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列侬(资料图)。
(文/赵南坊)我们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充满着渴求,希望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出现了一位约翰·列侬(John Lennon)之后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约翰·列侬;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仙逝之后我们又期望有更多的迈克尔·杰克逊。但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做到“克隆”,所以现实里往往是再找到下一位约翰·列侬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可能性为零,“纪念”成了大众可以重温艺术家们的唯一方式。
越是纪念就越怀恋,2010年10月9日是约翰·列侬诞辰七十周年,大日子又到了。巧合的是今年也是“披头士”(The Beatles)乐队1970年的专辑《Let It Be》发行四十周年,今年注定要成为约翰·列侬年。
现在看待约翰·列侬已不能单单放在摇滚乐的语境里,他是位重量级的文化人物。T恤上的列侬头像是自由的象征,摇滚乐可以暂且放一边。越是纪念越表明现实时代里这类艺术家的稀缺,缺少伟大的时代只能靠缅怀支撑。约翰·列侬之于迈克尔·杰克逊虽各自不同,但他们拥有共同点,那就是真实。他们的优点以及缺点都毫无保留地被放在公共视野里,约翰·列侬与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的内讧,迈克尔·杰克逊的敏感脆弱,这些都被大众所熟知。真正的明星偶像就该是全方位立体的,他们应该就是活生生的人,有优点就有缺点,而不是被包装过的“完美无缺”的模特。
格莱美博物馆的执行主管称约翰·列侬是“将自己的灵魂都毫无不留地展示了出来”。他也许是最善于将自己的音乐变成文化遗产的歌手,《Imagine》、《Working Class Hero》、《Give Peace A Chance》此类歌曲的效能已经远远超过音乐本身,而成为一种态度,一种主义的诠释。真实的约翰·列侬将他看到的写进歌曲,与歌迷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悲伤,这种真实就如那位疯狂歌迷射向约翰·列侬的一枪那么历历在目。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格莱美博物馆将举办各种有关约翰·列侬的展览,展览时间为期一周。
“也许你觉得我在做白日梦,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Imagine》),理想主义的约翰·列侬总在刻画着美好的画面,他所服务的,是全人类。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全世界都会有歌迷的原因,他的音乐无国界,其中传达的是普世精神,鲍勃·迪伦(Bob Dylan)是美国的鲍勃·迪伦;鲍勃·马利(Bob Marley)是牙买加的鲍勃·玛利;而约翰·列侬则是世界的约翰·列侬,他的意义已经远超过一个英国。关于“梦”,约翰·列侬唱了很多,他还唱过“梦已经结束”(《God》),这句话放在当下的音乐工业再合适不过,唱片工业的衰败窘境不得不让歌手以及从业者们的脑海里天天回旋着这句歌词。本该是为普罗大众造梦的人如今却天天与梦魇相伴,约翰·列侬发迹的时代会弹吉他的小孩很少,当下几乎所有孩子都拥有一把吉他,但再也不会有约翰·列侬式的角色出现。
列侬七十岁生日之际,只剩下“想象”着还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歌手存在。
索性的是列侬被传承了下来,以传记电影的形式,以再版专辑的形式,实体承载的是一种精神,所谓的偶像不死正是因为精神还在。如果真有“列侬精神”这一说法,那么这种精神的得以延续需要感谢一个人,小野洋子(Yoko Ono)。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