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制药、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在短期内即可成为中国支持产业。
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2010年,中国最大的宏观经济调整目标无疑是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非农就业占比35%、制造业就业占比8%~9%,均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期、德国和日本上世纪70年代中期相当。这几个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制造业面临“天花板”时容易出现通胀和不稳定的情形,而目前国内价格指数的上涨也印证了这一点。自然灾害、产能过剩、减排目标也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负担。回顾世界上成功的经济转型都是从制造业向新兴行业转移实现的;刺激内需是新兴的内部行业代替外向型制造业,而不仅靠刺激消费者多购买目前产品而实现。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重了砝码。决定中提到的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都是新兴的内部行业。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多个部门业已开始加紧编制“十二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以及七大专项新兴产业规划;同时有关财税政策等优惠正在由财政部财政科学所加紧研究。一目了然,我国此次的调整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在这场媲美改革开放的调整中,谁将是最终获益者,谁又将淘汰出局,值得期待。
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世界经济的三次衰退和复苏过程中,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的行业大多集中于教育医疗、娱乐休闲和其他的专业服务。相反,耐用品、非耐用品制造和公用事业这些行业的复苏增长幅度要小得多。
生物制药行业在“十一五”期间把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放在战略地位,由此开始了高速发展,加上医疗制度改革,生物制药无疑将是这轮产业调整中的最大赢家。未来中国制药企业还将面临从原料药向制剂出口延伸的机遇。虽然参与全球竞争是长期趋势,但目前我国很多优秀企业已经拥有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良好的软硬件基础,以及丰富的美国和欧盟等规范市场认证的制剂产品储备;同时海外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也初具雏形,盈利模式的改变将使中国制药企业多出数条盈利方式。比尔·盖茨曾预言,下一个首富可能诞生于生物技术的投资者。
为了实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五省八市为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专家预测,到“十二五”末,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以上,到2020年环保产业可能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此诱人的“大蛋糕”将势必“养肥”无数环保产业链中的企业单位。节能电力电子设备、低碳减排类公司(CDM)、电厂脱硫、节能建材行业、污水处理及固体垃圾处理和半导体照明等行业必然在未来10-20年长盛不衰。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就目前形势来看,最为受益的要属3G通信网络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由于这些行业技术复杂,其所处产业集群涵盖大量企业。未来保守估计将有数以10万亿元的资金及产值诞生于这一产业集群。
回复该发言