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数据表明,企业并购后被并购方管理人员的流失会比较严重,迫切需要进行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在并购后的第一年,47%的被并购方高管会离开,在头三年里,75%的被并购方高管会离开。
被并购方的管理者流失率会从并购后第一年的25%,上升至第五年的59%。
被并购方的高管流失率在并购后的头两年会从并购前的10%上升至30%。

看着这些让人心惊肉跳的数据,联想的决策层在2005年一开局,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把双方的“军衔”做个梳理比较,做出新联想的内部管理者层级体系,然后把所有的干部对号入座,从职位上平衡和稳定管理层。联想职位对接方案从2005年1月开始至5月12日初步完成,历时4个月。

军衔对接
并购之初,双方的内部职位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IBM在公司整体的职位体系中,设置了对应的级别,在一定级别之上定义为高管,这个高管群体占总人数的比例是1%。
IBM的这个职位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外的职位称唿和对内的级别完全分开,既有利于内部的体系清晰、为员工提供明晰的发展路径,又有利于员工对外展开工作。另外在IBM内部,总经理的职位仅限于区域负责人使用,如中国区总经理、美国区总经理。
而并购前联想的内部,也有类似于IBM的薪酬等级,但是这个等级是严格保密的,员工只清楚自己的工资级别。而员工能够看得到的发展路径,仅有那些管理者的职位体系,这也是带有明显的中国企业特点。联想管理者职位体系也经历过扁平化的变迁,在2000年之前,联想管理者共有11个层级。从2001年开始,为了提升内部的决策效率,联想做了一次“指挥系统”的瘦身,把11级汇报关系压缩到了5级,这个级别一直保持到2005年并购整合之前。
1. 总裁
2. 高级副总裁/副总裁/助理总裁
3. 部门总经理
4. 总监
5. 经理
当时联想被算作高管的管理者有一个称谓,叫“总裁室”,总裁室成员包括总裁、高级副总裁、副总裁、助理总裁。其中助理总裁是联想特有的一个职位,并不是很多企业的“总裁助理”,有些类似美国军衔中的“准将”,联想2005年助理总裁有7人,且都是兼任某个业务部门的总经理。
把双方的职位体系、管理权限等做了对比之后,双方基本认可了下面的对应关系:
在这个双方认可的基础上,联想开始制定新的职位体系。其中的关键点在于联想原有的“助理总裁”、“部门总经理”这两个职位如何与原IBM的总监职位对应。研究之后,联想新创造了一个“高级总监”(Executive Director)的职位来对应老联想助理总裁、部门总经理以及原IBM的总监岗位。
新的公司职位体系在CEO下分为五级,分别是:
1、高级副总裁SVP
2、副总裁VP
3、高级总监Executive Director
4、总监Director
5、经理Manager;
职位对接项目开始时,IBM的Title让联想人认识起来存在很多困惑,造成双方对层级认识出现很多偏差,如总经理General Manager、CXO首席××官,到底对应什么级别。在继续仔细研究以后才逐渐明白,那就是职位Title、角色Role和级别Band三个概念的区分。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