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交所开业典礼:前排右起尉文渊、刘鸿儒、阚治东(博客)、管金生。
黄浦路19号浦江饭店,35岁的尉文渊手拿棒槌,拖着一条腿,步伐缓慢地走到大厅北面的一面铜锣面前。他停顿片刻,奋力一敲——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了!
此时是1990年12月19日,中国股市第一声锣敲响。敲锣时候,站在上交所第一任总经理尉文渊身边的,是刘鸿儒、阚治东、管金生……
隔着玻璃,阚治东站在贵宾厅里焦虑地等待交易厅第一笔交易成交的消息,他很担心被老对手管金生抢去这个历史性的第一次:最终,申银的6号红马甲夺得头筹,一时间各路记者向他涌去,拍照、采访……
当晚,一直无暇医治脚伤的尉文渊休克,高烧烧到40度,在昏迷中被送往医院急救。
那天发生的一切都将在中国证券史上被浓墨勾画。尉文渊、管金生、阚治东各自的命运随之与这个新诞生的资本市场勾连在一起。
20年弹指一挥间。在上海证交所即将迎来20周年诞辰的时候,《财富堂》试图描绘那个时代的“三大猛人”。他们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代拓荒者,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们的故事起伏跌宕,残酷,悲情,令人扼腕叹息。
“猛人”之尉文渊: 无怨无悔铺路石
迷信的人们,也许会认为这暗示着某种宿命。作为中国早期证券业一号主角,这位全世界最年轻的交易所总经理亲身参与并书写了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得到了其他人不敢企及的个人荣耀。
在这条同样布满荆棘与暗河的道路上,原本前途无量的尉文渊,因“327国债事件”受牵连,最终告别了这个市场。
一个“早产儿”
尉文渊出身于军人家庭,15岁时曾在新疆伊犁当兵,复员回上海后当过电影院的服务员,在上海某区委做过政法工作。恢复高考后,他考入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到正在组建中的国家审计署工作,一年后被提拔为副处长,随即又被提拔为人教司处长,可谓少年得志。
虽然仕途顺利, 尉文渊对沉闷的机关生活心有不甘,一直向往着更具有挑战性的使命。他得到了人行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的赏识,被调到金管处任副处长时,年仅35岁。
那是在1989年11月,一场政治风波刚刚平息。为了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变,中国政府批准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人行上海分行为之成立了筹备小组,由金管处处长牵头,而金管处的工作就由尉文渊负责。在相当长时间内,筹备工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1990年6月,出访海外的朱镕基市长忽然向全世界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于年内开业。一下子成为轰动海内外的大新闻。消息传回上海,急坏了筹备小组,交易所八字还没有一撇,如何实现年内开张?
得知老处长有意回金管处,一心想做出点成绩的尉文渊主动请缨,他还向领导立下军令状——保证上交所年内开业。还剩下半年时间,筹备工作此时已经到了分秒必争的阶段。“当时,我们都替他捏把汗——即使是搬个家,新房子装修也还得花上几个月的时间,而这可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大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一位当事人回忆说。
“王(前任组长)是先想后干,想不明白,宁愿不干;尉是说干就干,想到哪里,就干到哪里。”尉文渊一上任,就颠覆了筹备小组留给大家的最初印象。他把整个交易所的筹备工作分成选址装修、规则起草、红马甲培训、组织上市公司和筹备电脑通讯系统几大块,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把一项复杂的工作分成了简单明了的若干块,使得整个筹备工作显得有条不紊。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