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8月10日在平壤的朝鲜革命博物馆前拍摄的一对新人。刘宇摄
据《世界知识》报道 从中学时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起,就向往着去朝鲜看看,那是一片与中国有着太多纠结的土地:“唇齿相依”、“鲜血凝成”、“牢不可破”,这些词是那么耳熟能详。而自从做了《世界知识》杂志朝鲜半岛的栏目主持后,又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却阴差阳错一直没能走进这个被西方人称为“神秘国度”的地方。终于在2010年的夏天,我有机会向它靠近了。
2010年8月9日下午平壤时间16点10分,搭载着中国青年代表团的国航CA121航班降落在平壤顺安国际机场。与刚刚离开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相比,平壤机场是典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样式,一座两层的航站楼,停机坪上只有几架飞机,而且基本处在停止状态。但是悬挂在航站楼上的巨幅金日成画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浮光掠影看平壤
在朝鲜八天,主要的活动都在平壤,走马观花,这个在60年前的朝鲜战争中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城市已经是高楼林立,绿树满眼。
平壤是一个都市功能颇为集中和简单的城市,几乎只发挥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平壤的基本面貌,在当年战争后的重建方案中已经确定:全城的中心以南山为背景,位于大同江西岸。在它的中央是金日成广场,广场的周围建造各重要机关的办公大楼及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文化设施。还有很多纪念性建筑沿大同江边分布,形成了一条绵长的建筑带。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平壤营建大型纪念性建筑和雕塑的活动一直都在持续进行。这其中就有万寿台议事堂和朝国内最大的金日成铜像、主体思想塔和平壤凯旋门等。平壤的建筑非常有特色,表现为宏大的叙事风格,创造出了一套自己的建筑语汇,塑造了一座独特的 “样板城市”。撇开所谓的意识形态,撇开经济实力与浩大的土木工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平壤的城市建设在美学上还是有它自身的价值的。
除了巨大的建筑,平壤给我们的另一个强烈印象是无边的绿色。平壤市区除了两个火力发电厂外,没有任何工业;由于汽车很少,也几乎没有尾气污染。据说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在进入市区前,都要冲洗干净。
在平壤活动期间,我们看到平壤主要街道的两侧多为二三十层的高层建筑,初看以为是写字楼,后陪同告诉我们说,是居民楼,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我们国内居民楼明显不同的是,一是所有的阳台都是敞开式的,通常上面会摆放几盆花,大概是有统一要求,那些花和花盆很相似,此外再无杂物。二是这些居民楼上没有空调外机。另外,也没有在任何地方看到广告,不管是居民楼,还是大型商场。从外表我们甚至看不出来哪些建筑是商场,因为没有橱窗。所以整个城市看起来很单纯。
平壤的街道非常干净、整洁,没有看到在空中飞扬的垃圾袋,甚至也没有看见垃圾桶。宽阔的大街上,除了公共电汽车外,车辆很少。人们很自觉地排队候车,也有一些人骑自行车,大部分的人则是步行。即使是在平壤的市中心,也没有一般城市的喧嚣。
平壤的夜晚更是真正的夜晚,一次晚饭后出去散步,我们走了很远,也没有找到霓虹闪烁、“夜如昼”的地方,偶尔有一辆老式有轨电车驶过,那种感觉虽然久违,却很亲切。
像章拉近了与朝鲜人的距离
在朝鲜,金日成像章是所有国民必戴的,从14岁加入金日成社会主义青年同盟起,就成为了有像章的一员,以后随着加入组织的不同,比如加入朝鲜劳动党后会更换一枚不同款式的金日成像章,加入妇女组织后也会换一种款式,他们也很为此感到荣耀。在朝鲜,像章甚至成为你是不是朝鲜人的最显著标志。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