾讯拍拍模仿淘宝,财付通模仿支付宝,QQ拼音输入法模仿搜狗输入法,搜搜问问模仿百度知道,搜吧模仿百度贴吧,QQ播客模仿土豆,QQ交友中心模仿亚洲交友中心,QQ炫舞模仿劲舞团……虽然,腾讯因为模仿策略,使得产业链太长、竞争者太多,四面树敌引来多方争议,甚至公愤。
况且,这种模仿也并不能构成侵权。
回复该发言
因此,和大多数成功的国内互联网公司类似,腾讯的成功也是从模仿开始。但是,腾讯的成功之处肯定不只是一味模仿,在模仿中进行有效创新也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腾讯获得突破的领域往往得益于应用层面的创新,腾讯总是能够通过QQ用户行为习惯的把握,将新产品与腾讯QQ这一核心进行结合,使其用户的优势得到发挥。
模仿并迅速超越,这是腾讯擅长的做法。腾讯除了抓住时机外,凭借着用户基础和盈利基础两大利器所向披靡,用户基础可以让模仿的产品更好更快的获得用户数量;盈利基础则能让模仿做的更好,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在推广营销中占得先机。
近日腾讯对康盛收购行为的尘埃落定,兴许会成为腾讯帝国开启另一个全盛时期的新契机。
创新往往要从学会模仿做起,模仿与创新的界限并不明显,甚至相互交融。腾讯在模仿和创新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淘宝式创新各种各样的本土化,最后无不落实到对用户体验的充分重视上,易趣缺乏的,恰恰是淘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创新之所以能成为创新,是因为创新的方式很多,空间很广阔。
2003年5月10日,开创并牢牢占据着国内C2C市场的易趣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天的将给他们带来多么深远影响。
然而,最新数据显示,如今淘宝占据中国C2C市场84.6%的份额,当人们再谈到那个属于易趣的时代,已经如同谈论远古传说一般。
有易趣在先,淘宝始终无法摆脱模仿者的身份。
所以有人说是淘宝获胜是因为淘宝的本土化做的比易趣好。
在这次互联网大会上,奇虎360集团董事长周鸿曾反复强调微创新对于互联网创业者的意义,他说:“要做出微创新,就要像钻进用户的心里,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大妈、大婶那样的普通用户去体验产品。
淘宝实际是胜在对用户体验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这种体验包括用户的便利体验、优惠体验等,体现在界面的人性化上,也体现在良好的售后服务和交易纠纷处理上。
当然,创新本身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趣的故事已随着它的全线转战外贸市场和邮乐网的开通运营告一段落,当模仿者淘宝已经将更多的免费转化成收费,积极扩张业务和腾讯斗智斗勇时,被模仿的易趣还在各种定位中摇摆着,找不准那个属于自己的萝卜坑。
腾讯:我爱模仿,也爱创新善学者,学根本,是为胜;不善学者,学皮毛,必败无疑也。
绝大多数商业模式创新都建立在成功模仿基础之上,没有人可以否认,在ICQ、AOL、Yahoo和微软都有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工具的今天,腾讯因为坚持和不断嫁接新的商业模式而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对于腾讯的这种模仿,有人总结出,腾讯QQ模仿ICQ,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堂模仿泡泡堂,QQ飞车模仿跑跑卡丁车,腾讯拍拍模仿淘宝,财付通模仿支付宝,QQ拼音输入法模仿搜狗输入法,搜搜问问模仿百度知道,搜吧模仿百度贴吧,QQ播客模仿土豆,QQ交友中心模仿亚洲交友中心,QQ炫舞模仿劲舞团……虽然,腾讯因为模仿策略,使得产业链太长、竞争者太多,四面树敌引来多方争议,甚至公愤。
况且,这种模仿也并不能构成侵权。
回复该发言
14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据了解,在腾讯之前国内就有公司模仿ICQ在做即时通讯软件,但却没有看到即时通讯商业模式的前景,即没看到通过即时通讯与其他商业模式嫁接产生的加和效应,于是一开始便采取收费制度,结果很快就退出了市场。
因此,和大多数成功的国内互联网公司类似,腾讯的成功也是从模仿开始。
模仿并迅速超越,这是腾讯擅长的做法。
近日腾讯对康盛收购行为的尘埃落定,兴许会成为腾讯帝国开启另一个全盛时期的新契机。
创新往往要从学会模仿做起,模仿与创新的界限并不明显,甚至相互交融。
SNS画虎不成反类犬
中国互联网从来都不平静,进入7月份以来,360圈和蚂蚁网的相继叫停关闭,再次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在了SNS的产业现状及发展问题上。细数已经牺牲掉的SNS,包括早期的海内、赛我,中国的Facebook们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多舛的命运。模仿的路不再那么好走。
2005年年底,中国首家Facebook校内网一经上线,便引得大大小小的同类网站竞相绽放。根据互联网实验室今年7月份的数据统计,位于前三甲的人人、开心和51占据了市场81.68%的份额,固定用户数已突破1亿。
然而,中国SNS界的新科状元、榜眼和探花还来不及为自己喝彩,他们的模板、美国的Facebook已成功实现两级跳,不断拉大彼此间的距离。与此同时,Alexa的数据显示,最近三个月用户平均访问量,人人下降了4.5%,开心下降18.6%,前十名中有九个业绩都出现了下滑。中国的Facebook们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2004年2月,Facebook上线,网站只对大学校园开放,学生通过邮箱进行实名制注册,而这恰好成为Zuckerberg创业第一阶段成功的主要原因;2005年12月,国内的校内网上线,由此开启我国Facebook之路。由于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容易,同时大学校园是一个封闭的圈子,比较容易控制。所以,这一阶段,国内跟得很紧。
2006年9月,Facebook对全网开放。隔离不同类型用户的设计使得网站的思路愈加清晰。有数据显示,从06年9月到07年9月,Facebook全美网站排名由第60名蹿升至第7名;2007年11月,校内宣布,开始正式进军白领、高中市场。然而,根据Alexa数据,从2007年7月到2007年年底,校内全球排名由360名滑至750名。由此可见,校内业绩增长后劲不足。究其原因,固然与中国网络环境尚不成熟有关,但是没有以中国白领群体的消费需求和生活习惯为出发点,一味模仿美国模式,导致校内向全网用户开放的渠道并不通畅,市场反响不够热烈,校内自身难逃其咎。
2007年5月Facebook开放了API,推出Facebook Platform,标志其进入第三阶段。平台吸引了大量开发商,有的开发商年收入可达上亿美元。而大量的第三方应用极大强化了Facebook的功能。2008年5月Facebook首次超过竞争对手Myspace;受到Facebook良好业绩的感召,加之08年3月上线的开心网在国内的迅速蹿红,校内网于2008年7月率先在国内推出了自己的开放平台,之后MySpace、聚友网、51.com、一起网、海内网、豆瓣等10家SNS纷纷开放了API。然而,迄今为止,平台并没有带给国内SNS可观的赢利和较好的排名。主要是由于垂直领域鲜有大公司愿意将自己的内容放到平台上去。同时,做平台的大公司放不下架子,创新力不足,又受到开心短期内获巨利的驱动,导致目前平台上的APP多以社交游戏为主,且大公司也参与进来直接与中小开发商争利。
回复该发言
因此,和大多数成功的国内互联网公司类似,腾讯的成功也是从模仿开始。
模仿并迅速超越,这是腾讯擅长的做法。
近日腾讯对康盛收购行为的尘埃落定,兴许会成为腾讯帝国开启另一个全盛时期的新契机。
创新往往要从学会模仿做起,模仿与创新的界限并不明显,甚至相互交融。
SNS画虎不成反类犬
中国互联网从来都不平静,进入7月份以来,360圈和蚂蚁网的相继叫停关闭,再次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在了SNS的产业现状及发展问题上。细数已经牺牲掉的SNS,包括早期的海内、赛我,中国的Facebook们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多舛的命运。模仿的路不再那么好走。
2005年年底,中国首家Facebook校内网一经上线,便引得大大小小的同类网站竞相绽放。根据互联网实验室今年7月份的数据统计,位于前三甲的人人、开心和51占据了市场81.68%的份额,固定用户数已突破1亿。
然而,中国SNS界的新科状元、榜眼和探花还来不及为自己喝彩,他们的模板、美国的Facebook已成功实现两级跳,不断拉大彼此间的距离。与此同时,Alexa的数据显示,最近三个月用户平均访问量,人人下降了4.5%,开心下降18.6%,前十名中有九个业绩都出现了下滑。中国的Facebook们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2004年2月,Facebook上线,网站只对大学校园开放,学生通过邮箱进行实名制注册,而这恰好成为Zuckerberg创业第一阶段成功的主要原因;2005年12月,国内的校内网上线,由此开启我国Facebook之路。由于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容易,同时大学校园是一个封闭的圈子,比较容易控制。所以,这一阶段,国内跟得很紧。
2006年9月,Facebook对全网开放。隔离不同类型用户的设计使得网站的思路愈加清晰。有数据显示,从06年9月到07年9月,Facebook全美网站排名由第60名蹿升至第7名;2007年11月,校内宣布,开始正式进军白领、高中市场。然而,根据Alexa数据,从2007年7月到2007年年底,校内全球排名由360名滑至750名。由此可见,校内业绩增长后劲不足。究其原因,固然与中国网络环境尚不成熟有关,但是没有以中国白领群体的消费需求和生活习惯为出发点,一味模仿美国模式,导致校内向全网用户开放的渠道并不通畅,市场反响不够热烈,校内自身难逃其咎。
2007年5月Facebook开放了API,推出Facebook Platform,标志其进入第三阶段。平台吸引了大量开发商,有的开发商年收入可达上亿美元。而大量的第三方应用极大强化了Facebook的功能。2008年5月Facebook首次超过竞争对手Myspace;受到Facebook良好业绩的感召,加之08年3月上线的开心网在国内的迅速蹿红,校内网于2008年7月率先在国内推出了自己的开放平台,之后MySpace、聚友网、51.com、一起网、海内网、豆瓣等10家SNS纷纷开放了API。然而,迄今为止,平台并没有带给国内SNS可观的赢利和较好的排名。主要是由于垂直领域鲜有大公司愿意将自己的内容放到平台上去。同时,做平台的大公司放不下架子,创新力不足,又受到开心短期内获巨利的驱动,导致目前平台上的APP多以社交游戏为主,且大公司也参与进来直接与中小开发商争利。
回复该发言
15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国内一些所谓的平台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第三方平台,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市场毫无公平可言,很多开发商陆续转战海外。画虎不成反类犬,国内模仿者输在了没有学到美国人的做事方式上,既然想做平台,那就专注于做平台,APP的研发都是开发商的事,与平台无关。只是制造者,而非参与者,这体现了平台的公正,因此才能够吸引其他细分领域的网站进驻,Facebook与其他网站能够和谐共生,这也为美国社会的良性竞争贡献了一己之力。由此看来,中国的Facebook们的路还很遥远。
视频网站的夏末秋初
要想通过获取风投来度过视频业的寒冬,视频网站必须放弃模仿、独辟蹊径。
8月17日的互联网大会上,视频业网站齐刷刷亮相,从大会指定微视频门户网站第一视频到高清视频合作网站奇艺,重要网站几乎无一缺席,更有近日上市的乐视网和酷6网在现场搭起专访间,火药味十足。而各视频网站CEO的悉数亮相,也折射出视频业急于宣传以获取风投的焦虑情绪。视频业首家上市公司酷6在8月底公布的财报显示,其在今年第二季度的亏损高达1180万美元。从年初就高烧不退的视频业,如同正在转冷的天气,从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中感到了一丝凉意。
4年前,谷歌以16.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YouTube,让国内创业者看到了视频业无比光辉灿烂的未来,也令投资者闻风而动,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视频行业中去。“烧钱”的4年过去了,YouTube模仿者们还是没能从固有的狭隘盈利模式中走出来。有一个事实却日益凸显,草根内容视频的巨大流量在占用大量带宽成本的同时根本无法换取相应的广告投入,这样的内容并不能获得广告主的认可。这也印证了土豆网CEO王微早在2008年底就抛出的“垃圾流量,工业废水”论。YouTube尚能以强大的谷歌广告营销为依托,然而中国的民营视频网站非但无处招安,还要在各种政策的夹缝中生存,同时迎接“国家队”CNTV的巨大挑战。
更为尴尬的是,一方面,草根内容无法换取广告利润,而另一方面,围绕正规节目的版权纠纷则可能让视频网站随时掉入无休止赔偿的深渊。一旦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算”展开,视频业几乎可以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本来就不大利润空间的如今被昂贵的版权费进一步压缩,媒体的舆论压力和各界对视频业前途的质疑无异于雪上加霜。
各种中小网站在模仿YouTube的进程中前赴后继,几年下来,视频业的小网站几乎消亡殆尽。眼下,中国视频业基本形成了以土豆网、优酷网组成的第一世界和以酷6网为代表的第二世界并存的局面,而伴随着投入产出比的进一步畸形和行业内恶性竞争的加剧,第二世界的下一轮淘汰和兼并势在必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YouTube早就不能算作一个合适的榜样了,它所开创的盈利模式也已显露疲态多时。被谷歌并购后不久,YouTube的流量曲线就开始趋于平稳,失去了继续增长的动力。版权问题同样存在于YouTube的身上,并且成为它前行的一大障碍。要想换掉垃圾流量的工业废水,摆脱侵权困境,版权始终是视频网站无法绕行的一大难题。所以视频业最简单的逻辑就是,谁有钱,谁就能坚持到最后。
同质化的危害有目共睹,一味沿旧路走下去无异于等死。暂时没有生命危险的土豆网尚且积极求变,融资5000万美元进军无线视频,处在存亡关头的中小视频网站更应把独辟蹊径做为当务之急,在新环境下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视频业最好的出路就是走向同质化的反方向——差异化。即便投资环境差强人意,走差异化道路的创新者总是更容易获得风投的青睐。在最紧急的时刻,赢得风投等于赢得未来。
应用商城“模仿秀”
回复该发言
视频网站的夏末秋初
要想通过获取风投来度过视频业的寒冬,视频网站必须放弃模仿、独辟蹊径。
8月17日的互联网大会上,视频业网站齐刷刷亮相,从大会指定微视频门户网站第一视频到高清视频合作网站奇艺,重要网站几乎无一缺席,更有近日上市的乐视网和酷6网在现场搭起专访间,火药味十足。而各视频网站CEO的悉数亮相,也折射出视频业急于宣传以获取风投的焦虑情绪。视频业首家上市公司酷6在8月底公布的财报显示,其在今年第二季度的亏损高达1180万美元。从年初就高烧不退的视频业,如同正在转冷的天气,从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中感到了一丝凉意。
4年前,谷歌以16.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YouTube,让国内创业者看到了视频业无比光辉灿烂的未来,也令投资者闻风而动,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视频行业中去。“烧钱”的4年过去了,YouTube模仿者们还是没能从固有的狭隘盈利模式中走出来。有一个事实却日益凸显,草根内容视频的巨大流量在占用大量带宽成本的同时根本无法换取相应的广告投入,这样的内容并不能获得广告主的认可。这也印证了土豆网CEO王微早在2008年底就抛出的“垃圾流量,工业废水”论。YouTube尚能以强大的谷歌广告营销为依托,然而中国的民营视频网站非但无处招安,还要在各种政策的夹缝中生存,同时迎接“国家队”CNTV的巨大挑战。
更为尴尬的是,一方面,草根内容无法换取广告利润,而另一方面,围绕正规节目的版权纠纷则可能让视频网站随时掉入无休止赔偿的深渊。一旦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算”展开,视频业几乎可以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本来就不大利润空间的如今被昂贵的版权费进一步压缩,媒体的舆论压力和各界对视频业前途的质疑无异于雪上加霜。
各种中小网站在模仿YouTube的进程中前赴后继,几年下来,视频业的小网站几乎消亡殆尽。眼下,中国视频业基本形成了以土豆网、优酷网组成的第一世界和以酷6网为代表的第二世界并存的局面,而伴随着投入产出比的进一步畸形和行业内恶性竞争的加剧,第二世界的下一轮淘汰和兼并势在必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YouTube早就不能算作一个合适的榜样了,它所开创的盈利模式也已显露疲态多时。被谷歌并购后不久,YouTube的流量曲线就开始趋于平稳,失去了继续增长的动力。版权问题同样存在于YouTube的身上,并且成为它前行的一大障碍。要想换掉垃圾流量的工业废水,摆脱侵权困境,版权始终是视频网站无法绕行的一大难题。所以视频业最简单的逻辑就是,谁有钱,谁就能坚持到最后。
同质化的危害有目共睹,一味沿旧路走下去无异于等死。暂时没有生命危险的土豆网尚且积极求变,融资5000万美元进军无线视频,处在存亡关头的中小视频网站更应把独辟蹊径做为当务之急,在新环境下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视频业最好的出路就是走向同质化的反方向——差异化。即便投资环境差强人意,走差异化道路的创新者总是更容易获得风投的青睐。在最紧急的时刻,赢得风投等于赢得未来。
应用商城“模仿秀”
回复该发言
16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用开放模式直击App Store的软肋,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合各方资源,获得更强大的创新能力。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永远无法超越苹果。
中国联通在iPhone进入中国之初展开的大规模的广告传播活动中,将“iPhone有超过8万个应用程序,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作为主要的诉求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新用户,迅速扭转了iPhone销量增长缓慢的被动局面。App Store不论是对于吸引新用户,还是塑造苹果的品牌形象以及提高苹果用户的忠诚度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App Store上线之后不到两年,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其应用商店App Store上的应用总数已超22.5万款,下载量超过50亿次。苹果牢牢保持着在移动应用领域的“老大”地位。
模仿苹果的iPhone+App Store的模式,谷歌、诺基亚、微软、RIM、Palm、惠普、LG、联想等公司都开发了类似的移动应用商店,甚至运营商也加入跟班队列。应用商城俨然成为所有大牌手机的“标配”,同时也成为运营商提升产业链影响力,防止自身被“管道化”的举措。
相继进入应用商城开发的运营商和众多厂家上演了一场眩目的App Store“模仿秀”,但是从数据上看,这个“模仿秀”有点冷场。
中国移动数据部副总经理刘昕近期表示,目前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应用商店累计下载应用4000万次。Mobile Market的应用程序数量也非常有限,中国移动的资源整合能力似乎没有强大到“一唿百应”的境界。
在“移动MM”开发者部落,某版主针对移动应用商城软件开发者的获利情况,发起过一次投票。投票结果显示,72.53%的开发者月入在100以下,9.47%的开发者在100-200之间,月收入在1600以上的只有6.06%,过5000的则只有1人。相对于苹果App Store软件下载给开发者带来的10亿美元的收入,移动Mobile Market倍显尴尬。
谷歌为了吸引更多的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将软件在平台上的发布费用调低到25美元,远远低于苹果的100美元,并且大幅提升免费应用软件的比例。而诺基亚也采取了低价策略,将Ovi开发者的注册费维持在50欧元,并且除少部分应用之外,大部分开发者将可免费提交应用。这虽然吸引了开发者,但也导致了应用商城盈利水平的低下。
对于大牌手机厂商来说,应用商城可能只是为了提升手机销量的一个“标配”,自身盈利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手机销量的上升。但是对于运营商来说,如果为了获得对产业链整体的控制力,就必须保持对第三方软件开发者的吸引力。而简单的模仿App Store并不能实现这一目标。
运营商需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经营应用商城,中国移动应当效仿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做法,向其他两家运营商的用户开放应用商城。同时加强与手机品牌厂商的合作。目前中国移动已经与诺基亚合作,双方共同推出了MM-Ovi商店,中国移动MM应用商城的内容将被预置到诺基亚移动定制机中,同时,诺基亚Ovi商店的标识也将出现在MM中。这样的资源共享模式应当被进一步推广。用开放模式直击App Store的软肋,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合各方资源,获得更强大的创新能力。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永远无法超越苹果。
SNS画虎不成反类犬中国互联网从来都不平静,进入7月份以来,360圈和蚂蚁网的相继叫停关闭,再次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在了SNS的产业现状及发展问题上。
2005年年底,中国首家Facebook校内网一经上线,便引得大大小小的同类网站竞相绽放。
回复该发言
中国联通在iPhone进入中国之初展开的大规模的广告传播活动中,将“iPhone有超过8万个应用程序,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作为主要的诉求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新用户,迅速扭转了iPhone销量增长缓慢的被动局面。App Store不论是对于吸引新用户,还是塑造苹果的品牌形象以及提高苹果用户的忠诚度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App Store上线之后不到两年,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其应用商店App Store上的应用总数已超22.5万款,下载量超过50亿次。苹果牢牢保持着在移动应用领域的“老大”地位。
模仿苹果的iPhone+App Store的模式,谷歌、诺基亚、微软、RIM、Palm、惠普、LG、联想等公司都开发了类似的移动应用商店,甚至运营商也加入跟班队列。应用商城俨然成为所有大牌手机的“标配”,同时也成为运营商提升产业链影响力,防止自身被“管道化”的举措。
相继进入应用商城开发的运营商和众多厂家上演了一场眩目的App Store“模仿秀”,但是从数据上看,这个“模仿秀”有点冷场。
中国移动数据部副总经理刘昕近期表示,目前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应用商店累计下载应用4000万次。Mobile Market的应用程序数量也非常有限,中国移动的资源整合能力似乎没有强大到“一唿百应”的境界。
在“移动MM”开发者部落,某版主针对移动应用商城软件开发者的获利情况,发起过一次投票。投票结果显示,72.53%的开发者月入在100以下,9.47%的开发者在100-200之间,月收入在1600以上的只有6.06%,过5000的则只有1人。相对于苹果App Store软件下载给开发者带来的10亿美元的收入,移动Mobile Market倍显尴尬。
谷歌为了吸引更多的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将软件在平台上的发布费用调低到25美元,远远低于苹果的100美元,并且大幅提升免费应用软件的比例。而诺基亚也采取了低价策略,将Ovi开发者的注册费维持在50欧元,并且除少部分应用之外,大部分开发者将可免费提交应用。这虽然吸引了开发者,但也导致了应用商城盈利水平的低下。
对于大牌手机厂商来说,应用商城可能只是为了提升手机销量的一个“标配”,自身盈利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手机销量的上升。但是对于运营商来说,如果为了获得对产业链整体的控制力,就必须保持对第三方软件开发者的吸引力。而简单的模仿App Store并不能实现这一目标。
运营商需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经营应用商城,中国移动应当效仿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做法,向其他两家运营商的用户开放应用商城。同时加强与手机品牌厂商的合作。目前中国移动已经与诺基亚合作,双方共同推出了MM-Ovi商店,中国移动MM应用商城的内容将被预置到诺基亚移动定制机中,同时,诺基亚Ovi商店的标识也将出现在MM中。这样的资源共享模式应当被进一步推广。用开放模式直击App Store的软肋,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合各方资源,获得更强大的创新能力。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永远无法超越苹果。
SNS画虎不成反类犬中国互联网从来都不平静,进入7月份以来,360圈和蚂蚁网的相继叫停关闭,再次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在了SNS的产业现状及发展问题上。
2005年年底,中国首家Facebook校内网一经上线,便引得大大小小的同类网站竞相绽放。
回复该发言
17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然而,中国SNS界的新科状元、榜眼和探花还来不及为自己喝彩,他们的模板、美国的Facebook已成功实现两级跳,不断拉大彼此间的距离。
2004年2月,Facebook上线,网站只对大学校园开放,学生通过邮箱进行实名制注册,而这恰好成为Zuckerberg创业第一阶段成功的主要原因;2005年12月,国内的校内网上线,由此开启我国Facebook之路。
2006年9月,Facebook对全网开放。
2007年5月Facebook开放了API,推出Facebook Platform,标志其进入第三阶段。
视频网站的夏末秋初要想通过获取风投来度过视频业的寒冬,视频网站必须放弃模仿、独辟蹊径。
8月17日的互联网大会上,视频业网站齐刷刷亮相,从大会指定微视频门户网站第一视频到高清视频合作网站奇艺,重要网站几乎无一缺席,更有近日上市的乐视网和酷6网在现场搭起专访间,火药味十足。
4年前,谷歌以16.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YouTube,让国内创业者看到了视频业无比光辉灿烂的未来,也令投资者闻风而动,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视频行业中去。
更为尴尬的是,一方面,草根内容无法换取广告利润,而另一方面,围绕正规节目的版权纠纷则可能让视频网站随时掉入无休止赔偿的深渊。
各种中小网站在模仿YouTube的进程中前赴后继,几年下来,视频业的小网站几乎消亡殆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YouTube早就不能算作一个合适的榜样了,它所开创的盈利模式也已显露疲态多时。
同质化的危害有目共睹,一味沿旧路走下去无异于等死。
视频业最好的出路就是走向同质化的反方向——差异化。
应用商城“模仿秀”用开放模式直击App Store的软肋,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合各方资源,获得更强大的创新能力。
中国联通在iPhone进入中国之初展开的大规模的广告传播活动中,将“iPhone有超过8万个应用程序,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作为主要的诉求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新用户,迅速扭转了iPhone销量增长缓慢的被动局面。
在App Store上线之后不到两年,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其应用商店App Store上的应用总数已超22.5万款,下载量超过50亿次。
模仿苹果的iPhone+App Store的模式,谷歌、诺基亚、微软、RIM、Palm、惠普、LG、联想等公司都开发了类似的移动应用商店,甚至运营商也加入跟班队列。
相继进入应用商城开发的运营商和众多厂家上演了一场眩目的App Store“模仿秀”,但是从数据上看,这个“模仿秀”有点冷场。
中国移动数据部副总经理刘昕近期表示,目前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应用商店累计下载应用4000万次。
在“移动MM”开发者部落,某版主针对移动应用商城软件开发者的获利情况,发起过一次投票。
谷歌为了吸引更多的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将软件在平台上的发布费用调低到25美元,远远低于苹果的100美元,并且大幅提升免费应用软件的比例。
对于大牌手机厂商来说,应用商城可能只是为了提升手机销量的一个“标配”,自身盈利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手机销量的上升。
运营商需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经营应用商城,中国移动应当效仿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做法,向其他两家运营商的用户开放应用商城。
如何在千团大战中存活下来?
5月,腾讯、搜狐、新浪等业界巨头的试水,使得团购市场前景更加扑朔迷离。VC陆续进入团购市场,使得行业大战迅速升级。?
回复该发言
2004年2月,Facebook上线,网站只对大学校园开放,学生通过邮箱进行实名制注册,而这恰好成为Zuckerberg创业第一阶段成功的主要原因;2005年12月,国内的校内网上线,由此开启我国Facebook之路。
2006年9月,Facebook对全网开放。
2007年5月Facebook开放了API,推出Facebook Platform,标志其进入第三阶段。
视频网站的夏末秋初要想通过获取风投来度过视频业的寒冬,视频网站必须放弃模仿、独辟蹊径。
8月17日的互联网大会上,视频业网站齐刷刷亮相,从大会指定微视频门户网站第一视频到高清视频合作网站奇艺,重要网站几乎无一缺席,更有近日上市的乐视网和酷6网在现场搭起专访间,火药味十足。
4年前,谷歌以16.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YouTube,让国内创业者看到了视频业无比光辉灿烂的未来,也令投资者闻风而动,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视频行业中去。
更为尴尬的是,一方面,草根内容无法换取广告利润,而另一方面,围绕正规节目的版权纠纷则可能让视频网站随时掉入无休止赔偿的深渊。
各种中小网站在模仿YouTube的进程中前赴后继,几年下来,视频业的小网站几乎消亡殆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YouTube早就不能算作一个合适的榜样了,它所开创的盈利模式也已显露疲态多时。
同质化的危害有目共睹,一味沿旧路走下去无异于等死。
视频业最好的出路就是走向同质化的反方向——差异化。
应用商城“模仿秀”用开放模式直击App Store的软肋,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合各方资源,获得更强大的创新能力。
中国联通在iPhone进入中国之初展开的大规模的广告传播活动中,将“iPhone有超过8万个应用程序,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作为主要的诉求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新用户,迅速扭转了iPhone销量增长缓慢的被动局面。
在App Store上线之后不到两年,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其应用商店App Store上的应用总数已超22.5万款,下载量超过50亿次。
模仿苹果的iPhone+App Store的模式,谷歌、诺基亚、微软、RIM、Palm、惠普、LG、联想等公司都开发了类似的移动应用商店,甚至运营商也加入跟班队列。
相继进入应用商城开发的运营商和众多厂家上演了一场眩目的App Store“模仿秀”,但是从数据上看,这个“模仿秀”有点冷场。
中国移动数据部副总经理刘昕近期表示,目前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应用商店累计下载应用4000万次。
在“移动MM”开发者部落,某版主针对移动应用商城软件开发者的获利情况,发起过一次投票。
谷歌为了吸引更多的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将软件在平台上的发布费用调低到25美元,远远低于苹果的100美元,并且大幅提升免费应用软件的比例。
对于大牌手机厂商来说,应用商城可能只是为了提升手机销量的一个“标配”,自身盈利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手机销量的上升。
运营商需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经营应用商城,中国移动应当效仿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做法,向其他两家运营商的用户开放应用商城。
如何在千团大战中存活下来?
5月,腾讯、搜狐、新浪等业界巨头的试水,使得团购市场前景更加扑朔迷离。VC陆续进入团购市场,使得行业大战迅速升级。?
回复该发言
18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2008年11月于美国诞生的GROUPON,其模式一年后落地中国。目前,我国团购网站多达400家。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一个网站具备怎样的优势才可以在大战中有存活下来?
美团网CEO王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任何一件事情竞争优势肯定是取决于它的核心价值的。美团这个事情,我们能不能把我们核心价值方面做好,就是给我们的会员提供好的服务推荐,超低优惠的价格,能把这个做好就有一定的优势。”
核心价值的执行靠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具备什么素质?再优秀的团队能否抵得住巨头的挤压?对于团购网站来说,优秀的团队应该是互联网尖端技术人才与优秀的线下销售运营人才的组合。有了这两方面的尖端人才,再强大的敌人也都是纸老虎。
互联网技术高手要熟悉目前各种流行的技术,并具有创新力。以用户的体验为出发点,将几种技术模式捏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模式,这会满足互联网拥趸者网上求新的需求,更会使网站脱颖而出。
优秀的线下销售人员需要熟悉当地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市场进行开发和探索,并具备较强的沟通力、谈判力、执行力和危机公关力。所以,腾讯、搜狐这样的巨头挤进团购市场,对于拉手、美团们来说是压力,但并不是灭顶之灾。
较大的用户基数只是团购网的一个有利因素,却不是决定因素。一个团购网站能否做得好,关键在于销售人员的选单质量和店家服务质量。
选单质量包括价格是否足够优惠、产品是否对目标人群的口味,有的时候上线的产品还可以起到引导用户消费的作用,如某些网站卖的卡丁车、树上探险等。而店家的服务质量一个是要靠店家自身来保证,另外也要靠用户与网站的监督。网站可以通过在谈单时订立合同规定好责权利来实现,用户可以通过投诉的方式来实现。由此可见,线下拓展人员的作用更加重要。所以,团购网站真正比拼的是线下团队的业务拓展能力和执行力。因此,团购网站依然是有生存空间的。一个注重自身声誉、以用户利益为出发点、拥有优秀团队的公司将会成为业界翘楚。
今后,团购网站该向何处去?
第一,从产业类别规划上看,今后互联网从业者宜做专业性较强的、垂直领域的团购网站。比如:团购化妆品的网站、团购首饰的网站等。也就是说,通过紧紧抓住细分市场,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
第二,从团购实现渠道来看,移动互联网当下正热,团购可以在手机端实现。另外,应与SNS平台合作,以APP的身份驻扎平台之上,充分利用其庞大的客户资源。
第三,从团购区域性来看,各个区域都具有差异性,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口味不仅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也存在着社会阶层的差异。因此团购网站要开分站,需深入了解该地区并获得服务商资源,或者与当地的销售团队直接合作。其实,这也给草根站长带来了机会,一个在某区域生活多年,对此地了如指掌的站长可凭低门槛进入团购领域,做一个地方性的团购网站。
谁能从模仿到伟大?
国内的IT企业,在从模仿者到伟大者的转变中,还需要些什么?
尽管柳传志认为中国现在还没有伟大的公司,但并不掩饰他对于联想成为伟大企业的渴望。事实上,中国的IT企业,从硬件设备到互联网增值服务,在从本土化和国际化当中获益后,显露出更多的自信和更大的抱负,比如华为的“三分天下”说、腾讯的全球收购、乐Phone对iPhone的叫板等等。而这些有着模仿者基因的本土企业,能否实现从模仿到伟大的惊人一跃?
仿亦有道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根基都是模仿海外的模式,腾讯也不例外。我不讳言,十年前,腾讯恰是靠模仿海外的ICQ发迹的。”马化腾从不避讳自己的模仿者身份,但他强调腾讯是“颠覆型模仿”。
回复该发言
美团网CEO王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任何一件事情竞争优势肯定是取决于它的核心价值的。美团这个事情,我们能不能把我们核心价值方面做好,就是给我们的会员提供好的服务推荐,超低优惠的价格,能把这个做好就有一定的优势。”
核心价值的执行靠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具备什么素质?再优秀的团队能否抵得住巨头的挤压?对于团购网站来说,优秀的团队应该是互联网尖端技术人才与优秀的线下销售运营人才的组合。有了这两方面的尖端人才,再强大的敌人也都是纸老虎。
互联网技术高手要熟悉目前各种流行的技术,并具有创新力。以用户的体验为出发点,将几种技术模式捏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模式,这会满足互联网拥趸者网上求新的需求,更会使网站脱颖而出。
优秀的线下销售人员需要熟悉当地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市场进行开发和探索,并具备较强的沟通力、谈判力、执行力和危机公关力。所以,腾讯、搜狐这样的巨头挤进团购市场,对于拉手、美团们来说是压力,但并不是灭顶之灾。
较大的用户基数只是团购网的一个有利因素,却不是决定因素。一个团购网站能否做得好,关键在于销售人员的选单质量和店家服务质量。
选单质量包括价格是否足够优惠、产品是否对目标人群的口味,有的时候上线的产品还可以起到引导用户消费的作用,如某些网站卖的卡丁车、树上探险等。而店家的服务质量一个是要靠店家自身来保证,另外也要靠用户与网站的监督。网站可以通过在谈单时订立合同规定好责权利来实现,用户可以通过投诉的方式来实现。由此可见,线下拓展人员的作用更加重要。所以,团购网站真正比拼的是线下团队的业务拓展能力和执行力。因此,团购网站依然是有生存空间的。一个注重自身声誉、以用户利益为出发点、拥有优秀团队的公司将会成为业界翘楚。
今后,团购网站该向何处去?
第一,从产业类别规划上看,今后互联网从业者宜做专业性较强的、垂直领域的团购网站。比如:团购化妆品的网站、团购首饰的网站等。也就是说,通过紧紧抓住细分市场,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
第二,从团购实现渠道来看,移动互联网当下正热,团购可以在手机端实现。另外,应与SNS平台合作,以APP的身份驻扎平台之上,充分利用其庞大的客户资源。
第三,从团购区域性来看,各个区域都具有差异性,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口味不仅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也存在着社会阶层的差异。因此团购网站要开分站,需深入了解该地区并获得服务商资源,或者与当地的销售团队直接合作。其实,这也给草根站长带来了机会,一个在某区域生活多年,对此地了如指掌的站长可凭低门槛进入团购领域,做一个地方性的团购网站。
谁能从模仿到伟大?
国内的IT企业,在从模仿者到伟大者的转变中,还需要些什么?
尽管柳传志认为中国现在还没有伟大的公司,但并不掩饰他对于联想成为伟大企业的渴望。事实上,中国的IT企业,从硬件设备到互联网增值服务,在从本土化和国际化当中获益后,显露出更多的自信和更大的抱负,比如华为的“三分天下”说、腾讯的全球收购、乐Phone对iPhone的叫板等等。而这些有着模仿者基因的本土企业,能否实现从模仿到伟大的惊人一跃?
仿亦有道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根基都是模仿海外的模式,腾讯也不例外。我不讳言,十年前,腾讯恰是靠模仿海外的ICQ发迹的。”马化腾从不避讳自己的模仿者身份,但他强调腾讯是“颠覆型模仿”。
回复该发言
19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这家曾惹过知识产权麻烦、而今成为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第三名的企业,无疑为国内IT产业诸多模仿者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同样是从模仿起步,为何命运迥异?谜底并不巧妙,很多企业的模仿是照猫画猫,而腾讯则如法炮制,我称之为倾覆型模仿。”
也许在马化腾的眼中,模仿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学问。首先,选对模仿对象,“必然要选择已经证实有远景的对象,同时要谨记模仿只是手腕和工具,模仿的目的是立异和倾覆。”其次,找准模仿的时机。“我们通常选择有一家开创者加一家跟进者的时候,这暗示这个市场即将启动。”
眼下,模仿者正在从创新者的光芒掩盖下走到舞台前方,无论是学者还是实干家,对创新的赞美一如既往,但对模仿的推崇也变得普遍。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其实它们大部分根本就不是什么创新,而是模仿的产物。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模仿不仅比创新更加多见,而且实际上是一条更为普遍的通往成长和利润的道路。例如,IBM进入计算机行业,德州仪器进入半导体行业,假日酒店进入汽车旅馆行业,美国无线电公司进入电视机行业,利顿(Lytton)进入存贷业务,《花花公子》进入出版和娱乐业务,无一不是以模仿者的身份出现的。另外,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些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总是在模仿那些全国性品牌,大部分玩具和包装食品也不例外。事实上,模仿无处不在,创新却是稀罕之物。”
《营销想象力》的作者西奥多·莱维特在论证了模仿的无处不在后,将模仿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一旦意识到任何一家公司的创新都会面临一些严重的制约,我们立即就会明白每一家公司都不得不把模仿作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哪怕是规模最庞大、管理最完善、资源最丰富的公司,都会出于竞争压力不得不进行模仿。但事情还不是这么简单——模仿必须按照一个精心制定的战略来行事。”
根据《全球对标网络》(Global Benchmarking Network)的调查,以标杆企业为目标的对标管理已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第三大战略管理方法,而对标管理正是“模仿战略”的核心。甚至国内有战略专家断言,“模仿战略至少将是中国企业在未来3到5年之内惟一的出路”。但高科技企业的模仿绝非易事。产品和流程上,模仿者要积极进行逆向研发——针对竞争对手开发出来的创新性产品,努力通过模仿来创造可以与之匹敌的产品。同时,模仿者还要懂得把握时机,“你没有必要咬苹果的第一口,能吃到第二大口、第三大口就行了。但是要小心,不要等到成为第十个下口的,那样就只能咬到很小一口。”西奥多·莱维特警告道。但最重要的是,模仿者能够“以我为中心”进行扬弃。在开创了国内轻资产之路后,PPG因为巨额广告开支和产品质量投诉倒下了,而其追随者——相对重视物流和消费体验的凡客诚品却站起来了。
对于所有希望从模仿到伟大的国内IT企业来说,也许首先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模仿者。
从模仿到伟大
“伟大的企业是有DNA的,这个创立者是不是有伟大的追求,决定这个企业的走向。”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基因决定论”被人们熟知。对以模仿起家的国内IT企业来说,往往不缺乏远大的追求,但通往伟大的具体路径却是一点点做出来的。模仿战略化、执行力和创新形象在从模仿到伟大的道路上必不可少。
“有组织地支持模仿策略,不仅能尽早启动那些必要的模仿行动,而且可以向整个公司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看重创新者,同时也看重有创造力的模仿者。这样,公司就会像对待更有魅力的创新思维一样,为系统的模仿思维划出一席之地。”西奥多·莱维特认为将模仿战略化能够带来系统化的好处。
回复该发言
也许在马化腾的眼中,模仿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学问。首先,选对模仿对象,“必然要选择已经证实有远景的对象,同时要谨记模仿只是手腕和工具,模仿的目的是立异和倾覆。”其次,找准模仿的时机。“我们通常选择有一家开创者加一家跟进者的时候,这暗示这个市场即将启动。”
眼下,模仿者正在从创新者的光芒掩盖下走到舞台前方,无论是学者还是实干家,对创新的赞美一如既往,但对模仿的推崇也变得普遍。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其实它们大部分根本就不是什么创新,而是模仿的产物。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模仿不仅比创新更加多见,而且实际上是一条更为普遍的通往成长和利润的道路。例如,IBM进入计算机行业,德州仪器进入半导体行业,假日酒店进入汽车旅馆行业,美国无线电公司进入电视机行业,利顿(Lytton)进入存贷业务,《花花公子》进入出版和娱乐业务,无一不是以模仿者的身份出现的。另外,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些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总是在模仿那些全国性品牌,大部分玩具和包装食品也不例外。事实上,模仿无处不在,创新却是稀罕之物。”
《营销想象力》的作者西奥多·莱维特在论证了模仿的无处不在后,将模仿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一旦意识到任何一家公司的创新都会面临一些严重的制约,我们立即就会明白每一家公司都不得不把模仿作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哪怕是规模最庞大、管理最完善、资源最丰富的公司,都会出于竞争压力不得不进行模仿。但事情还不是这么简单——模仿必须按照一个精心制定的战略来行事。”
根据《全球对标网络》(Global Benchmarking Network)的调查,以标杆企业为目标的对标管理已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第三大战略管理方法,而对标管理正是“模仿战略”的核心。甚至国内有战略专家断言,“模仿战略至少将是中国企业在未来3到5年之内惟一的出路”。但高科技企业的模仿绝非易事。产品和流程上,模仿者要积极进行逆向研发——针对竞争对手开发出来的创新性产品,努力通过模仿来创造可以与之匹敌的产品。同时,模仿者还要懂得把握时机,“你没有必要咬苹果的第一口,能吃到第二大口、第三大口就行了。但是要小心,不要等到成为第十个下口的,那样就只能咬到很小一口。”西奥多·莱维特警告道。但最重要的是,模仿者能够“以我为中心”进行扬弃。在开创了国内轻资产之路后,PPG因为巨额广告开支和产品质量投诉倒下了,而其追随者——相对重视物流和消费体验的凡客诚品却站起来了。
对于所有希望从模仿到伟大的国内IT企业来说,也许首先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模仿者。
从模仿到伟大
“伟大的企业是有DNA的,这个创立者是不是有伟大的追求,决定这个企业的走向。”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基因决定论”被人们熟知。对以模仿起家的国内IT企业来说,往往不缺乏远大的追求,但通往伟大的具体路径却是一点点做出来的。模仿战略化、执行力和创新形象在从模仿到伟大的道路上必不可少。
“有组织地支持模仿策略,不仅能尽早启动那些必要的模仿行动,而且可以向整个公司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看重创新者,同时也看重有创造力的模仿者。这样,公司就会像对待更有魅力的创新思维一样,为系统的模仿思维划出一席之地。”西奥多·莱维特认为将模仿战略化能够带来系统化的好处。
回复该发言
20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事实上,模仿成为战略,也就意味着简单冲动的模仿行为被纳入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框架内,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当模仿成为企业战略蓝图的某个阶段时,也就在提醒人们:模仿,是为了下一阶段的超越。
执行力则是国内IT企业打败自己的“洋老师”和本土“同学”的关键所在。国内门户、即时通讯、搜索、C2C电子商务以及旅游网站的执牛耳者,都多少受到国外同行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启发,但在本土化的执行方面,却独具优势。新浪博客的后来居上和携程的壮大,都是例子。“Idea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至多只是一个开头的方式。同样的创意由两个人去做,谁的执行力更强,谁的经验更丰富,谁就更容易成功。”周鸿在博客里感慨道。
然而,有清晰战略和强大的执行力的企业也许称得上优秀,但仍和伟大相距遥远,而这最后的空白需要用持续创新来弥补。据统计,财富五百强的榜单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当时上榜的企业只有17家因为适应了时代的变化而继续榜上有名。这也揭示出优秀企业与伟大企业的区别。难怪在杨元庆眼中,伟大企业除了清晰的战略外,还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有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形象。
在不久前的第三届易观移动互联网年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表示,“今天移动互联网产业还没有一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伟大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出现。”无论对于IT巨头,还是初出茅庐的创业者,都面临新的成就伟大的机会。但久经沙场的周鸿也提醒我们:新创公司不要盲目模仿和抄袭大公司,新创业的公司就像是只兔子,却以为自己是个大象,用大象的心态做事,在狼面前慢慢踱步,最后就会被狼吃掉。
如何在千团大战中存活下来?5月,腾讯、搜狐、新浪等业界巨头的试水,使得团购市场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2008年11月于美国诞生的GROUPON,其模式一年后落地中国。
美团网CEO王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任何一件事情竞争优势肯定是取决于它的核心价值的。
核心价值的执行靠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互联网技术高手要熟悉目前各种流行的技术,并具有创新力。
优秀的线下销售人员需要熟悉当地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市场进行开发和探索,并具备较强的沟通力、谈判力、执行力和危机公关力。
较大的用户基数只是团购网的一个有利因素,却不是决定因素。
选单质量包括价格是否足够优惠、产品是否对目标人群的口味,有的时候上线的产品还可以起到引导用户消费的作用,如某些网站卖的卡丁车、树上探险等。
今后,团购网站该向何处去?第一,从产业类别规划上看,今后互联网从业者宜做专业性较强的、垂直领域的团购网站。
第二,从团购实现渠道来看,移动互联网当下正热,团购可以在手机端实现。
第三,从团购区域性来看,各个区域都具有差异性,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口味不仅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也存在着社会阶层的差异。
谁能从模仿到伟大?国内的IT企业,在从模仿者到伟大者的转变中,还需要些什么?尽管柳传志认为中国现在还没有伟大的公司,但并不掩饰他对于联想成为伟大企业的渴望。
仿亦有道“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根基都是模仿海外的模式,腾讯也不例外。
这家曾惹过知识产权麻烦、而今成为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第三名的企业,无疑为国内IT产业诸多模仿者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
也许在马化腾的眼中,模仿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学问。
眼下,模仿者正在从创新者的光芒掩盖下走到舞台前方,无论是学者还是实干家,对创新的赞美一如既往,但对模仿的推崇也变得普遍。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其实它们大部分根本就不是什么创新,而是模仿的产物。
回复该发言
执行力则是国内IT企业打败自己的“洋老师”和本土“同学”的关键所在。国内门户、即时通讯、搜索、C2C电子商务以及旅游网站的执牛耳者,都多少受到国外同行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启发,但在本土化的执行方面,却独具优势。新浪博客的后来居上和携程的壮大,都是例子。“Idea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至多只是一个开头的方式。同样的创意由两个人去做,谁的执行力更强,谁的经验更丰富,谁就更容易成功。”周鸿在博客里感慨道。
然而,有清晰战略和强大的执行力的企业也许称得上优秀,但仍和伟大相距遥远,而这最后的空白需要用持续创新来弥补。据统计,财富五百强的榜单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当时上榜的企业只有17家因为适应了时代的变化而继续榜上有名。这也揭示出优秀企业与伟大企业的区别。难怪在杨元庆眼中,伟大企业除了清晰的战略外,还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有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形象。
在不久前的第三届易观移动互联网年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表示,“今天移动互联网产业还没有一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伟大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出现。”无论对于IT巨头,还是初出茅庐的创业者,都面临新的成就伟大的机会。但久经沙场的周鸿也提醒我们:新创公司不要盲目模仿和抄袭大公司,新创业的公司就像是只兔子,却以为自己是个大象,用大象的心态做事,在狼面前慢慢踱步,最后就会被狼吃掉。
如何在千团大战中存活下来?5月,腾讯、搜狐、新浪等业界巨头的试水,使得团购市场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2008年11月于美国诞生的GROUPON,其模式一年后落地中国。
美团网CEO王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任何一件事情竞争优势肯定是取决于它的核心价值的。
核心价值的执行靠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互联网技术高手要熟悉目前各种流行的技术,并具有创新力。
优秀的线下销售人员需要熟悉当地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市场进行开发和探索,并具备较强的沟通力、谈判力、执行力和危机公关力。
较大的用户基数只是团购网的一个有利因素,却不是决定因素。
选单质量包括价格是否足够优惠、产品是否对目标人群的口味,有的时候上线的产品还可以起到引导用户消费的作用,如某些网站卖的卡丁车、树上探险等。
今后,团购网站该向何处去?第一,从产业类别规划上看,今后互联网从业者宜做专业性较强的、垂直领域的团购网站。
第二,从团购实现渠道来看,移动互联网当下正热,团购可以在手机端实现。
第三,从团购区域性来看,各个区域都具有差异性,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口味不仅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也存在着社会阶层的差异。
谁能从模仿到伟大?国内的IT企业,在从模仿者到伟大者的转变中,还需要些什么?尽管柳传志认为中国现在还没有伟大的公司,但并不掩饰他对于联想成为伟大企业的渴望。
仿亦有道“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根基都是模仿海外的模式,腾讯也不例外。
这家曾惹过知识产权麻烦、而今成为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第三名的企业,无疑为国内IT产业诸多模仿者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
也许在马化腾的眼中,模仿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学问。
眼下,模仿者正在从创新者的光芒掩盖下走到舞台前方,无论是学者还是实干家,对创新的赞美一如既往,但对模仿的推崇也变得普遍。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其实它们大部分根本就不是什么创新,而是模仿的产物。
回复该发言
21 回复:互联网的模仿者
mad3022010-10-05 18:43:35 发表
《营销想象力》的作者西奥多·莱维特在论证了模仿的无处不在后,将模仿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根据《全球对标网络》(Global Benchmarking Network)的调查,以标杆企业为目标的对标管理已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第三大战略管理方法,而对标管理正是“模仿战略”的核心。
对于所有希望从模仿到伟大的国内IT企业来说,也许首先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模仿者。
从模仿到伟大“伟大的企业是有DNA的,这个创立者是不是有伟大的追求,决定这个企业的走向。
“有组织地支持模仿策略,不仅能尽早启动那些必要的模仿行动,而且可以向整个公司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看重创新者,同时也看重有创造力的模仿者。
执行力则是国内IT企业打败自己的“洋老师”和本土“同学”的关键所在。
然而,有清晰战略和强大的执行力的企业也许称得上优秀,但仍和伟大相距遥远,而这最后的空白需要用持续创新来弥补。
在不久前的第三届易观移动互联网年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表示,“今天移动互联网产业还没有一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伟大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出现。
回复该发言
根据《全球对标网络》(Global Benchmarking Network)的调查,以标杆企业为目标的对标管理已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第三大战略管理方法,而对标管理正是“模仿战略”的核心。
对于所有希望从模仿到伟大的国内IT企业来说,也许首先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模仿者。
从模仿到伟大“伟大的企业是有DNA的,这个创立者是不是有伟大的追求,决定这个企业的走向。
“有组织地支持模仿策略,不仅能尽早启动那些必要的模仿行动,而且可以向整个公司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看重创新者,同时也看重有创造力的模仿者。
执行力则是国内IT企业打败自己的“洋老师”和本土“同学”的关键所在。
然而,有清晰战略和强大的执行力的企业也许称得上优秀,但仍和伟大相距遥远,而这最后的空白需要用持续创新来弥补。
在不久前的第三届易观移动互联网年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表示,“今天移动互联网产业还没有一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伟大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出现。
回复该发言
共有21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