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很会赚钱,而且也会高调地捐钱做慈善事业,理所当然受到各方的顶礼膜拜。这次他和比尔•盖茨联袂来中国,引起了一阵旋风。

巴菲特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观极具魅力——评估基本面价值,谋定而后动,不投机炒作,看长线,不为一时市场颠簸丧胆,睿智而沉着。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吸引了千千万万追求在股市掘金致富的人,他的成功具有很强的“励志”作用。
巴菲特从远在美国中西部的纯朴的尼布拉斯卡州,冷眼看世界,不时批评华尔街是个大赌场,精心打造他那种快人快语、有正义感的另类资本家形象。他的确是个投资奇才,而且具有无比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第二次大战后美国巨无霸的经济和创造力,如果美国人能登陆月球,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相比之下,他的导师格拉姆历经过大恐慌时代,对市场主体继续存在的前提都没有完全的信心,选股要挑便宜货,只投资于一些价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而巴菲特着眼未来,挑的是有盈利潜力的公司。
巴菲特相信未来是能预测的,盈利的能力是可以算出来的,风险虽然不能规避,但是可以控制和减少。他收购伯克希尔公司,从原来的纺织业转换成保险投资。他从自已创业投资开始,1957年投入1元钱,到了1969年翻成了26元。这段时间他为人非常低调,1981年伯克希尔公司年会时只有22人出席,和现在每年成千上万股民以及奥马哈当地民众像嘉年华过节一样的庆典,有天壤之别。到了80年代中期,他成了公众人物,而且是崇高人格的化身,这个“名”的光环给他带来了相当的经济利益。
巴菲特是个运用媒体的高手,是个“不粘锅”,不管他做什么,很少受到媒体质疑。更神乎其神的是他的“名”在关键时刻可以变现成“利”,制造巨大的财富。据去年出版的一本传记所述,他在1958年收购了一家风车制造厂,清空有价值资产后脱手卖出,当地报纸痛骂他是没心肝的资本家,自此之后,他特意经营媒体形象,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朴实的美国中西部人,与华尔街那些贪婪的资本家划清界限。
财经记者圈里都知道巴菲特和《财富》杂志的资深记者卡罗•卢密斯是多年的密友。巴菲特懂得利用媒体运作的规律来营造他的品牌,笔者的一个从尼布拉斯加来的学生见过又说又笑的巴菲特。每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在大运动场举行,下属的50多个公司都有展棚,展示产品和服务项目,完全开放,给地方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外地来采访的记者在路边随便拉一个当地人采访,都是赞声一片。他所住的一栋刚创业时买的普通房子成了他的招牌。所有的财经媒体都争先恐后地想接近巴菲特,没有一家胆敢被排斥在外。
80年代中期,华尔街著名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面临被兼并的危机,巴菲特一反不屑与华尔街同流合污的高调,伸出援手解套,以7亿美元换取了12%的优先股,年利率9% 。这次金融危机一连串戏剧化的过程中,巴菲特是个积极的参与者。他虽然感叹金融衍生品是“大规模杀伤武器”,伯克希尔损失了17亿美元,他拥有20%股权的目的评级公司把次级债评成低风险忽悠了无数银行和投资者,高调地投下50亿美元来解套高盛,换取每年10% 回报率优先股和股权。高盛愿意付出高价换取巴菲特的支持,是冲着他无懈可击的盛名,只要高盛不垮,每年巴菲特净收入就是5亿美元。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