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耳熟能详的上海世博会主题语,到底传递了怎样的理念?跟随导师亲身参与城市最佳实践区规划设计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冯立,逐渐解开了心中的谜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千变万化,但‘宜居’应该是核心理念。”
冯立和师弟们感慨:世博会犹如一场“饕餮盛宴”,有幸作为规划设计的“亲临者”参与其中,千载难逢。这群未来的城市规划主导者,在服务世博时细细品味着城市韵味,获得了更宽阔的视野、更多维的思路。
参与挑战感受快乐
作为世博会创举,上海世博会首次辟出“城市最佳实践区”,介绍世界上成功的城市管理经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担纲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总策划师。从2004年起,唐教授带着一群弟子轮番在世博局实习,参与从城市方案遴选到招展成形、再到实施建设的每一个细节,犹如翻阅一张张城市“名片”。
冯立作为唐教授的助手,全程参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规划设计;李涛、金鑫,这两名博士在读硕士研究生阶段,便与师兄弟在世博局“轮班”,马不停蹄地走现场、看样板房,不厌其烦地修改图纸……他们觉得,跟着唐教授尝试前所未有的创新,是个巨大挑战。冯立回忆,因为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在专家组发出邀请函后,有800余个城市纷纷列入名单。
在海量信息中,要把最有价值的“城市经验”筛选出来,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确定下城市案例后,还要接洽、做宣传、推广项目、解答疑问……可这批同济学子不觉得累,而是“贪婪”地从“盛宴”中汲取知识和理念,感受参与其中的兴奋与快乐。
个个“实例”丰富想象
摆在世博园里活生生的例子,为这些未来城市规划师们提供了“实战”经验,更延展着他们对职业的想象。
成都“活水公园”旁,究竟要摆放哪个案例?当时备选项并不少。几经斟酌后,法国阿尔萨斯案例馆的太阳能墙最终胜出。冯立这样描绘:这边“污水变活水”,那边太阳能墙晶莹闪烁,光与水完美结合,不仅令环境怡人,更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理念。“当两个案例放在我面前时,我豁然开朗———这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完美诠释。”
巧妙之处,还不局限在技术层次,更体现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中。在金鑫的脑海中,瑞典马尔默案例最特别:“马尔默市政府邀请世界级大师来设计廉租屋,且不论廉租屋的设计有多么独到精彩,单单这一独到的用心就告诉世人:政府为弱势群体购买公共服务,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又尊重他们体面生活的权利。”
世博留下无形资产
上海世博会为世人留下了有形的展馆,更将留下一笔笔无形的“财富”。
李涛在世博会开园首日曾前往城市最佳实践区参观,他坦言:排队的人真多,公民素质也确实有待提高。相信上海世博会之后,公民素质也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这不,现在世博过半了,大多数游客都知道该如何文明观博。”
冯立说,上海乃至全国都还处于发展态势,这为城市的规划设计带来很多契机。低碳、可持续发展、宜居……这些上海世博会上的“热门词汇”,势必将随学子们的思路,融入城市的角角落落,融入普通人家的生活起居。
(来源:解放日报)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