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祥远系城市社会学博士
一些房价上涨过快城市的政府出台了限购令,主要是限制外地人买房,被认为是调控的最有力的举措,但笔者认为有三处问题或硬伤:
首先是“外地人”的界定问题很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的倒退。外地人在这些地方政府眼中都是没有当地户口的外地人,如果不能提供一年的社保或纳税证明就不给买房。我们知道,越是出台政策的大城市越是外地人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比如未交社保的小企业从业者、开网店的、以兼职谋生的或其他soho一族),是无法提供纳税证明的,他们被活生生剥夺了买房的权利。还有数量过亿的农民工,相当高的比例(比如建筑工人、装修工人、小商小贩)也是没有交社保或交个税的,他们也没有资格买房。我们不禁怀疑,城市的多样性体现在何处?买不到房无法落户、子女无法入学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让新城市人(包括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温总理所希望的新城市人又体现在哪里?虽然是打击炒房客,但涉嫌对基本人权的剥夺。
其次,限购会有真正的效果吗?限购的出发点是给房地产降温,但是会真正降温吗?短期内限购一套或者两套房,我们都以半年限购一套为例来算算。以一个较大的二线省会城市为例,800万人,接近300万户,每户限购1套,假设只有1%的家庭去各买一套房,也就是3万套,目前市场的存量是多少呢?只有不到3万套,也就是说只要1%的家庭在政策内去买房,就可以把市场的新房源买光?(未考虑存量房)。这个政策会多大效力呢?而且,真正想多买两套房的人,怕也是有办法多买的。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可分可合的概念,而人们缺乏对婚姻的忠诚和尊重很多时候都是逼出来的,房改分房时期如此,现在亦然。政策逼人做坏事,是人坏还是政策坏?
再次,限购这样的压制是权宜之计。有的人认为限购如果长期执行,自然买的人少,房价就跌了,但是由于行政干预政策的先天不足,所以不会持久。而且没有一个地方敢讲超过1年或者更长时间坚持限购令的,这只是原计划给市场降温的方法之一。以行政的手法调控市场,是反市场的行为,最终还是按照市场的规律进行修正,而且这个修正还会来的很早。貌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粮票、布票的影子,只是这次是房票。此票一出,暗喻房产极为短缺,对于短缺之物,涨不涨价其实已经是无需讨论的事实。反市场、违初衷,长的了吗?
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阴跌往往才是致命的,但是调控房地产用猛药,往往跌的越凶,弹的越高;跌的越急,弹的越快。限购令限制了这么多人不给买房,会导致有些人敢在限购令出台之前抓紧买房;等限购令开闸之时,恐怕又会有不少人急于入场。所以调控之前或结束之后,房地产市场会依然是热火朝天的局面。至于调控之中,也难免有不少购房者踊跃入市,因为太多人已经对有事没事的调控丧失了信心,更因为太多人想买房或不得不买房,折腾不起。政策出台要有一定的稳固性,但当其问题不能自纠的时候,也就是废止之时。
调控不是釜底抽薪,也不会釜底抽薪,因为真正的抽薪之举是让人不想买房,而不是不能买房。但是出于各种众所周知以及众所不知的原因,居民想买房的局面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很多人包括吃不起冰激凌的小贝都还想着买房,所以虽然有限制买房的举措,购买欲支撑着房价还会像温总理所说的那样保持稳定!至于是否合理,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买得起合理,买不起的不合理。在中国,穷人很多,富人也很多,房子却有限。理性的住房梯度消费结构和消费伦理,需要引导,更需要时间来磨练!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