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的一幕,不禁令人回忆起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达娃央宗在念青唐古拉山采集火种,一举成名。环境变了,亚运精神依旧;主角换了,故事依然多多。


亚运圣火点燃 采火使者康辰晨展示成功采集亚运火种。 护卫队员手持火种灯走在居庸关长城上。
两手准备
如同北京残奥会有备用火种一样,广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也有着完整的应急方案。
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运行中心团队总导演王若实说:“我们计划在上午10点多采火,如果出现问题,根据北京市气象局提供的几十年来居庸关一带10月9号的天气资料,下午两点肯定会出太阳。因此如果10点多无法采火,我们就会把时间改到下午两点。”
9日上午,居庸关虽然有些雾,但并不影响火种的采集。10时23分许,采火使者、22岁的云南姑娘康辰晨走近专用的太阳能凹面镜,将采火棒放置在凹面镜聚焦处,两分多钟后,一缕火苗蹿起,引燃了采火棒。
“国宝”待遇
火种采集使者康辰晨姣美的笑容、窈窕的身材、采火时从容的神态无疑将给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若实介绍说,9月17日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28位大学生齐聚羊城,争夺最后的采火使者资格。经过服装和肢体展示个人风采和现场问答两个环节,康辰晨等六人成功入围亚运圣火采集使者人选。
“这些学生是通过全国学联推荐的,入围的六人随后到北京的广州大厦进行了封闭式集训。我们请了北京残奥会采火使者姜馨田的那个团队给她们培训。”王若实谈及后期更为严格的遴选时说,“经过培训,我们以健康、向上、青春、活力、心理素质、动作质量、形体展示等为标准,从中选出了状态最稳定的康辰晨。”
“选拔的最终标准就是要展现中国当代青年人、中国大学生的风貌。”王若实笑着说。
如同采火时间有“备份”一样,采火使者也有“备份”。“如果届时康辰晨由于身体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采火,我们必须有另外一个人随时顶上。”王若实透露,来自上海的杨蝉便是这一“备份”。
采火使者的特殊性令这些候选女孩子们受到了特殊照顾。“我们准备得很细,高跟鞋的防滑垫、袜子、保暖的羽绒服、增加热量的巧克力,可以想到的手段都用上了。照顾她们就像对待‘国宝’一样。”王若实说。
传递“模版”
10月12日,广州亚运会火炬将开始传递。
“两三个月前,我们做了一个模版发给所有相关的传递城市,各城市体育局牵头成立一个火炬传递筹委会。另外,我们在中山演练的时候从每个城市请了几位负责人,让他们现场观摩。然后他们再融合各地人文、历史、文化等元素,作出各地的火炬传递书面方案并反馈到总部,我们再提出修改意见,并最终由他们执行。”王若实说。
如同奥运会的火炬传递一样,亚运会火炬传递同样派出了先遣组。“我们有几个先遣组,一个先遣组通常会提前三天到达一个城市,跟当地筹委会磨合,确保传递万无一失。”
导演的“烦恼”
虽然做过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漫博会等众多活动的导演,但王若实与体育的亲密接触尚属第一次。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