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脆去做书吧!23岁的北漂的青年诗人沈浩波花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做出了这个改变他人生的决定。那是2000年,失业的沈浩波花光了积蓄,必须找个营生的活计——饿着肚子可不能作诗。
十年后,这个青涩的文学青年成功转型,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民营图书出版人之一。由他担任总裁的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磨铁图书)是中国收入最高、产量最大的民营图书出版机构,2009年码洋(全部图书定价总额)超过5亿元,出版图书700多本。同时,它制造畅销书的能力也是首屈一指,《诛仙》、《明朝那些事》、《盗墓笔记》以及《历史是什么玩意儿》,都创造过或正在创造市场奇迹,《明朝那些事》正版销量达到1000万册,《历史是什么玩意儿》目前也已印到200万册。磨铁图书先后完成了两轮共计1亿5000万元的融资,有一家独立的子品牌。未来,磨铁还将在“跟文化死磕”的事业中撒脚狂奔。
这个看似“半路杀出”的年轻人,一直是以一种近似颠覆的状态,在沉寂多年的出版业内硬是闯出了一条生路。
“我是特别不愿意看过去的人,没有任何事情值得骄傲,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满足感,我永远觉得做得还不好,未来是不可知的。”即便身为行业执牛耳者,沈浩波依然很谨慎。这一切的获得都来自与行业惯例的诀别以及对未来冒险的赌博。
玩票
倘若将时间倒退十多年,那个叫沈浩波的诗人肯定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出版商,而且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出版商。他进入出版行业“纯属无奈”。
上世纪末,沈浩波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这个来自江苏小县城的青年接触到北岛、海子等人的作品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疯狂阅读、创作诗歌,后来以《谁在拿90年代开涮》一文进入诗坛。他名气渐增,经常跟各种文化人泡在一块儿。虽然彼时中国的诗坛已不复1980年代的盛况,但沈浩波依然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与满足。
1998年,尚未毕业的沈浩波已经受到赏识,在《中国图书商报》做主笔,毕业后他去了《阅读导刊》当编辑部主任。一年后,这份报纸因故停办,沈浩波失业了。虽然从小的理想是当记者,但曾经的“编辑部主任”看不上几家知名报纸基层记者的岗位,“我特别不愿意被别人管,但谁会让一个刚毕业的人当编辑部主任呢?”于是沈浩波一直赋闲在家,写诗,坐吃山空。一天,他猛然发现没钱了,要写诗先得解决生存问题,于是他就如文章开篇所述去做图书出版。
曾经的报纸从业经历,让沈浩波对图书出版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也为他提供了书商资源。他和朋友合伙,筹集了15万元资金,成立图书工作室,一头扎进了出版的水塘,“感觉做图书就是那么一回事,什么都不会,学嘛!”
但当时市场环境并不理想。民营力量虽然进入出版市场已经多年,但一直以通过向国营出版社购买书号的方式将自己组织人力策划的作品投入市场。这个行业一方面鱼龙混杂,另一方面也在缓慢地进行市场化,淘汰不懂市场规律的人。
“出第一本书之前,我就告诉自己:自己的兴趣太高端,一定要把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出书这件事分开,要为读者考虑,服务于他们的阅读需求而不是改变他们。”看似偏执的沈浩波,就这样开始了图书出版的历险,虽然今天他并不十分认同当初的理念。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