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格局发生变化,基金经理流失现象可能会减少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近日表示,要组织创新基金业发展,下一步应探索公司型基金,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共同基金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状态,如果公司型基金破冰,将为基金业带来新的活力。
按组织形式分,基金分为契约型和公司型。目前内地的基金都属于契约型基金。契约型基金又称单位信托基金,是指把投资者、管理人、托管人三者作为当事人,通过签订基金契约的形式发行受益凭证而设立的一种基金。而公司型基金,基金本身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受益凭证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投资者购买了该家公司的股票,就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凭股票领取股息或红利、分享投资所获得的收益。
虽然对投资者而言,这两种基金的功能没什么分别,但对基金管理人而言,则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国内基金业出现的“老鼠仓”、大批优秀基金经理转投私募等现象与公司型基金迟迟未能“落地”很难说没有一定关系。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募基金人士就表示,在公募所承受的压力很多,包括业绩排名的压力、舆论的压力等,与回报不成比例。另外,基金经理最擅长的是投资,但却不能将自己的合理所得投入市场分享利润也是一些人离开公募的原因。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曾经做过的一个统计显示,大部分资深基金经理都已经离开公募,成立自己的私募公司,为自己打拼,导致公募基金经理的平均在任时间不到三年。而同时,基金公司为求规模求利润不断推出新基金,在资深基金经理短缺的情况下,大批走出校门没几年的“80后”纷纷担纲,掌握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资金的投向,还有一些较优秀的基金经理则不得已“一拖多”。
所幸的是,监管层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洪磊日前表示,目前我国基金业是实行管理人和托管人共同受托,大股东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重视投资人的利益,甚至不尊重职业经理人的正确理念,并已经损害投资人以及职业经理人队伍的信心。“所以,下一步的探索就是组织创新公司型的基金,公司型的基金是职业经理加独立董事构成基金信托的方式,让更多的职业经理人能够把自己的理想,对市场的理解注入进去,让更多真正有特色的百花齐放的基金公司诞生,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洪磊还表示,随着《基金法》修订工作的完成,离开公募基金的那些高级管理人、基金经理,只要没有违法违纪的,也可以重新注册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这意味着将来普通散户也可以通过认购股份得到一个投资那些优秀私募管理人的机会。毕竟,对小散户而言,现在100万元甚至300万元的门槛太高了。
相关链接:
平安金融版图成形 平安大华顺利拿下基金牌照
三年破茧 浙商基金正式获批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