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基金的其他话题……

返回基金……


我收藏的爽吧……


基金人士讨论:基金业如何破“颈”

1 基金人士讨论:基金业如何破“颈”
虫族2010-10-12 23:39:00 发表
【背景】  今年以来,基金业高管离职传言不断。无论是老牌基金公司还是新兴基金公司,总经理或投资总监挂冠而去的“小道消息”可谓层出不穷,成为业内乃至媒体热议的焦点。尽管标榜“专业理财”的基金公司上半年成绩让人失望,但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托管费同比却在增加。截至8月28日,基金半年报已经全部披露完毕,60家基金公司旗下665只基金整体浮亏4452.53亿元。与浮亏成反比,基金公司直接向基民收取管理费收入却不降反增;一反一正之间,一条近乎完整的基金利益链摆在持有人面前,持有人承受的是巨亏,但管理人、渠道收入反而猛涨。基金公司盈利模式遭到了强烈质疑。与此同时,首次在半年报中披露客户维护费也呈增长趋势。在业绩巨亏的背景下,基金渠道支出不降反增,基金公司“有苦难言”。面对强势的银行渠道,基金客户维护费的上涨或许只是开始。以上这些折射出中国基金业经过12年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反映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制度创新亟待破茧。  『高管离职也反映了基金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路博(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最近媒体对很多基金公司高管的离职炒作得沸沸扬扬,包括行业内某大型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和基金经理都传出了辞职的传言。我觉得离职有几方面原因:  一、从公募基金到私募基金去,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追求。在公募基金行业里这些管理层或者基金经理只是一个打工者,给股东方贡献利润,后来想自己开创一番事业,可能就到私募基金去了,这样自己就拥有了股权,有了更好的机制、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可能也是劳资双方的一种碰撞。劳资双方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股东对公司的发展、公司的机制有自己的理念,但管理层也在争取自己的一些利益,这就会有一个冲突。这也是高管辞职的一个原因。  另外,从深层次看,高管辞职也反映了基金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现在基金公司的股东比较单一,主要由一个大股东占控股地位,所以股东控制公司的欲望就比较强烈。基金公司的大部分股东都是国有控股企业,股东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作为经营管理层方面的基金公司的高管和股东的这种碰撞会比较激烈。所以,如何使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合理化,股东更为分散,管理层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这是比较关键的。  国内一些比较大的基金公司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层的话语权比较重,股东对经营干涉得比较少一些。  『需要对现有的基金经理评价体系反思』  李永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基金公司的高管、基金经理跳槽频繁,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一是对基金经理人价值的评价,二是基金经理价值的发挥。需要对现有的对基金经理的评价体系反思一下,基金经理现在的这个位置是否能够充分把他的作用发挥出来或者是把他的价值体现出来。  基金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人主体之间的差异,也造成了其对基金经理人价值的评价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基金经理人流动的出现。  我相信更多的基金经理人流动的最后方向不是流出基金业,还是在业内流动,他们实际上还是希望在业内发挥更大的作用。现阶段,这种流动对基金业的发展是有益的,对未来刚才我提到两个“价值”的体现也是有益的。  对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和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的评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私募基金更多的是靠市场的选择;公募基金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的约束会比较多,但很多约束实际上是必要的,包括监管的约束。一些基金经理人随着基金业的发展成长起来了,这时候他可能需要一个更好的平台去发挥他的价值。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基金人士讨论:基金业如何破“颈”
虫族2010-10-12 23:39:00 发表
所以对基金经理的价值评价我们需要反思一下,如何评价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和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人价值?如果我们客观去看,有些差异可能是必要的。  目前我们基金业的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基金经理人只要有流动的意愿,相对来讲基本上不受太大的约束或者限制。从积极面来看,这有利于基金经理人发挥更大的价值。当然也许有的不会发挥更大的价值。但我们应当肯定,流动的过程当中每个基金经理人会找到自己的定位。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