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房产的其他话题……

返回房产……


我收藏的爽吧……


潘石屹SOHO模式遭挑战 MOBO式写字楼首现上海

1 潘石屹SOHO模式遭挑战 MOBO式写字楼首现上海
小二猫2010-10-12 21:42:29 发表


就在潘石屹宣布SOHO模式写字楼将从北京“南下”长三角地区之时,上海首创MOBO式写字楼横空出世,对SOHO模式发起挑战。北有“SOHO”,南有“MOBO”的说法在上海地产圈子中持续升温。“MOBO”式写字楼,在保证甲级写字楼硬件条件的前提下,对原有的“格子间”式写字楼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为企业的“软实力”的提升,“办公空间资产”的盘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解决方案。以“上海主角”为代表的“MOBO式”写字楼正成为沪上投资新热点。
80%办公空间被浪费,企业“隐形”损失巨大
“如果说工业化时代,工厂厂房是将人整合进机器所占据的车间,并使人为“物”所奴役。那么当今上海滩光怪陆离的写字楼则与这种模式毫无二致,区别只在于:封闭的车间换成了一个个格子间,庞大的蒸汽动力机械换做了小巧的计算机。这种将人束缚在固定地点,并通过物理条件将人们相互隔离又直观地“整齐划一”地组织在一起的形式,在以另外一种面孔摧残着人的尊严和创造力。”M50著名艺术家琨布雷在参观MOBO后不无感叹,“MOBO的空间设计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思路,也给越来越依赖创意生存的企业提供了合适的场地。”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俞挺表示:“众所周知,在企业中,中高层管理办公室、大中小型会议室,员工的开敞式办公区基本占到办公室面积的70-80%,完全被固定,而其使用时间往往不及工作时间的1/4,这不但是空间面积的巨大浪费,更是商务资源的巨大浪费及企业成本的无谓提高。”


MOBO式写字楼盘活空间资产,各界专家持续热议
针对80%企业的办公面积浪费现状,MOBO式写字楼的两大办公方式“移动办公”和“分时办公”,将企业的“办公空间”这一资产全面盘活,大大提高这部分面积的使用效率,使企业每个经营关节和每个岗位都能得到更好的环境支持和空间质量。“这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处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上的企业,这部分资产的盘活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美仑物业总裁、檀宫(资料、论坛)项目前总经理郑栩生,对“MOBO”的“盘活空间资产”的功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MOBO式写字楼提倡的“移动办公”,在于打破格子间的界限。因为当手机通讯和无线网络可以将人与人结成高效的团队之时,将员工机械地组织起来的办法——格子间,就荒谬到了可笑的地步。“我最关注的是MOBO办公打破传统办公的封闭格局,将自然景观全面引入办公环境,鼓励员工自由选择办公地点”,著名地产评论人罗渊表示,“这打破了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使企业每个经营关节和每个岗位都能得到更好的环境支持和空间质量,全面激发团队的协作力和创造力”。
而MOBO式写字楼提倡“分时办公”的概念,在于赋予企业办公空间以多重功用。品牌营销、产品展示、商务公关等商务功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经营环节,但这些功能的实现往往要依赖于开设旗舰店、租赁场馆或借用会所宾馆来开展,增加了大量的商务成本。考虑到上海主角会所级的空间设计和室内设计,这里白天是办公场所、晚上就是企业Party的秀场、企业接待客户的会馆,5.55米的层高为企业留足了“DIY”的空间。在不增加办公面积前提下,为企业提供了商务场所,为企业与客户、消费者、合作单位的沟通提供了轻松而幽雅的环境。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潘石屹SOHO模式遭挑战 MOBO式写字楼首现上海
小二猫2010-10-12 21:42:29 发表
沪上著名时尚服装品牌“上海滩”的总裁凌嘉城表示,这种“分时办公”的概念为传统行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空间利用方法,对的启发很大。
记者了解到,在这个该写字楼地下一层样板段,即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的空间里,曾举办过新闻发布会、时装发布会,举行过温斯顿管理培训、政界常务会议等。开放、大气的空间提供了极强的可塑性,延伸出丰富功能。空间使用价值的体现也不再局限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白天工作、晚上PARTY的GOOGLE式办公成为可能。
稀有优质写字楼资产,MOBO概念获市场强烈认同
从宏观视角观察,写字楼产品的进化,从5A级写字楼到别墅式办公、SOHO式办公,追寻的是一种建筑与人的对话,得到的也是建筑对人性的弘扬,对人的创造力和协作力的提升。“80%的企业办公空间,而这一巨大的隐形成本往往被企业以“沉没成本”的思维定势所忽视。MOBO将企业80%的办公空间重新盘活,促成了员工创造环境的极大改善和企业沟通环境的极大飞跃”,罗渊对MOBO赋予企业的价值进行了精辟的总结。
事实上,引起各界持续关注和热议的“MOBO”式写字楼,已经成为了众多投资者追捧的优质资产。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在“上海主角”购买了一整层,产权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实际上未来的办公人数仅40-50人,老板更多地将这里看做是针对目标客户(即开发商)进行品牌营销的空间。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企业选择自己持有办公物业而非租赁,将其视作企业资产的一部分,是看重未来的保值升值。现阶段住宅与办公价格倒挂现象严重,写字楼处于价格洼池,企业经营者充分看好其潜在的升值机会。由同一地段不同产品升值空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可以看出,产品力是决胜关键。很多人看中写字楼,首先是地段,其次是外立面、大堂装修、公共部位空间、电梯等硬件设施,认为这些是体现写字楼品质的几大要素,也决定了其价格与价值。事实上,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硬件不断老化,整个物业的使用价值也就相应下跌,未来将出现增值瓶颈,因此仅注重硬件品质是不够的。”开发商上海金石宾馆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仲民点出了当前写字楼市场的症结所在。
复旦大学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认为,从写字楼市场十余年的发展来看,很多写字楼产品从当初暴得大名到最后销声匿迹,除去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因素以外,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原因是——商业模式的转变淘汰了缺乏可塑性的写字楼。我们难以想象十年前“一条走廊,两侧房间”的写字楼能够适应当前团队协作、资源整合为主的商业模式。所以,空间可塑性将成为甄选具有强升值预期写字楼的不二法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写字楼走入下坡路的同时,历史更为悠久的老厂房、旧仓库却重获新生。具体到“上海主角”MOBO写字楼,谢百三教授表示:“在住宅市场投资的平庸年代里,突破性产品紧缺的写字楼市场投资正当时,而MOBO正是一种独特的高空间可塑性写字楼产品,具有强烈的稀缺性。”
记者观察,在住宅市场受到新政调控的强烈影响,写字楼市场逐渐升温的大背景下,MOBO式写字楼附近慕名而来的投资者络绎于途。上海主角“MOBO”式写字楼成为了众多投资者竞相追逐的独特产品,而MOBO概念本身亦如当年的SOHO一样,成为沪上地产界趋之若鹜的议题焦点。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