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小莫 绘
核心提示:
校企合作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而言,不可或缺。校企合作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基地建设如何保障教学?教学、实训的体制机制又如何完善?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八年的探索中,从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两化”理论,再到以项目部、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学、实训一体化实践,一步一个台阶,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高职教育之路。
追问一:校企合作的支点在哪里?
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离不开校企合作。作为一所由6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年轻高职院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之初面临着所有高职院校共同的难题——学院该如何从企业“借力”?校企合作的支点在哪里?
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以基地为纽带,让校企由“邻居”变成“亲戚”,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成为金职院的第一步探索。
2002年,刚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刘鲁平很苦恼。当年暑假,新学期的招生开始,他坐了好几百公里的车到各地中职和高中去招生,费尽口舌,却效果不佳。
当时,对于这所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由金华农校、金华师范、金华卫校等6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年轻高职院校而言,招生只是它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如何与企业长期深度合作?怎样培养市场需要的学生?怎样开展教学?如何保证学生就业?一切问题千丝万缕,毫无头绪。
学院工会主席黄宏伟说:“那时候,甚至有许多二级学院的教师宁愿把自己看成是合并前中专学校的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似乎只是一个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概念而已。”
该从哪里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2002年,由浦江县县委书记调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杜世禄,在对学院各专业的调研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案例。1998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在社会调查中发现,金华的制药产业发展特别迅速,并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但既懂医药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却非常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学院萌生了开设“医药营销班”的想法。海南亚洲制药集团公司正好也急需懂医药的营销类人才。双方一拍即合,于次年开始了“订单培养、量身定制”的合作办学。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到师资建设等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企业派董事长、总经理及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公司的实验室、研究所也对学生开放。毕业生择优录取,有80%的学生到该公司就业。“医药营销班”办了三届,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博得了市场和行业的认同。
杜世禄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方向对学院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金华市是浙闽赣皖四省九地市经济协作区最重要的物资流、人员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经济结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众多小企业主迫切需要既适应经济结构又安心金华本土的高技能人才,更需要地方高校为企业提供经济便利的高科技服务。“借鉴‘医药营销班’的模式,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众多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基地,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成为金职院打造特色的突破口。”杜世禄说。一个集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