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易娱乐独家专访吴宇森。
(文/少言 摄影、摄像/663)1989年年底,46岁的吴宇森第一次来到北京,此行目的是来拍摄一部他现在连名字都记不清楚的电影。吴宇森没有说他生平第一次来北京看到了什么,他只是说,他真正第一次来北京,是在2004年。而在此之前,经过在好莱坞近十年的打拼,他让全世界知道了“John Woo”这个名字,但在那个电影王国里,严重的创作危机也已经向他袭来。
虽然将近15年没再来内地,但身在美国期间,吴宇森一直保持着对中国的关注:“我在美国的时候,经常看中央电视台,大陆的电视台,我可以从电视看到这个社会很多的变化。我平常不看电视剧的,我跟我太太看到国内电视剧拍的居然跟电影一样……再加上有很多的社会消息。比如有一个拾荒的老人,他没有钱,但是他也尽量想办法收养一些孤儿;也有一些乡村的小孩怎么样爬山过河的去上学;有一些乡村老师他们的收入并不高,但是他们也要到山里去教导学生……这些故事让我感觉到有一些事情是需要我真的去关心,去体验。”
现在提起2004年那次北京之旅,吴宇森的依然难掩语气里的激动:“有很多的事情都让我非常惊讶,看到很多新的发展,我非常兴奋。但是让我最感动的是,我看到一些很可爱的北京年轻人,因为我那时来拍一个小短片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我看到每一个年轻人,不管是来工作的,还是在路上看到的,都保持一个乐观的态度,每一个人笑得很可爱,好像大家都抱着一个希望,而且很亲切,很谦虚,也很好学。”也正是这一点,让吴宇森决定,他要回到这里。
六年间,若单论作品,吴宇森只完成了一部毁誉参半的《赤壁》(看专业影论),但若看新闻,我们会发现他一直在忙碌,而他最费心的或许并不是他自己的创作,如何帮助年轻人寻求机会,是吴宇森最大的心愿:“我很关心很多年轻人的感受,还有他们的梦想,他们其他各方面的生活……有些年轻人感到很孤独,没有人关心他们,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拍一些电影,应该对年轻人也有鼓励性的作用,要让大家都知道,大家并不孤独。”从陈奕利(《天堂口》),到魏德胜(《赛德克·巴莱》),再到如今的苏照彬(《剑雨》),吴宇森一直在履行诺言。
“我每十年都有一个转变:我刚做导演的头十年,我是拍喜剧的年代;第二个十年是拍《英雄本色》的年代,都是一些英雄片;第三个十年是在好莱坞拍了一些电影,又是一个不同的经验;第四个十年是在中国,在大陆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是吴宇森对自己电影生涯的总结,我们衷心的希望,这位创造暴力美学的善良老人,还会迎来他更多的十年。

吴宇森解析《剑雨江湖》为何改名成《剑雨》。
《剑雨》:和我理想中的武侠世界不一样
■“《剑雨》的武侠世界跟我一向所理想的那个武侠世界稍微不一样,我心目中的武侠世界是比较豪气,比较着重男性方面。”
网易娱乐:上次参加发布会还叫《剑雨江湖》,这次为什么就叫《剑雨》了?
吴宇森:因为原来的名字叫《剑雨江湖》,可能会让观众混淆,因为很多的武侠片或者江湖片都是用“江湖”两个字,其实这个戏不光是讲一个武林事件的,同时里面有很多很细腻的爱情故事,所以就觉得不大适合用“江湖”这两个字。“剑雨”两个字反而更有气势,观众容易记得,也很能够代表出这个电影的意念和主题,因为我们的女主角她的名字叫“细雨”,仔细的细,雨水的雨。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