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王功权、沈浩波: 两个诗人的“战争”与“和平”
基石看中磨铁什么?
沈浩波是一个异类,不论是作为一个诗人,还是一个企业家。
在现代诗歌界,沈浩波是一个异类。本世纪初,他和一群年轻诗人发起的“下半身诗歌运动”曾经席卷过半壁诗坛,2000年7月更是和朋友发起创办《下半身》同人诗刊,并著有《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在引发诗界地震,被中国诗歌界称为“心藏大恶”的诗人。沈浩波出版有诗集《一把好乳》、《心藏大恶》、《蝴蝶》等。
在企业界,沈浩波同样是一个异类。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出版公司之一,他创办的磨铁图书2010年据说将完成6亿多元的码洋收入。这样一个拥有300多名员工的大型出版公司,老板沈浩波却整天泡在北京安定门内五道营的一个咖啡馆内。
不做“饿死的诗人”
当本报记者采访沈浩波时,跟他说起了现代派诗人伊沙的某些诗。沈浩波很熟悉这首诗,当然,在同一圈子里,他也很熟悉这首诗的作者伊沙。
但同样作为诗人的沈浩波毫不掩饰自己对物质内容的喜爱,他不希望自己成为“饿死的诗人”。
1998年,尚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沈浩波就开始在中国图书商报担任记者。到2001年底的时候,对于这份工作,沈浩波不想再做了。只好重新找工作,但文学气质浓厚的沈浩波又不想整天被人管着。
“好工作也不好找,如果当时有人请我去做主编,我肯定就去了,但大学刚毕业,肯定没这样的机会。所以,只好想办法自己做。”沈浩波说。
靠写诗是挣不到钱的,为了养活自己,在中国图书商报做过记者的沈浩波想到了做出版,因为这个行业门槛很低,谁都能做。
“做出版这个想法只思考了5分钟不到,就拿定了主意。”沈浩波东拼西凑,筹到了大概15万块钱,把当时在广州的朋友,同样是诗人的符马活“忽悠”到北京,两人联手,磨铁图书公司的早期雏形就在这样局促而偶然的情况下诞生了。
“说实话,当时做图书就是找个事儿做,混口饭吃,一开始对这一行其实并没有特别的感情。”沈浩波说。但在2001年出版了现已成名的少女作家春树的成名作《北京娃娃》和2002年胡兰成(张爱玲丈夫)的《今生今世》后,沈浩波逐渐找到感觉了。
到2004年的时候,他已经感觉到这个行业还是可以做到很大的。诗人的嗅觉开始触碰到一些商业的味道。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原合伙人符马活回到广州,跟磨铁图书脱离了关系。
于是,沈浩波找来了现在的合伙人,正在经营另一家出版公司的漆峻泓,两人平分公司股份。当摊子越来越大的时候,从来不看报表、不管钱,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经商材料的沈浩波认为必须有漆峻泓的支持。
“他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拥有很强的商业理性,正好跟我的感性形成互补。”沈浩波这样评价漆峻泓。
2004年,沈浩波和漆峻泓的搭档组成后,沈浩波终于摆脱了“只是小打小闹,也没什么责任感”的状态,“磨铁图书也逐渐开始像一个真正的企业,我也开始对这个行业产生了一些使命感。”
不跟资本对赌
虽然磨铁图书“开始成为了企业”,沈浩波也从面临“饿死”的诗人变成了企业家,但他骨子里还是诗人。
回复该发言
沈浩波:出版业别与资本对赌
2 回复:沈浩波:出版业别与资本对赌
小二猫2010-10-10 12:14:57 发表
2004年开始,漆峻泓的商业规划和沈浩波的创意能力逐渐形成合力,磨铁图书迅速成长壮大,但沈浩波的主要活动地点还是咖啡馆或者小酒吧。一直到现在,沈的简单履历是:2000-2004年,泡后海,直到安静的后海变得嘈杂;2004-2006年,沈选择泡在安静的南锣鼓巷,直到南锣鼓巷变得人声鼎沸;现在,沈转战北京新的酒吧街,五道营。
他戏言:十年时间,养了好几条街。
从沈浩波当初做出版到磨铁已经成为行业内最知名的企业,他们策划出版的《北京娃娃》、《今生今世》、《草样年华》、《诛仙》、《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书籍每一次都在创造销售和口碑的奇迹,按照其首轮投资方基石资本合伙人陶涛的话说,磨铁每年都会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畅销书出来,给沉闷的中国图书出版市场带来不小的波澜。
2007年下半年,不断壮大的磨铁图书开始吸引到风险投资基金的关注。在一次饭局上,基石资本合伙人林凌偶然间听人谈起磨铁图书,他对这个公司产生了极大兴趣。而林凌饭桌上的这个人正好是沈浩波的同学。
当年大约10月份的时候,沈浩波接到其上海同学的电话,说有个朋友想来北京见见他。沈浩波当时并没有在意,直到林凌来到沈浩波的办公室,“谈了半天之后”,沈才意识到原来林凌就是他同学介绍的那个人。
沈浩波认为应该尊重每一个竞争对手。“如果你的竞争对手一个个都很孱弱,那说明你这个公司本身也没什么可称道的。”
拥有资金之后,快跑中的磨铁同样也有并购整合计划,据说目标正在被锁定中。但收购的核心,还是围绕内容两个字。目前磨铁拥有大约30个最核心的畅销书作家,这是沈浩波的杀手锏。
这些签约作家为磨铁贡献了源源不断地品牌积累和现金流,就好像华谊兄弟旗下的艺人一样,成为磨铁图书的核心竞争力。
2008年,磨铁图书的收入规模为3.7亿元码洋,2009年达到5亿码洋,2010年平稳增长,据预测是6亿元码洋。这是因为磨铁图书将这一年定位为夯实内部运营平台的战略年份,而夯实平台的目的,为了迎接更多更快的增长。在沈浩波的计划里,2011年将会是收入突破的一年,生产将达到10亿以上。
“华谊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沈浩波说。
而一亿多元融资的投向,除了可能的并购整合外,数字出版平台将会是另一个主要投向。在这个平台上,沈浩波将装进去独立出版机构、出版人,签约作者以及渠道商等众多元素,将磨铁打造成一个批量系统的输出文化产品的机器。
第三个资金投向,也是沈浩波本人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媒体化运作。磨铁旗下将诞生一些独立运作的媒体机构,比如杂志。
在诗人沈浩波的眼里,磨铁不仅是一座书城,系统性的输出文化产品,还应该是一个媒体,输出理念与思想价值。
回复该发言
他戏言:十年时间,养了好几条街。
从沈浩波当初做出版到磨铁已经成为行业内最知名的企业,他们策划出版的《北京娃娃》、《今生今世》、《草样年华》、《诛仙》、《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书籍每一次都在创造销售和口碑的奇迹,按照其首轮投资方基石资本合伙人陶涛的话说,磨铁每年都会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畅销书出来,给沉闷的中国图书出版市场带来不小的波澜。
2007年下半年,不断壮大的磨铁图书开始吸引到风险投资基金的关注。在一次饭局上,基石资本合伙人林凌偶然间听人谈起磨铁图书,他对这个公司产生了极大兴趣。而林凌饭桌上的这个人正好是沈浩波的同学。
当年大约10月份的时候,沈浩波接到其上海同学的电话,说有个朋友想来北京见见他。沈浩波当时并没有在意,直到林凌来到沈浩波的办公室,“谈了半天之后”,沈才意识到原来林凌就是他同学介绍的那个人。
沈浩波认为应该尊重每一个竞争对手。“如果你的竞争对手一个个都很孱弱,那说明你这个公司本身也没什么可称道的。”
拥有资金之后,快跑中的磨铁同样也有并购整合计划,据说目标正在被锁定中。但收购的核心,还是围绕内容两个字。目前磨铁拥有大约30个最核心的畅销书作家,这是沈浩波的杀手锏。
这些签约作家为磨铁贡献了源源不断地品牌积累和现金流,就好像华谊兄弟旗下的艺人一样,成为磨铁图书的核心竞争力。
2008年,磨铁图书的收入规模为3.7亿元码洋,2009年达到5亿码洋,2010年平稳增长,据预测是6亿元码洋。这是因为磨铁图书将这一年定位为夯实内部运营平台的战略年份,而夯实平台的目的,为了迎接更多更快的增长。在沈浩波的计划里,2011年将会是收入突破的一年,生产将达到10亿以上。
“华谊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沈浩波说。
而一亿多元融资的投向,除了可能的并购整合外,数字出版平台将会是另一个主要投向。在这个平台上,沈浩波将装进去独立出版机构、出版人,签约作者以及渠道商等众多元素,将磨铁打造成一个批量系统的输出文化产品的机器。
第三个资金投向,也是沈浩波本人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媒体化运作。磨铁旗下将诞生一些独立运作的媒体机构,比如杂志。
在诗人沈浩波的眼里,磨铁不仅是一座书城,系统性的输出文化产品,还应该是一个媒体,输出理念与思想价值。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