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海油下注千亿,将煤制天然气选为“登陆战”的新支点。
9月16日到18日,“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简称“能博会”)引得能源巨头云集,3天时间内大单频签,合同及协议总金额超万亿元。
能博会上,传统的发电、煤炭企业之外,新面孔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格外引人注意。作为一家以海洋油气开发为主业的能源企业,中海油近年来急切“上岸”。此次,煤制天然气成为其“登陆”新支点。
《财经国家周刊》获悉,中海油计划在内蒙古建设的40亿立方米项目正在审批。同时,一条横跨蒙、晋、冀、津四省区市、年输气量达15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管线已完成环评公示。
在大举从海外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同时,煤制天然气成为中海油“登陆作战”的重要一步。
5年之内,中海油的煤制天然气总量有望达到100亿立方米。在天然气这个巨头比拼的下一个主战场上,中海油的前三地位有望奠定。
不过,风险犹存。最为关键的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煤制天然气将享受何等价格亦悬而未决。
“登陆”山西
作为能博会看门大戏,9月15日上午,中海油与山西省政府在太原签订了发展煤基清洁能源合作框架协议。
签约仪式前,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省长王君分别会见了中海油党组书记、总经理傅成玉一行,框架协议的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双方具体合作内容包括:煤制天然气及配套输气管道等项目、煤电化气联产项目、煤田煤层气勘探和综合利用、合成氨和尿素、风力和太阳能发电等循环经济产业项目。
这一协议的核心内容,是中海油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500亿到1000亿元人民币,在山西建设年产10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其中,一期项目已确定由中海油新能源投资公司与山西最大的煤炭企业同煤集团合资,项目落户于大同市郊。
该合作项目将耗资约300亿元,其中核心投资210亿-240亿元。项目将建设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配套建设2000万吨煤矿、30万吨液化天然气、IGCC发电及综合利用发电、化工产品等。
中海油的人士预计,该项目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260亿元、实现利税90亿元。这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能源化工投资项目,也是国内最大的煤制天然气项目。
《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该项目中2000万吨煤矿将由同煤集团控股、中海油参股。年产天然气4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项目由中海油控股、同煤参股。对双方持股比例和具体开工时间,中海油方面告诉记者,暂时还不方便透露。
作为中海油拿下的第一个煤化工项目,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对外宣布:“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势要求中海油上岸发展清洁能源;山西谋求转型发展,需要对煤清洁利用。在这个基础上,双方一拍即合。” 而在山西方面,则将合作定位为“山西省煤炭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中海油这个规模空前的“煤变气”项目能否顺利“降生”,还需要取得国家发改委的“准生证”。
由于此前各地煤制天然气项目大干快上、遍地开花,国家发改委于今年6月2日紧急发布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准或备案煤制天然气项目”。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