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为何叫苦
近日的一则调查报道和一场讨论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
据报道,一项调查发现,九成“80后”确定自己无法赡养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后”还需要父母进行资助。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50.1%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42%的人表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不同城市无法互通。
“80后”一度是独生子女的代名词。独生子女结婚后组成的家庭,被称为“421”结构,即4个老人、两个结婚的年轻人和一个孩子。
“80后”真的无力赡养老人吗?有人算了一笔账:在大多数人家庭经济基础差、大多数职位“高投入低回报”的前提下,即便是一个月收入5000元的青年人,如果每月需要还1500元房贷,全家生活开销控制在1500元,给孩子攒上500元今后上学的费用,朋友、同事的应酬控制在500元,只剩下1000元,再各给双方父母家里一些钱,基本上已无积蓄。
农村青年赡养老人似乎更不堪重负。生活在农村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本来生活就过得紧巴巴的,当逐渐老去丧失劳动能力时,如何赡养就成了首要的问题。“农村‘80后’在城市里赚不了钱,养活不了自己;回到农村又不会干农活。别说赡养老人,父母还要时常照顾他呢!”这种情形成为一部分农村“80后”窘况的写照。
应对“银发浪潮”力不从心
按照国际惯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为老龄化社会。
据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面对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职工个人和政府的养老金准备明显不足。中国养老金制度原来主要局限于国企和公共部门,采用现收现付制。1997年改革后,国家把私营部门的员工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中,新制度主要包括现收现付制和个人退休账户。有研究者指出,作为直接解决养老金的有效途径,个人账户体现的是“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的原则,但它在中国很难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中国工人目前的微薄工资还不足以支撑一个老龄社会的养老负担;另一方面,按目前的缴费率,私营企业的员工(1997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员工)应交工资的24%,私营企业主,包括不少新参加工作的职工都不愿意为这部分账户掏钱。
尝试多元化养老
“80后”养老之困如何突围?
人们对养老的忧虑,主要着眼于单纯的家庭养老。当“衣食住行、游购医娱”等支出成倍飞涨时,仅靠传统的“养儿防老”肯定适应不了家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老人赡养问题不能只依靠家庭,应逐渐转向社会,即由家庭责任主体过渡到国家或社会责任主体,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在我国逐步建设的社保体系中,养老保险无疑负担最重。在财政支出难遂人愿的前提下,我国社区多元化在一些地方已进入实施阶段。据悉,汕头市把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全区的“民心工程”来抓,目前已覆盖全区17个街道162个居委会,已聘用124名护理员为131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护理援助服务。
回复该发言
“80后”养老难在哪里 可尝试多元化养老
2 回复:“80后”养老难在哪里 可尝试多元化养老
gucci04032010-10-05 21:35:07 发表
不少人认为,居家式社区养老应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选择。居家式社区养老即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适合的人群具有普遍性: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
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机构养老,不妨尝试“以房养老”等。机构养老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养老模式。“以房养老”则是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以房养老”目前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特别适合于手头有房、无子女或者不需要将房产留给子女的老人。(王新民)
回复该发言
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机构养老,不妨尝试“以房养老”等。机构养老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养老模式。“以房养老”则是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以房养老”目前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特别适合于手头有房、无子女或者不需要将房产留给子女的老人。(王新民)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