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
东方网记者裘颖琼10月11日报道:通过电脑程序的设计,创造出模仿人类思考或行为方式的机器,这就是人工智能。如今,它可以帮助人类实现无人驾驶、视频值守监控、实施手术等多项功能。那么,“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脑吗?”在今天下午公众参与馆举行的“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一开场就向观众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脑吗?
郑院士表示,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人工智能和人脑,究竟谁更聪明?“计算机的数值计算能力已远远胜过人类,然而对视觉、听觉、语言等感知信息的理解能力甚至不如一个婴儿。”因此,在现阶段或者在能够预见的将来,计算机也许无法替代人类,“但是人类应该期待去发现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
在2006年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计算机在各个时代的计算能力所对应的生物水平。其中提到,今天计算机的原始计算能力已经相当于一只虹鳉的大脑。大约在2040年,电脑将达到人类大脑的处理能力。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会有赶超人脑的那一天吗?郑院士对此表示,这里所讲的处理能力针对的还是计算方面。所以,“使机器能够认知环境,是当前人工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发展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
人工智能需要“更聪明”
人工智能要发展,就必须变得“更聪明”。郑院士说,为了应对愈发复杂的环境以及信息社会的动态变化,使计算机借鉴人的智能,像人一样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与人友好地进行无障碍的交流,“这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认知环境的能力”。
而提高上述两种能力,信息服务与决策系统迫切需要智能化的开发工具与平台。“如何使信息处理软件的生产和智能系统的构建变得高效,需要更聪明的工具和开发环境。”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急需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和突破。
未来机器人具有人的情感
在上海世博会的日本国家馆内,游客可以看到机器人指法细腻地拉奏小提琴乐曲。机器人是如何成为一名“乐手”的呢?郑院士向观众解读道,机器人拉小提琴,是通过把乐谱识别成一个个动作,然后根据曲子的旋律去改变动作的设计。

图片说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东方网记者裘颖琼10月11日报道:通过电脑程序的设计,创造出模仿人类思考或行为方式的机器,这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脑吗?郑院士表示,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人工智能和人脑,究竟谁更聪明?“计算机的数值计算能力已远远胜过人类,然而对视觉、听觉、语言等感知信息的理解能力甚至不如一个婴儿。
在2006年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计算机在各个时代的计算能力所对应的生物水平。
人工智能需要“更聪明”人工智能要发展,就必须变得“更聪明”。
而提高上述两种能力,信息服务与决策系统迫切需要智能化的开发工具与平台。
未来机器人具有人的情感在上海世博会的日本国家馆内,游客可以看到机器人指法细腻地拉奏小提琴乐曲。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