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属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10月9日在上海发布了其第三份中国发展报告,《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
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半城市化”特征突出、城市形态和布局不均衡、资源和环境约束严峻等方面挑战。
报告中所谓“半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和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报告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目标:从“十二五”时期开始,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这意味着要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到2030年基本解决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进城和落户问题,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原有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
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该报告提出了一整套战略构想,包括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行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用地的“人地挂钩”、财政支出的“人财挂钩”;以城市群为城市化的主题形态,以“两横三纵”城市格局为空间布局,突出地区特色的和多样化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强化公平分配的城市公共服务;创新城市化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
作为报告的主作者之一,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9日在上海指出,中国新型的城市化战略的几个关键,第一是要转变城市政府的职能,城市政府既要促进增长更要管理增长。第二是建立科学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第三要建立有利于城市化健康发展的规划体系。还有就是加快推进财税体制的改革,另外要加强社区的建设和体制的创新,要充分发挥居民和社会主义在城市化的管理,特别是城市治理当中的作用。
另外,一些拉美国家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民窟现象,以及北京唐家岭的大学生蚁居等类贫民窟现象也引起了诸多专家的重视,清华大学教授顾朝林就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宁可速度慢一点,也不要出现拉美的“贫民窟模式”。
“一些美国大学教授说我们中国城市化可能用10年到15年时间,也有一些同志在谈农民工能不能在十二五期间消化掉,我认为非常难,因为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放更宽的时间,20年到30年,城市化可以迈进,但是不需要拉美模式的城市化”。他认为。
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土地政策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守英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为过去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贡献,但权利二元使政府能以低价得地;政府垄断使政府能最大化土地收益;非市场配置使土地利用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地,也隐藏了很多社会问题。
他建议通过产权改革逐步消除土地权利二元性;通过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打破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独家垄断;通过政府职能改革斩断政府卖地机制,促进土地利用向集约节约方向转变。以土地利用和配置方式转变,促进城市理性成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发展报告》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研究和定期发布的系列研究报告,主题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发展的重大问题。2007年和2009年分别发布了《中国发展报告2007: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