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浩波 资料图
沈浩波是一个异类,不论是作为一个诗人,还是一个企业家。
在现代诗歌界,沈浩波是一个异类。本世纪初,他和一群年轻诗人发起的“下半身诗歌运动”曾经席卷过半壁诗坛,2000年7月更是和朋友发起创办《下半身》同人诗刊,并著有《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在引发诗界地震,被中国诗歌界称为“心藏大恶”的诗人。沈浩波出版有诗集《一把好乳》、《心藏大恶》、《蝴蝶》等。
在企业界,沈浩波同样是一个异类。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出版公司之一,他创办的磨铁图书2010年据说将完成6亿多元的码洋收入。这样一个拥有300多名员工的大型出版公司,老板沈浩波却整天泡在北京安定门内五道营的一个咖啡馆内。
不做“饿死的诗人”
当本报记者采访沈浩波时,跟他说起了现代派诗人伊沙的某些诗。沈浩波很熟悉这首诗,当然,在同一圈子里,他也很熟悉这首诗的作者伊沙。
但同样作为诗人的沈浩波毫不掩饰自己对物质内容的喜爱,他不希望自己成为“饿死的诗人”。
1998年,尚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沈浩波就开始在中国图书商报担任记者。到2001年底的时候,对于这份工作,沈浩波不想再做了。只好重新找工作,但文学气质浓厚的沈浩波又不想整天被人管着。
“好工作也不好找,如果当时有人请我去做主编,我肯定就去了,但大学刚毕业,肯定没这样的机会。所以,只好想办法自己做。”沈浩波说。
靠写诗是挣不到钱的,为了养活自己,在中国图书商报做过记者的沈浩波想到了做出版,因为这个行业门槛很低,谁都能做。
“做出版这个想法只思考了5分钟不到,就拿定了主意。”沈浩波东拼西凑,筹到了大概15万块钱,把当时在广州的朋友,同样是诗人的符马活“忽悠”到北京,两人联手,磨铁图书公司的早期雏形就在这样局促而偶然的情况下诞生了。
“说实话,当时做图书就是找个事儿做,混口饭吃,一开始对这一行其实并没有特别的感情。”沈浩波说。但在2001年出版了现已成名的少女作家春树的成名作《北京娃娃》和2002年胡兰成(张爱玲丈夫)的《今生今世》后,沈浩波逐渐找到感觉了。
到2004年的时候,他已经感觉到这个行业还是可以做到很大的。诗人的嗅觉开始触碰到一些商业的味道。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原合伙人符马活回到广州,跟磨铁图书脱离了关系。
于是,沈浩波找来了现在的合伙人,正在经营另一家出版公司的漆峻泓,两人平分公司股份。当摊子越来越大的时候,从来不看报表、不管钱,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经商材料的沈浩波认为必须有漆峻泓的支持。
“他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拥有很强的商业理性,正好跟我的感性形成互补。”沈浩波这样评价漆峻泓。
2004年,沈浩波和漆峻泓的搭档组成后,沈浩波终于摆脱了“只是小打小闹,也没什么责任感”的状态,“磨铁图书也逐渐开始像一个真正的企业,我也开始对这个行业产生了一些使命感。”
不跟资本对赌
虽然磨铁图书“开始成为了企业”,沈浩波也从面临“饿死”的诗人变成了企业家,但他骨子里还是诗人。
2004年开始,漆峻泓的商业规划和沈浩波的创意能力逐渐形成合力,磨铁图书迅速成长壮大,但沈浩波的主要活动地点还是咖啡馆或者小酒吧。一直到现在,沈的简单履历是:2000-2004年,泡后海,直到安静的后海变得嘈杂;2004-2006年,沈选择泡在安静的南锣鼓巷,直到南锣鼓巷变得人声鼎沸;现在,沈转战北京新的酒吧街,五道营。
他戏言:十年时间,养了好几条街。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