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5/5D/5DEAC38DC6F7A15275599A73ECA2CC9B.jpg)
刘林祥在法庭上。 本报记者蒲东峰摄
未拿分文回扣自称只为追求政绩受审时认可检方指控
不拿一分钱,只求出政绩。在领导“鼓励创收”的号召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财会部预算处原处长刘林祥,被控将3.96亿元公款借给企业老总开发房地产。他希望此举能为单位创收,并为自己换来一顶官帽,结果却“意外”刷新了近年来北京挪用公款案的最高金额纪录。
昨天上午,刘林祥因涉嫌挪用公款罪在一中院受审。
巨额公款私自外借
今年43岁的刘林祥是江苏省盐城市人,大学毕业后曾在《商业杂志》社做财会工作,该杂志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财会部等单位主办的。1999年起刘林祥开始担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财会部财务处副处长,2001年升迁为预算处处长,负责管理财会部的预算处、财务处和结算中心的全面工作。
据检察机关指控,在2001年12月到2004年7月期间,刘林祥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私自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结算中心的名义,与北京丰银企业集团签订借款协议书,采取不记账和伪造银行对账单、资金报表的手段,先后将其管理的公款共3.96亿余元借给该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用于经营。
检察机关认为,刘林祥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应当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指控,刘林祥基本没有否认,只是称自己是主动交待挪用公款一事。
没有约定还款日期
这笔巨款全都借给了北京丰银企业集团负责人、金玉大厦总经理梁某。两人在2001年通过《商业杂志》的一位王姓领导相识。
梁某的证言显示,当时,为了方便贷款,他正要给银行拉一些存款,帮银行完成存款任务。通过那位王姓领导,他结识了刘林祥。此后,刘林祥将2000万元存入某银行的账户。为了感谢刘林祥帮忙,梁某专门请刘林祥吃饭,商量以后的合作事宜。
事实上,北京丰银企业集团旗下有多家关联企业投资经营酒店和房地产,梁某希望能直接向刘林祥借款。
在核实了梁某的身份后,刘林祥表示,本单位的账户资金有四五个亿,合作创收之事存在可能性,但同时提出要求:短期借款,而且必须保证资金安全。
为此,梁某将他投资的金玉大厦作价6个亿作为抵押,向刘林祥借款3亿,借款的利息为当时银行两年期整存整取利率的一倍。
刘林祥说,他考虑到借款利率比存款利率更高,因此欣然同意,但并未经过上级领导的同意,全是自己一手经办。而且在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上,只提到限定不从事违法事宜,居然没有约定这些借款的限额和还款时间。
铤而走险是为政绩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借给梁某近4亿元的公款,刘林祥并没得到金钱上的回报。
法庭上,法官问刘林祥:“你担着这么巨大的风险,自己却没有回扣,到底是为什么?”刘林祥的回答则是,为了追求政绩和出人头地,同时,“办这些事,能够体现我的能力”。
刘林祥说,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总社的领导曾要求财会部创收,要求他们利用手头资金,创造每年不低于300万-500万元的利润。他计算了梁某许诺给他的高于银行利率一倍的利息,觉得这是一个自己出政绩的好机会。至于为什么不向领导汇报,他的解释是,一开始他只想做短期借款,就总想着“做完再汇报”,一直拖着没报;另一方面,他称没想到有这么大的风险,觉得“凭自己在单位说话的分量,做完了汇报一下,领导不会追究”。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