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家铺子》导演水华。
广州日报10月13日讯 因为“最佳编剧奖”至今未能恢复,在今年的百花奖拉开帷幕前,汪海林、费明、刘毅三位编剧愤然联名发出公开信痛骂“百花奖”“忘本”,质问如此大型的电影奖项将编剧群落排除在外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不需要编剧?而网络上的“围观”网民则回应道:“难怪近年来国产烂片一年比一年多。”事实上这样的抗议已持续近四年了,只是至今未有进展。作为内地三大电影奖之一,百花奖似乎无法摆脱在编剧的讨伐声中纠结开场的命运 央视电影频道将于16日19:35现场直播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红地毯及颁奖盛况。
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观察 夏衍水华曾获“最佳编剧奖”
汪海林是联名痛骂“百花奖”的三编剧中的一位。他参与了不少影视剧的编剧工作,现为中国电影文学会理事。说到编剧的地位,汪海林非常感叹:“从前中国电影编剧的署名是在第一屏出现的,后来名字慢慢往后挪。到现在好多片子根本找不着编剧的名字,DVD和海报上面也会抹掉编剧的署名。”不过最让汪海林气愤的还是“百花奖”取消“最佳编剧奖”的问题。
百花奖刚开始是设有编剧奖的。第一届百花奖(1962年)的最佳编剧奖授予了夏衍、水华,获奖剧作是《革命家庭》,第二届最佳编剧奖授予李凖先生的《李双双》。经过多年的中断,1980年百花奖得以恢复,该届最佳编剧奖授予陈立德的《吉鸿昌》。其后,“百花奖”一度缩减到仅剩观众票选的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两个奖项。近年,“百花奖”与金鸡奖合并为一大电影节,各奖项也陆续恢复,包括最佳导演奖,演员奖更增加到了包括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以及新人奖在内的5大奖项,但编剧奖却一直未能恢复。
在今年的“百花奖”开幕前,汪海林、费明和刘毅三位编剧发出了公开信,痛骂“百花奖”忘本。他们认为,今天大势张扬的百花奖把编剧奖抽空,漠视剧本的价值。如同让观众听交响乐时,只让你记住指挥和演奏员,但忘却作曲家贝多芬一样。汪海林在公开信里写道:“电影的一切是从剧本开始的,没有剧本就没有电影的一切。没有王兴东、陈宝光创作的剧本,授权许可中影集团拍摄立项,就没有《建国大业》,更谈不上什么导演奖,演员奖的提名;没有刘恒编剧,不会有导演尹力以后的二度创作,更不会有吴刚饰演的铁人,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回想张连文饰演的周挺杉,更不会有黄勃的男配角提名了 ”
现状:大片一靠翻拍二靠改编
中国电影最近几年的大片投资日益增加,能够进入院线与观众见面的影片数量也是节节上升。然而影片的质量却屡受诟病,缺乏原创的好故事是中国电影目前遭遇的最大问题。
事实上,目前的中国大片几乎都以改编小说为主。原创剧本非常少见。从去年到今年票房过亿的大片中,《唐山大地震》、《风声》、《山楂树之恋》等都是改编自小说。张艺谋即将开拍的《金陵十三钗》也是改编自小说。而如《东风雨》这类的“原创”则未能获得好口碑,被认为故事非常凌乱。此外,这类操作模式的一个最大弊端就在于,小说往往先于电影面世这使得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在故事方面会缺少新鲜感。
此外,改编自同名小说《山楂树之恋》的电影几乎完全靠字幕来推进剧情也被认为是缺乏好编剧的结果。总而言之,诸多的问题说明了中国电影在编剧人才方面的匮乏与亟须。
访谈
汪海林:编剧人才流失,电影只会更烂
广州日报:为什么不再忍耐发信谴责“百花奖”不恢复“最佳编剧奖”的问题?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