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财经的其他话题……

返回财经……


我收藏的爽吧……


中国经济学家为何难折诺奖?

1 中国经济学家为何难折诺奖?
asd90991392010-10-12 21:30:24 发表
昨晚,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宣布揭晓,被3人分享。没有意外,中国人依然无缘。
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经济学界的最高殊荣,不仅代表着谁捧走了桂冠,更代表着经济学前沿研究领域最重大的成就。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让世界瞩目。但处于经济实践活动最丰富的市场,中国的经济学家为什么总是与诺奖无缘?提出这个问题,不是故意让中国的经济学家发窘,只是透过无缘诺奖这一事实,我们试图烛照一下国内经济学界的“浮世绘”,审视一下喧哗背后更值得深思的太多尴尬……
“历史太短,积淀不够,理论脱节,风气浮躁”
“历史太短,积淀不够,理论脱节,风气浮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吕随启教授将国内经济学者无缘诺奖归结为以上原因,“中国经济学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一些比较有名的学者也达不到一流水平,至于有独立学术贡献的,那更是少之又少。”
吕随启认为,中国市场改革开放时间太短,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如果打个比方,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来说,我们现在才是刚刚长出的小苗,而国内以经济学家自居的很多人,甚至还不能算是苗苗,因为压根没有独立的东西。换句话说,现在国内这些经济学家的言论、观点,都能在西方经济学家的原著当中找到影子。”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自己推荐,而是要根据你的学术成果来检验的。”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何雁明教授指出,“实际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和我们国内评奖机制是不一样的,往往是用你在十几年、二十几年前提出的推断、假设,进行检验,那些真正能够体现学术价值的才有可能获奖,现在获奖的人当时都很年轻。”对于大多数中国经济学者而言,在二十几年前,我们的基础研究可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何雁明如此认为。
“中国经济目前还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体,其研究领域无法和全球相比,目前美国和欧洲还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便是很好的例子。其次,中国第一代经济学家在理论研究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成果,然而,受制于各种原因没有到世界各地进行深造,也就是没有全球视野,这是他们没有获得诺奖的主要原因。对于第二代经济学家来说,虽然具有了在欧美学习的机会,但是,却缺少长期的经济研究和实践基础,因此,并没有让世界称奇的研究成果。”著名财经评论人士水皮认为。
“只有学术平等,才有学术民主,才可能有独立学术思想”
“我们每年发表的论文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能够转化为应用领域的,世界排名估计在100名之后。”何雁明所说的现象,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正是国内学者无缘诺奖的原因之一。
水皮认为,中国经济学家群体中弥漫着一种浮躁之风。主要表现为:追求论文数量,不求论文质量;追求职称待遇,不求学术水平;追求浅尝辄止,不求深入挖掘;追求急功近利,不求长期发展。一些高校的教授常常爆出学术造假便是很好的证明。这样也使得经济研究流于肤浅,直接带来学术研究成果粗糙,没有高度、深度,更谈不上对某一理论的建树和创造。“相对于自然科学,经济学更是独立思想的结晶,不可能集中人力去搞攻关,这个过程不可能被复制。我们只有更多地去鼓励学术创新,只有学术平等,才有学术民主,才可能有独立学术思想。”何雁明认为,事实上,如果仅仅为了完成数量,完成考核,那么我们的100篇文章可能还不如人家的1篇文章。“作为经济学者应该为社会贡献的是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如同企业按计划来提供产品。”“现在宁坐十年冷板凳的经济学者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会因为得不到承认,早就下岗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提出自己的思考,曾获诺奖的美国经济学家纳什患过精神病,这一现象实际上体现的是社会环境对于学者研究的包容和认可,而同样的情况在国内,可能很难出现。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中国经济学家为何难折诺奖?
asd90991392010-10-12 21:30:24 发表
再比如,产权制度奠基人科斯写作《企业的性质》时,连个讲师都不是,而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18年,也只是一名硕士。
“我们缺的不是素材,而是好厨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非常彻底地尝试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制度,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经济增长。这其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极其丰富的,对任何一位经济学研究者来说,这都是一座超级富矿,而身在其中的国内经济学家无疑有着更好的研究条件。
但是,在吕随启看来,“哪个地方会缺少原材料?关键取决于厨子。”吕随启说:“我们缺的不是素材而是好的厨子,没有人能够完整操作,粗浅的整理只能是一道小菜。”实际上,我们一直陷在局部的关注当中,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吕随启看来,因为我们的视野只能够看到局部,我们没有能力研究全局,而局部又研究不透,缺乏耐心,没有什么深度。“经济学家只有踏实地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找出经济发展的脉络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借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诺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经济学家不能一味地埋头到书堆里面,书籍里产生不了经济学的创意成果,只有长期深入到实践之中才能发现经济规律和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这也是中国经济学家缺少大家的因素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冯根福认为。
“学而优则仕、则商、则星”
“学而优则仕、则商、则星”,在当前的学术界或许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情了,不少学者在崭露头角之后,往往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下,走出书斋,这使得他们和诺奖相距更远。
当下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国内不少经济学家犹如影视明星一般,在各种商业场合频频露脸,尤其是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些经济明星的出场费大幅飙涨。经济学家在高额走穴费的引诱之下,怎么能安心做好学问呢?不过,水皮认为,“有这样的原因,但是我认为这个原因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难道经济学家就不能凭学识赚钱吗?”
实际上,中国经济学家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公务员或财政供养的事业型单位的人员,在从事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据工作需要研究经济问题;一类是在高等院校;再一类则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跨领域研究者。而对于他们而言,往往探讨的是当前的现实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常常都是短期性的、局部的问题,真正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并不多见。
能解读“经济神话”的中国学者或能获奖
何雁明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样本,中国的经济学对于全世界都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学者也正在走向世界的前沿,也在不断获得认同。何雁明预测,“如果将来中国经济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么一定会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学领域。”何雁明认为,对新兴国家而言,这是有相当重要参考意义的,就理论检验来看,也是会得到历史检验成功的典型理论。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的实践还没有上升为理论,而相应的理论也没有得到检验。“可以说,我们现在还很不完备,还不清晰,大多还是局部的狭小领域的研究,但是未来在这一领域我们肯定会有突破。”
“中国经济20年高速发展奇迹让世界震惊,如果谁能全面剖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并让世界经济从中获得借鉴、收益,自然他便会获得诺奖。”水皮认为。
曾获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蒙代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经济变革无法用西方传统或现代的经济学理论作出准确解读,也无法从前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变革中找到答案。”中国的经济变革正持续创造着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经济神话”。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中国经济学家为何难折诺奖?
asd90991392010-10-12 21:30:24 发表
有如此丰富的经济变革实践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养料,中国经济学研究学术团队中的佼佼者摘取诺奖应该值得期待。
昨晚,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宣布揭晓,被3人分享。
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经济学界的最高殊荣,不仅代表着谁捧走了桂冠,更代表着经济学前沿研究领域最重大的成就。
“历史太短,积淀不够,理论脱节,风气浮躁”“历史太短,积淀不够,理论脱节,风气浮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吕随启教授将国内经济学者无缘诺奖归结为以上原因,“中国经济学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一些比较有名的学者也达不到一流水平,至于有独立学术贡献的,那更是少之又少。
吕随启认为,中国市场改革开放时间太短,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如果打个比方,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来说,我们现在才是刚刚长出的小苗,而国内以经济学家自居的很多人,甚至还不能算是苗苗,因为压根没有独立的东西。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自己推荐,而是要根据你的学术成果来检验的。
“中国经济目前还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体,其研究领域无法和全球相比,目前美国和欧洲还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便是很好的例子。
“只有学术平等,才有学术民主,才可能有独立学术思想”“我们每年发表的论文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能够转化为应用领域的,世界排名估计在100名之后。
水皮认为,中国经济学家群体中弥漫着一种浮躁之风。
“我们缺的不是素材,而是好厨子”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非常彻底地尝试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制度,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经济增长。
但是,在吕随启看来,“哪个地方会缺少原材料?关键取决于厨子。
“学而优则仕、则商、则星”“学而优则仕、则商、则星”,在当前的学术界或许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情了,不少学者在崭露头角之后,往往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下,走出书斋,这使得他们和诺奖相距更远。
当下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国内不少经济学家犹如影视明星一般,在各种商业场合频频露脸,尤其是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些经济明星的出场费大幅飙涨。
实际上,中国经济学家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公务员或财政供养的事业型单位的人员,在从事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据工作需要研究经济问题;一类是在高等院校;再一类则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跨领域研究者。
能解读“经济神话”的中国学者或能获奖何雁明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样本,中国的经济学对于全世界都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学者也正在走向世界的前沿,也在不断获得认同。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的实践还没有上升为理论,而相应的理论也没有得到检验。
“中国经济20年高速发展奇迹让世界震惊,如果谁能全面剖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并让世界经济从中获得借鉴、收益,自然他便会获得诺奖。
曾获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蒙代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经济变革无法用西方传统或现代的经济学理论作出准确解读,也无法从前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变革中找到答案。
回复该发言
共有3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