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一年后,李开复终于鸟枪换炮。
10亿元人民币融资、200人的规模、投资项目12个。9月8日,李开复在创新工场一周年时对自己做了一个盘点。
像所有的创业公司一样,李开复也走了一个弯路,最大的弯路就是商业模式探寻。在早期,李开复的设想是以自己孵化创业项目为主,却发现,技术人才易寻,创业家难觅。后来,李开复做了大幅调整,以外部寻找创业团队为主。
好了,现在可以对李开复的商业模式做一个明晰描述。那就是,寻找一个创业团队,通过3-6月的创业孵化器,实现一个创业新人从0到Beta的进化,进入相对被认可的融资通道。
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描述,创新工场=孵化器IW+融资IWDF。
剥去创新工场炫丽以及充满Google色彩的外衣,直击它的本质,会发现,创新工场的商业模式核心仍是天使投资模式。
现在,我们有必要给李开复鼓一下掌。毕竟,这条中国路径是一条极为凶险的存在,它不仅考验智慧,更考验勇气和耐心。
这是因为,在中国的VC界,做第一轮风险投资的都很少,做天使投资的更是微乎其微,风险投资基本上都是重兵于Pre IPO(上市前私募)。对投资人而言,做天使投资和第一轮投资,风险太大,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退出,这是辛苦钱,太难赚。
换句话说,天使投资模式在中国很难行得通,基本上是“最人迹罕至”的一条路,只有一些超级专业人士混迹其中,比如雷军、周鸿祎、蔡文胜等。
李开复不会看不到这种天使投资模式的艰险,经过一年的摸索,李开复做了一系列的升级动作,我们不妨称之为天使投资2.0模式。除了融资等关键环节,李开复的升级表现在几方面,事实上,这也是天使投资1.0的软肋:
1、从野生模式到圈养模式。大部分创业者都是走的是野生模式,美其名曰野蛮生长,在混沌中杀出一条血路,创业者除了要有技术、商业模式的敏感,更要在团队、品牌、管理方面拥有过人的悟性和学习力,当然大部分创业者都死在了沙滩上。天使投资1.0模式更多是在这种“野生”背景下提供资本及智力支持。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则是“圈养”模式,为了吸引创业者“入圈”,创新工场甚至提供前6个月免房租的优厚条件。创新工场首先圈定了三个“大圈”: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应用。“圈养”模式的核心就是规范化,以规避创业者在初期最容易跌倒的陷阱,比如管理、融资、团队等。而“圈养”的另一个目的是统一价值观和文化,比如他们互相称唿为“工友”,这种创新文化也是李开复的擅长所在。
2、创业加速器。李开复自称是孵化器,不如说是加速器。创新工场有三个加速项目,分别是助跑计划、加速计划、创业家计划,以3-6个月为时间节点,判断一个项目的创业价值。更加具体的加速指导则由创新工场的“母体”完成,这是一个集合了运营、投资、公关、律师、用户体验的团队,甚至还有一个首席布道师,由曾担任过阿里巴巴架构师的蔡学镛担任。
这个加速器至关重要,有了这一模块,才能让这种天使投资2.0模式以工业化的方式进行,进而孵化更多的创业项目。
3、品牌效应。天使投资1.0是拒绝品牌的,他们更多依赖口碑。但李开复及创新工场一开局就是高举高打品牌,很短时间内,它甚至成为高科技创业的第一品牌,光收到简历就有10万封。这种强大的品牌效应能吸引到不少创业者和创业项目,这种群聚效应也是天使投资1.0不可比拟的。
回复该发言
李开复有一个无法绕开的大敌
2 回复:李开复有一个无法绕开的大敌
lezhixianxl2010-10-07 13:38:15 发表
而且,这种品牌效应还能带来产业链的支持,比如创新工场的“点心”手机操作系统,一开局就获得了夏普、天宇、富士通等的支持,这对很多初创者而言可能难以想象。
总之,这是一个设计精妙的天使投资2.0版本。
但是,李开复的商业模式仍有一个无法绕开的大敌。不管是天使投资1.0,还是天使投资2.0,有一点最为关键,那就是如何“选对人”。
这个“人”的关键就是“产品挑选人”。 “产品挑选人”是硅谷风险资本识别创业高人的一个术语。根据惯例,新成立公司的第一个产品必须成功,如果第一个产品没有成功的话,这家公司必定失败。但是,很多新创公司只是一群拥有才华与想法的工程师,但是却没有想出要开发什么产品,这时候,就必须要有一位知道该开发何种产品的“产品挑选人” 来指导,他们所拥有的核心技能就是从众多想法中挑选出最关键的,并将之商业化。
寻找对的“产品挑选人”正是一个风险投资人的最大考验,它很难工业化和标准化,更多依靠的是投资人的经验和判断,甚至是一种艺术。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曾说过,一个风险投资人最值钱的不是他的成功经验,而是他的失败教训。
换句话说,这种“相人”竞争力,在李开复的商业模式里是一个明显的短板,它需要经验,甚至是失败来积累,而这些都是李开复缺乏的。
正如李开复所言,他的创业第一年是“一个逗号”,当然,在外界看来更多是“一个问号”。李开复何时能把这个“问号”变成一个“惊叹号”?
回复该发言
总之,这是一个设计精妙的天使投资2.0版本。
但是,李开复的商业模式仍有一个无法绕开的大敌。不管是天使投资1.0,还是天使投资2.0,有一点最为关键,那就是如何“选对人”。
这个“人”的关键就是“产品挑选人”。 “产品挑选人”是硅谷风险资本识别创业高人的一个术语。根据惯例,新成立公司的第一个产品必须成功,如果第一个产品没有成功的话,这家公司必定失败。但是,很多新创公司只是一群拥有才华与想法的工程师,但是却没有想出要开发什么产品,这时候,就必须要有一位知道该开发何种产品的“产品挑选人” 来指导,他们所拥有的核心技能就是从众多想法中挑选出最关键的,并将之商业化。
寻找对的“产品挑选人”正是一个风险投资人的最大考验,它很难工业化和标准化,更多依靠的是投资人的经验和判断,甚至是一种艺术。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曾说过,一个风险投资人最值钱的不是他的成功经验,而是他的失败教训。
换句话说,这种“相人”竞争力,在李开复的商业模式里是一个明显的短板,它需要经验,甚至是失败来积累,而这些都是李开复缺乏的。
正如李开复所言,他的创业第一年是“一个逗号”,当然,在外界看来更多是“一个问号”。李开复何时能把这个“问号”变成一个“惊叹号”?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