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很多报纸头版报道了各地的劳资纠纷和加薪事件,各地政府已经颁布2010年最低工资上调的标准。其中,福建的上调幅度最大,达46%。以至于投资者日益担忧中国是否会出现工资推动型通胀。也就是说,工厂由于工资成本提高而不得不提高产品售价,造成物价普遍提高,引发通货膨胀的局面。
因为有这个因素,所以,有些人一方面希望工资提高,一方面又不想看到工资普遍提高,或者说穿了就是希望除了自己以外别人的工资都不要提高。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能永远寄希望于一大部分人从事低收入的工作为代价,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建立在部分人工资提高和收入愈加悬殊的基础上。
数据分析显示,工资上涨在过去十年没有成为通胀率上升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因为工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抵消了。因此,单位劳动力成本一直较低,缓解了通胀率的上行压力。
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工资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就会升级。比如一个普通工人月收入1500元,他每月食品支出800元后去买了一个500元的低档手机,但是如果月收入上涨到2500元,他每月食品支出1000元后,可能去买一个1500元的中档手机。他的服饰出行等消费都会升级,因为他预期每个月都有2500元的收入,他就不怕下个月会饿着。这样如果整体社会消费都升级了,那消费品、房地产、医疗保健,手机互联网和保险等行业都将会受益。
消费升级中可以挖掘怎样的投资机会?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美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1929到2006年,在美国居民消费总支出中占比持续下降的是食品烟草、服装首饰两类消费,占比分别下降12.2 和8.9 个百分点;占比持续上升的是医疗保健、娱乐、教育三类消费,占比分别上升16.1、3.1和1.8个百分点。伴随着美国社会消费的升级,我们再看看该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个事实:在1957-2005近50年间,大浪淘沙般所筛选出来回报最高的20家公司里就有6家医药类公司,包括我们熟知的先灵葆雅,在3654个交易日中上涨5502倍;惠氏制药,在4362个交易日中上涨1032倍(数据来源:彭博)。如果一个美国人当初买了这类股票,一定赚了个钵满盆满。
当然,以上的前提是就业率保持稳定以及GDP继续平稳增长。由于中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随着政府的调控和中国的经济前景向好,就业率保持稳定和经济较快增长的期望是可以长期实现的。这点我们从日本和韩国的历史情况中可以看到,工资上涨并不一定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还有,1980年代是我国的人口第二个出生高峰,80年代的婴儿潮一代正在进入主消费阶段,目前正在陆续进入结婚、置业、生子阶段。2010-2015年将是国内消费的黄金时期,25-35岁的人口群体将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25-29岁的人口在2010年后将快速上升,未来5年内这部分人群的绝对数量将增加近2千万。而30-34岁阶段的人群也将处于上升阶段。主消费群体人口的上升将成为未来几年国内消费刚性需求持续增长重要的内生动力。
从以上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年上半年如果基金经理大量持有了食品饮料、医药等板块股票的话,他管理的基金脱颖而出的概率就会大很多。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在对消费类股票的选择上,我更偏重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选择合适的消费类上市公司,包括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品牌集中度提高、国家对于某些行业的扶持所带来的投资机会。这点上可以向彼得·林奇学习,他边逛街边相中了家得宝、盖普服饰和沃尔玛等大牛股。相信,在未来的5-10年内,消费题材将会是市场的主旋律题材,对这个行业作深入的研究和选择,必然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