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白鹿原》导演王全安。
《白鹿原》作为一部小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注定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自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尽管在文学作品中,《白鹿原》已经领略了万千繁华,但将这一部慷慨激昂的民族史诗搬上银幕的过程,却充满了波折,是因为小说太过成功,还是因为剧本不好把握;是因为版权出现纷争,抑或是没有合适的导演……2002年,西部电影集团和原著作者陈忠实就签订了电影版权的终身协议,联手紫金长天传媒(集团)公司投资5000万元,想把这部巨著打造成片长150分钟左右的“史诗艺术巨片”。那时,厂长吴天明打算自己执导,后来几经波折,张艺谋、陈凯歌都曾成为导演人选,后来因为《图雅的婚事》获得威尼斯金熊奖的陕西导演王全安,在编剧芦苇的推荐之下,成为了导演的最终人选。可是真正将电影投入运作后,过程却很不顺利,到2004年才拿到准拍证,2005年年初剧本获得通过并立项,当时连主演都已确定,最终又因剧本改编和投资方产生分歧而搁浅,最大的问题还是剧本不能令导演满意。
2008年,在经历了种种风波,就在电影即将开拍之际,曾两度被圈定为该片导演的王全安,在与制片人面谈了两次之后却主动放弃执导权。一时间电影筹拍又出现了波折,当时的舆论界也是猜测四起。
处于关注中心的王全安表示,制片方计划该片于今年10月开拍,可如今剧本、演员等这些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环节都未落实,这令他无法接受。经历了6年超长时间的准备,却不得不如此仓促草率地上马,这不是一部具有如此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品应有的结果。因此,王全安选择了退出:“我当初选择执导 《白鹿原》完全是出于内心的尊重,而退出执导《白鹿原》也是出自内心的尊重。”
事实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王全安与制片方之间在导演和制片方权力之间出现了分歧。对于当时《白鹿原》制片人反复强调的将采用制片人为中心的制片方针,王全安很不以为然。他表示,自己所在的西安电影制片厂一直有一个传统,就是最大限度地给导演以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即所谓的“导演中心制”,这也是世界各地制作艺术电影采用的主要方式。“制片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当然有权采取适合自己的制片方式,但不能违背电影制作的基本原理。可以强调总体把握,但不能无视电影的专业性和创造性。毕竟,电影的想象和电影的实现之间,存在根本的差异。”王全安说。
因着这一变故,《白鹿原》的电影拍摄再度搁浅。这一耽搁又是两年时间。今年年初,西影厂在理顺了各方关系之后,终于确定由王全安执导《白鹿原》。出于对这部作品的热爱,出于一个陕西人的使命感,王全安同意了。8年来,《白鹿原》的执导权在张艺谋、陈凯歌、吴天明、田壮壮、王全安的手中转了一圈,最后又落到了王全安手里。
“陕西有陕西的特色,这特色是异地人学不来的。陕西的文艺作品自然也有陕西特色,也是别人学不来的。陕西民歌、陕西秦腔、陕西话、陕西民俗……无论哪一种,无论对谁,当陕西味扑面而来时,定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特别,万味俱全,其中“烈”、“沉”、“憨”是三大主味,让人震撼、淋漓、心疼!这特色,“陕西娃”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写出来了,电影《白鹿原》能否表现出来?或者能表现出来多少?
陕西娃王全安憋着一股劲,“这是一部三代人为之奋斗的电影,也是同行托付的重任,作为陕西人我责无旁贷,我将会尽最大诚意去拍摄,用朴实真诚的电影语言与观众沟通。”
剧本难产 小说的光环太耀眼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