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10月9日至2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就《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表示,不管采用何种方案,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机制,并可继续完善,逐步促使电价上升到正常合理的水平。
尽管听证会还没有开,尽管最终的阶梯电价方案没有确定,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电价一定要涨了。从一年前放出“87度”的试探口风,到现在“110度”和“140度”两种方案,再到长假一休完大家还没缓过神就“征求意见”,似乎已经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定了。以后讨论的将不是涨还是不涨,而仅仅是110度与140度的区别。
“走向市场化”,这是发改委、电企和支持涨价的专家们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甚至举出欧美能源涨价的例子。
但更大的问题,在于用电涨价引起的其他连锁反应,就像汽油一样,所有能源价格的变化,都会反映到交通、食品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上。所以,在不能搞竞争,同时人均收入偏低的时候,谈市场化必须得有点新内容。
比如北京等北方城市,冬天有集中供暖,不需要开空调。而南方过年时同样很冷,却没有集中供暖,不开空调很难熬。另一方面,由于空调、电热水器等的普及,一旦实施,无论哪种方案的用电量,均无法满足大多数市民的需求。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夏天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用电量就超过300度,无论是按方案一还是按方案二,每月电费都将多支出14元以上。而在冬天,如果在南方的家庭,家庭的用电量也超过220度/月,按照方案一每月要多支出7元,按照方案二也要多支出5.4元。
同样,农村的电价是不是该和城镇的电价有所区别,农民能不能及时得到一些补贴?而在北京,阶梯涨价能不能先在别墅区实施?能不能先在三环路内的大小新楼盘中实施?能不能先在用电大户中实施?
还有一个好办法,将城镇的高峰低谷电价能不能区别开来,实行弹性阶梯,让盛夏和严冬的居民们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一天之中,将用电低峰时段用低谷电价,高峰时段采用高峰电价 种种做法,无妨拿来做参考,千万别迫不及待,既然要涨,可以涨得更加科学。
去年谈87度的时候,有人算过账,电企通过涨价将增收约730亿元。现在110度或140度,也许没那么多了,但也是巨大的数字。多获得的收益,是上缴国家了?还是修建电力设施了?还是自己发奖金了?这个也必须给人们一个交代。
电企不能光算收入产出这个账,还得承担起社会责任来。这是中国特色,跟谁接轨,怎么市场化,都不可能回避。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