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研究院
中国阳光私募基金数据中心/文
如果说2008年年末 上证指数(行情 股吧)从1664点企稳上扬,是依靠强大的流动性,那么市场一旦对于流动性的预期稍有踌躇,指数的杀跌动力绝对不容小觑。
盘点近期的市场,很多投资者受挫的原因归于两类:一为输于贪婪、二为输于犹豫。从3200点到3400多点最后的疯狂曾经让人欲罢不能,而从3400点向下俯冲又有多少人能够顺利逃顶?
在这一轮涨跌中,价值投资还是趋势投资在私募界又被广为争论。
今年的前八个月的指数显示,趋势投资在前七个月的单边向上行情中并未取得绝对超越大盘的业绩(尽管一轮轮的板块轮动清晰可见,有许多个股涨幅超过了三倍)。
在这次快速下跌中,顺势而为的趋势投资者确实成功逃顶;而以价值投资为主线的投资人,更注重对于上市公司的各类研究,操作上不会频繁换股,半年多来业绩也是各有千秋。
阳光私募是个新兴行业,市场关注度高,但由于没有成熟的客户市场,私募公司要想获取生存空间站稳脚跟,必须兼顾短期业绩指标。虽然理论上投资不是一个只看短期业绩指标的行业,但浮躁的市场显然缺乏耐心和常识。所以,市场每一次震荡都是对所有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考验,是挑战更是机会。
月度排名:围棋高手独领风骚
近一个月,上证指数从3266.92点冲顶3478.01点,旋即俯冲式下跌到2911.58点,本榜单取值月度区间大盘跌幅高达10.88%,如果从最高位算起,跌幅更达16.29%,个股价位跌幅超过30%的遍地都是。
在这种行情中,参与“第一财经阳光私募榜单”月度排名的225个私募产品的月度平均增幅为-3.18%,同期,213个股票型公募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为-9.166%,逊于私募5.9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募基金规模大又有仓位限制,大跌市尤为不利。私募基金规模小、可任意仓位,灵活性高。
新锐私募脱颖而出是这次月度榜单的一大特点。在月度榜单的前二十位中,除了排名第十三位的中融以太,基本都是“新生代”的阳光私募产品,其中成立于2008年间的占比47.3%、成立于2009年间的占比52.6%。
另外,月榜十强中,齐刷刷有5家是中融信托平台上发行的产品,震荡市凸显出中融信托不仅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且在选取私募产品上也是独具慧眼,本着对旗下投资者负责的态度,把稳健作为选择的第一考量。
这次月榜冠军是刘睿执掌的鑫兰瑞一期,另一个产品——鑫兰瑞二期排名第四。这家扎根于成都的私募投资公司,操作风格明显适合于目前的震荡行情。值得注意的是鑫兰瑞一期在短短一年内,增幅接近90%,本月在基准下跌10%的时段,净值不降反升12%。基金掌门人刘睿是原国家少年围棋队的高手,以黑白道运用于股市阴阳线之中,迄今为止,达到了很多投资高手难以企及的境界。
另外,此番月度第六的中睿合银二期、排名第十一的中睿吉祥管家一期,所属投资顾问公司尽管注册在深圳,其领军人物还是刘睿。也就是说,这次刘睿系的四只产品位居月度榜单的第一、第四、第六和第十一位,月度独领风骚。
另外,老牌稳健选手江晖的星石系列和一直以来市场参与度较低的中欧瑞博系列、塔晶系列这次顺理成章地几乎毫发未损,朱雀系列、淡水泉系列和云南国投的中国龙系列也基本成功逃顶。而华润信托的道合系列、金中和系列、红山系列,平安信托的证大系列等,因重仓位而月度排名靠后。
三个月榜:部分老牌私募涨幅喜人
近三个月,上证指数从2676点上涨到2911点,涨幅8.78%。深国投平台的龙腾基金(季度回报率42.4%)、时策基金(季度回报率38.58%)和瑞象丰年(季度回报率35.47%)分获季榜前三。
回复该发言
指数跌10%_私募“逃得快”仅跌3%
2 回复:指数跌10%_私募“逃得快”仅跌3%
mad3022010-10-07 02:58:15 发表
另外,新价值系列、明达系列、林园系列、重阳系列、东方马拉松、金域蓝湾1期、万利富达、先锋1期等产品季榜排名靠前。其中不乏成立较早的老牌私募,但从净值的角度看,还是喜忧参半,净值增幅靠前不等同于所有这些产品已取得较高的正回报。此次季度落后的主要有李雅非掌管的红山系、田荣华的武当7~9期等。
比照公募,同期的210家公募产品的绝对回报率为6.82%,弱于大盘,更逊色于私募基金的9.85%的平均业绩回报率。
一年榜:私募基金大胜指数
从最近一年的统计时段看,上证指数从去年8月到今年8月上涨了不到5%,但是私募基金的绝对回报率却十分惊人。成立时间满一年以上的138个私募产品的绝对平均回报率为30.40%,远远跑赢大盘。
同期158家股票型公募基金的平均绝对回报率为4.94%,只比大盘略佳。可见在这个先抑后扬的过程中,私募基金整体很好地把握了市场机会,私募投资管理公司在这种大幅起落的趋势化行情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而受制于仓位限制腾挪不便的公募基金,业绩明显受到极大制约。
取值年度有5个私募基金产品取得了翻番的增幅。分别是石波领衔的尚雅2~4期、罗伟广的新价值2期、吴险峰的龙腾。凑巧的是,去年此时,这几家产品单位净值都在0.6元左右,在此波反转行情中,出色的操作硬是扭转了逆势,不但填平亏损,而且大多取得了不错的正回报。
排在年榜单前列的还有景良能量1期、名森系列、淡水泉系列、瑞象丰年、从容系列、睿信系列、博颐精选1期、明达系列、世诚扬子二号、朱雀系列、金域蓝湾1期等。这个顺序基本反映了这一年来私募的大致格局。而稳健型选手如星石系列、部分中国龙产品等等,年度业绩反而不突出。
阳光私募渠道瓶颈现转机
近一个月,对于私募基金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光大银行筹备发起了中国第一个阳光私募基金宝项目。这个项目遴选了在私募基金界声名卓著、过往业绩良好的五家私募基金公司作为其投资管理人,统一管理一家名为“光大阳光私募基金宝”的集合项目,并将投资门槛从100万元降低到了50万元。
这个项目的推出,标志着银行渠道开始渗透到私募基金产品的推广过程中,拓展了私募基金产品的发行渠道。发行渠道瓶颈的打开、银行高端客户的资金导入、发行门槛的降低,凭借过硬业绩的公平竞争环境,对于中国私募投资市场的意义重大。当然,这个银行创新产品是否能健康发展,还有待于被选入的私募基金公司的良好业绩表现。
此外,一些银行、券商、信托公司也在积极筹备类似产品,相信不远的将来,有良好业绩基石、操作规范的私募投资公司,门庭若市不会是一句空话。中国理财市场孕育了持多元化需求的各类投资者,只要管理部门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阳光私募基金的市场前景光明。
公募“一对多”叫板阳光私募
上个月,行业最大的新闻是公募基金的“一对多”产品获批,由于公募基金的“一对多”投资门槛也是100万元人民币,业绩同样需要每月公布,其运作模式就相当于在公募基金旗下设立一个相对封闭的私募化的产品,所谓“公募私募化”的味道更加浓重。
相对于公募基金“一对多”项目,私募基金普遍感觉并不会对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起到分流作用。
由于私募投资基金本来就是完全市场化的产物,游戏规则就是业绩说话,所以在激励机制和产品规模上,诞生于公募基金内部的“一对多”项目应该很难对私募基金有实质性的影响。反而是同为公募基金内部的公募产品和“一对多”产品,基于同一投研平台,若出现较大业绩差异,如何向各自客户解释是一个很难回避的问题。同样,在私募投资管理公司中,随着管理资金规模的扩大,管理产品家数的上升,未来业绩差异也越来越会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回复该发言
比照公募,同期的210家公募产品的绝对回报率为6.82%,弱于大盘,更逊色于私募基金的9.85%的平均业绩回报率。
一年榜:私募基金大胜指数
从最近一年的统计时段看,上证指数从去年8月到今年8月上涨了不到5%,但是私募基金的绝对回报率却十分惊人。成立时间满一年以上的138个私募产品的绝对平均回报率为30.40%,远远跑赢大盘。
同期158家股票型公募基金的平均绝对回报率为4.94%,只比大盘略佳。可见在这个先抑后扬的过程中,私募基金整体很好地把握了市场机会,私募投资管理公司在这种大幅起落的趋势化行情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而受制于仓位限制腾挪不便的公募基金,业绩明显受到极大制约。
取值年度有5个私募基金产品取得了翻番的增幅。分别是石波领衔的尚雅2~4期、罗伟广的新价值2期、吴险峰的龙腾。凑巧的是,去年此时,这几家产品单位净值都在0.6元左右,在此波反转行情中,出色的操作硬是扭转了逆势,不但填平亏损,而且大多取得了不错的正回报。
排在年榜单前列的还有景良能量1期、名森系列、淡水泉系列、瑞象丰年、从容系列、睿信系列、博颐精选1期、明达系列、世诚扬子二号、朱雀系列、金域蓝湾1期等。这个顺序基本反映了这一年来私募的大致格局。而稳健型选手如星石系列、部分中国龙产品等等,年度业绩反而不突出。
阳光私募渠道瓶颈现转机
近一个月,对于私募基金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光大银行筹备发起了中国第一个阳光私募基金宝项目。这个项目遴选了在私募基金界声名卓著、过往业绩良好的五家私募基金公司作为其投资管理人,统一管理一家名为“光大阳光私募基金宝”的集合项目,并将投资门槛从100万元降低到了50万元。
这个项目的推出,标志着银行渠道开始渗透到私募基金产品的推广过程中,拓展了私募基金产品的发行渠道。发行渠道瓶颈的打开、银行高端客户的资金导入、发行门槛的降低,凭借过硬业绩的公平竞争环境,对于中国私募投资市场的意义重大。当然,这个银行创新产品是否能健康发展,还有待于被选入的私募基金公司的良好业绩表现。
此外,一些银行、券商、信托公司也在积极筹备类似产品,相信不远的将来,有良好业绩基石、操作规范的私募投资公司,门庭若市不会是一句空话。中国理财市场孕育了持多元化需求的各类投资者,只要管理部门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阳光私募基金的市场前景光明。
公募“一对多”叫板阳光私募
上个月,行业最大的新闻是公募基金的“一对多”产品获批,由于公募基金的“一对多”投资门槛也是100万元人民币,业绩同样需要每月公布,其运作模式就相当于在公募基金旗下设立一个相对封闭的私募化的产品,所谓“公募私募化”的味道更加浓重。
相对于公募基金“一对多”项目,私募基金普遍感觉并不会对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起到分流作用。
由于私募投资基金本来就是完全市场化的产物,游戏规则就是业绩说话,所以在激励机制和产品规模上,诞生于公募基金内部的“一对多”项目应该很难对私募基金有实质性的影响。反而是同为公募基金内部的公募产品和“一对多”产品,基于同一投研平台,若出现较大业绩差异,如何向各自客户解释是一个很难回避的问题。同样,在私募投资管理公司中,随着管理资金规模的扩大,管理产品家数的上升,未来业绩差异也越来越会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指数跌10%_私募“逃得快”仅跌3%
共有3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