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湾友人专门研究两岸科技政策和科技环境的对比。他问了我一个大家都想过的问题:“大陆的科技企业中为什么出不了台积电和联发科这样真正具有技术竞争力的企业?”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有多重答案,诸如生存环境、政策等因素影响,然而他却给出了一个别人肯定不会选择的答案:“这是因为大陆的企业活得太舒服了。”
对于他的答案,我感觉有些相熟,又有些不明白,于是他进行了解释。
目前大陆的技术型企业如果放到台湾,大部分很快就熬不过死翘翘了,原因是,它们的技术实力不足以赢得客户。
而这样的企业在大陆却活得很好,原因很简单:大陆林子太大,适合任何鸟类的生存。通过非技术手段简简单单就可以赚取上千万的利润,又有什么动力去进行技术竞争呢?
相比来讲,台湾的人口只有几千万,市场容易饱和,一旦产品技术不过关,立即被淘汰。他认为,技术的进步是逼出来的,如果有其他渠道获得利润,就不会走这条刀山火海之路。
所谓“其他的渠道”有哪些?大致可以包括三类:
第一类叫走营销,最典型的就是电视购物,即便大家都知道电视购物的质量是最没有保证的,价格是最离谱的,但只要配上煽动性的文字和几个半裸的美女,总会有人乐于购买。
第二类叫吃皇粮,垄断国有企业是也,最典型的是中移动。这里只说到了年关它怎么赚钱,人们用手机发出一条条祝福短信,按照每人发二十条计算,全国十亿人就是两百亿条,每条一毛钱,当天依靠短信收入,中移动就获得二十亿的收入。有这么舒服的赚钱渠道,难道它会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要知道移动互联网是可以替代短信的),用更廉价的流量费把它的短信业务挤死?当然不可能。毫不客气地说,在中移动的抑制下,国内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已经落后了一代。
还有第三类,叫蹭皇粮。这类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蹭皇粮
所谓蹭皇粮,指的是企业本身并非国企,但它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的采购或者二次外包,也就是说,仰仗皇粮再分配活着的那些民间企业。俗话说,“有人吃屎,有人舔渣。”吃屎的是吃皇粮的,舔渣的就是蹭皇粮的。
本来,国企已经指望不得,创新需要依靠民企,但如果民企以蹭皇粮为目标,这些企业的收入就不再依靠技术进步,而是依靠关系,按照台湾老兄的说法,它们也没有动力进行任何的技术革新。
上述三个类别,如果要按比例大小进行划分,那么:1,所有的企业都在走营销,但成功者不多;2,只有少数能够根据血统吃皇粮,但它们的垄断性质决定其影响很大;3,至于蹭皇粮的,虽然他们很少受到关注,却越来越成为了主流,沉默的大多数。
在it业勃兴之初,这类的企业并没有显山露水,那时人们谈论的是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这样依靠市场起家的企业,然而随着it业越来越被认可,各种能够蹭到皇粮的人来到了这个行业,这类企业就越来越占多数了。
到现在,放眼望去,市场上所谓的技术型企业大部分已经成了蹭皇粮的企业,自然,技术革新也就无望了。
更重要的,它们现在又几乎垄断了国内上市权(创业板上市权),对于技术创新非但没有帮助,甚至直接造成了打压。

记得创业板推出之初,互联网专家谢文(博客)就不断地制造不和谐之音,批评创业板非但没有择优而取,所选择的反而都是关系企业,就是这个意思。
我简单地把蹭皇粮分了几类进行探讨。每一类,至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作为辨别的依据,这些例子大部分存活至今。
第一类:蹭行政的皇粮
一张采购单可能价值五千万。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